2021年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爬山
宗璞
我喜欢爬山。

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

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门前。

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

置身于山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

若要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山是老实的。

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我们开始爬山。

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山。

向上伸展着的路,黃土白石,很是分明。

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这面山坡转过去不知通向哪里。

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

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

转身不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

“能上去吗?”家人问。

当然能的。

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

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

“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

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

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

可以看见对面山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

这山头后面的山中有两间小屋。

一前一后。

“那里就是了!”有人叫起来。

大家为之精神一振。

人们加快了脚步。

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地走着,山坳里不再光秃秃。

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

走着走着。

深深的山谷中忽然出现一堵高大的断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

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流风力和地壳变化,叠成了这堵墙。

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

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的云海中行走。

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

我们终于到了。

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

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

灯光很弱,显得有些神秘。

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

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的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

“那么山是空的了。

”谁说了一向。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
声变作惋惜的叹声。

随着人流向前进,我们看到石的帐幔,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

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

看得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

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

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缀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

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汉像。

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好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

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

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

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的眼前。

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

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

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

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原不批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

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山景,已经累了。

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

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

谁能在这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

这两个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

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

猛拍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力气。

“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从容地走,终究会到的。

我一步步走着。

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

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里出来了。

我在平天矼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

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的现成的路。

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

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

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

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级处。

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桥下,深渊无底。

远看石笋矼,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

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石,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

我从容地下了山。

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

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

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

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

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

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

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
我喜欢爬山。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从对山的感悟谈起,接着记叙了自己两次爬山的经历,由攀登上方山写到去年今日游历黄山,行文流畅自然,语言简洁精炼。

B.作者写上方山云水洞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

C.作者回忆黄山之行,以游踪为线索,从慈光阁、从容亭到半山寺,经过大鳌鱼,再到平天、东海门,最后至始信峰,脉络清晰。

D.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意蕴丰富,给读者以启迪,并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山是老实的。

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3.本文记述了登上方山和黄山的经历,两次登山过程相似,体悟相近,却不显重复。

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满秀的发家史
芦苇
李满秀的娘家在高家山,人们说李满秀好命,能嫁到我们庄上,毕竟我们离县城近一些。

李满秀自己说她的命不好,她上当了。

人们说:“上啥当了?那就是命,别不信!”
李满秀是我家邻居,我还是信她的话。

要不是她当年想着能嫁到县城,又怎么能跟着那个叫兰子的表姐从高家山过来,草草地嫁给胡爱成呢?后来想想算了,虽然李满秀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但毕竟胡爱成还做点生意,倒腾蓬灰呢。

啥叫蓬灰?就是把蓬草拔下晒得半干的时候,点火焚烧,炼成了一块块石头疙瘩。

嘿!这石头疙瘩里有碱类。

熬成水加在和面的水里,做出的牛肉面又筋道又韧性,还有股草香。

李满秀就是跟着胡爱成每年秋天把蓬草烧灰呢。

李满秀说从那时候起,她知道,自己的命不好。

到了90年代,先是蓬灰忽然卖不出去了。

有一种叫拉面剂的东西充斥市场。

胡爱成赔了几次,心里不服,就让李满秀把蓬灰熬成水,叫做灰水,装在塑料桶里,拉到城里卖,没想到还是卖不出去。

最后,塑料桶腐蚀透了,灰水全部撒了,胡爱成一下子变成了穷光蛋。

李满秀倒能看得开,她说不成就养猪吧。

就像她当年从高家山过来的时候,把自己民办老师的工作辞了一样毫不犹豫。

李满秀已经生过两个小孩,长得人高马大。

力气和奶水一样,用也用不完。

胡爱成和李
满秀就商量把山坡挖挖,再掏几口窑当猪圈。

眼看着就可以开始养猪了,胡爱成偏偏就出事了,一块大土块毫无征兆地砸下来。

胡爱成像一堵墙一样倒了,他的腰被浮土一下子埋了,李满秀大呼小叫地把胡爱成刨出来的时候,胡爱成已经走了。

李满秀大哭:“老天爷呀,我咋这么命苦。

”就一下子昏了过去。

身边两个不懂事的娃,翻开李满秀的衣服,开始吃奶。

全村的人都说,这寡妇的命,比杏仁苦。

李满秀不让猪圈闲着,一养就到了90年代末。

人们经常看着李满秀,她用背篓装着刚满月的猪娃,用自行车推着到处卖;人们看不见李满秀捉猪娃的时候,她摔倒在猪圈里。

浑身衣服,下面喝了猪尿,上面泡了猪屎。

人们还看不见的是李满秀把别人不要的秸秆拉回来粉碎了拌猪饲料。

三年以后,李满秀把房子翻修了一下。

一排五间大瓦房,雪亮雪亮的。

屋檐下的燕子一住就是三窝,赶都赶不走。

人们说:“燕子到了,运气来了。

”李满秀无心照顾燕子,还是操心她的猪圈。

她的窑洞猪圈里已经有上百头猪,院子旁边安了一口电磨和一台粉碎机,专门粉碎猪饲料,另有一间安了半圆门的窑洞里面全是药盒子,那是李满秀的猪医院。

李满秀要给猪打针,那可是马虎不得的事情。

李满秀的儿子要去外面打工。

年底,李满秀和儿子算账,儿子竟然差了她很多,李满秀说:“我这命真苦,靠老子靠不上,靠儿子也靠不上。

”儿子说:“妈,你可别靠谁啦。


这话说得可真准,又过了几年,已经是千禧之年,李满秀的儿子结婚了。

李满秀当了奶奶。

人们说李满秀终于苦尽甘来。

李满秀把现代化喂养的猪们交给儿媳妇,她开始哄孙子。

可是李满秀又该埋怨命了:李满秀的儿子在那一年的四月,毫无征兆地走了。

据说是被人打死的——李满秀的儿媳妇长得太美了。

李满秀这一次把埋怨卡在喉咙里,半个字都没有吐,就又开始接管猪圈。

忽然有一天记者就来了,问了李满秀许多问题,李满秀就上了电视。

又过了一些日子,李满秀出席了县里的人代会。

介绍李满秀的镇长跟人们说李满秀是养殖大户。

李满秀回村的时候,书记开了会,号召人们向李满秀学习。

大家说李满秀好命,镇长书记都看得起她,李满秀,现在该讲讲话了。

李满秀憋了半天说:“还是我的命好,咱村没有别的养殖户,我贷款的时候没人竞争,我有好几次困难都是国家帮助我的。

这一下。

我可是靠了共产党了。

吃了40年的苦没白吃,我现在啊,是发了!”有人说:“为啥你发啦,怎么不给大家发红包?”李满秀说:“我给大家发个猪娃,我们一起搞养殖好不好?”大家说:“好!”有人说:“嗨!成嫂的命还真的好。


李满秀走在回去的路上,可没有时间想命好不好。

她在想联合开养殖场的事情,那些小猪崽的命,才是她的命根子。

可是,没有那些贷款,命根子也没有啊!还是好命!
(有删改)
4. 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村里人看不到李满秀摔倒在猪圈里,看不见她把别人的秸秆拉回来做猪饲料,不是人情冷漠,而是李满秀具有农村劳动妇女低调踏实、任劳任怨的品格。

B. 李满秀多次抱怨自己命不好,又说“靠老子靠不上,靠儿子也靠不上”,流露出她希望依赖丈夫、儿子的好逸恶劳的思想。

C. 李满秀的儿子被杀,她把埋怨卡在喉咙,半个字都没有吐,接管猪圈。

这虽然没有太多细节描述,但更好地凸显了人物形象。

D. 村民们让李满秀讲话,李满秀的话句句平淡,但是句句贴心,她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劳动,共同富裕,更有力地表现出把握命运的主题。

5. 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题目“李满秀的发家史”,看似充满富足和喜悦,却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这命运给人带来的沉重感形成了巨大反差。

B. 小说以时间为序,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准备养猪丈夫被土块砸死,抱了孙子准备安享晚年儿子被杀,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C.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社会环境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农村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

D. 小说构思精巧,立意深远,通过写农村妇女李满秀的发家史,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党和政府对人民脱贫做出的努力。

6. 李满秀虽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她身上凝结着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好品质。

请简要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7. 小说中村民说李满秀“好命”,她却说自己“命不好”。

她在遭遇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之后,村民说她的“命比杏仁苦”,但文章最后她自己却又说自己“好命”。

你认为李满秀到底是“好命”还是“命不好”呢?请结合文本情节,做出具体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

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

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

《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术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

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

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

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货、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

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
榜样契约。

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

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

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

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葳、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

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

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

“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

“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

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

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

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

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

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

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契约就是今天的合同,其中展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

B. 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C. 传统契约往往是由职业代书人书写,因为其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

D. 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记录了贵族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B. 文章第二段依据时间顺序叙述了传统契约从西周到南宋的历史发展。

C. 文章引用《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

D. 除第一段之外,以下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结构,使得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条理。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传统契约的记载方式不断发展,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

B. 北宋时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出现,减少了契约纠纷的发生。

到南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

C. 只有拥有“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才能保证契约的订立。

D. 如果发生契约争议,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对此可寻有大量的调解记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

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B.泣孤舟之嫠妇泣:哭泣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
1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苏子愀然/何其然也
B.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C. 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寄蜉蝣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出来。

B. “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

“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 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出第三段的“客曰”。

C.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业师①山房②待丁大③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④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业师:一位名叫业的僧人;②山房:山中的房舍;③丁大:诗人的同乡友人;④烟鸟:暮霭中
的归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家、烟鸟栖定。

B.本诗颔联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富有韵味。

C.诗人将视觉与听觉、近景与远景、静景与动景融合起来描写,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将暮后山景勾勒得极具特色。

D.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17.本诗尾联中诗人表现出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
(2)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语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实现我们的梦想,奋斗是最有力的回答。

②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③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经历了多少艰辛的拼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④新的征程上,更加需要展现追梦人的新作为、激发奋斗者的精气神。

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下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少不了要打硬仗、啃硬骨头;⑦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发扬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⑧不管是落实国家发展的大蓝图,还是成就家家户户的“小目标”,唯有扎实奋斗不松劲,脚踏实地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让梦想照进现实,以实干赢得未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思考: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 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