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眩晕86例临床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眩晕86例临床总结
颈椎病眩晕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因风寒、劳损、外伤等因素造成人体营卫气血,
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导致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
笔者自2005年1月—2008年6月以来,根
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以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眩晕8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46例,女40例。
年龄25—34岁10例,占11.6%,35—64岁69例,占
80.2%,65岁以上7例,占8.1%。
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
病情最短半年,最长8年。
2 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订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颈椎病眩晕,与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有关。
如①发作性头痛②发作性眩晕③发作性意识障碍,突发性肢麻,
猝倒等,常伴有颈项疼痛,僵硬感,活动不利,颈部有明显压痛点,病情较长,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颈部检查常有椎间孔压缩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X线拍片或MRI检查均有颈
椎病的特征性改变。
如颈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赘,生理曲线变直或反弓,
椎体滑移或后关节错位,椎间孔变形,项韧带钙化,后关节压缩增生等。
3 辨证施治
根据颈椎病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候,以发作性头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部即发晕眩
甚至猝倒为特点。
眩晕的病机,古人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晕之说等。
根据临
床观察,颈椎病之作眩晕者,可分为气虚下陷,浊痰中阻,风阳上扰,血虚气逆四种类型。
颈椎病眩晕多见于椎动脉型,混合型二种。
现分述辨证施治如下:
①气虚下陷型:证见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若倾—为之脑。
故中气虚陷,清阳不升,营血不能上承,清窍失养,故发眩晕,神疲气弱,舌质淡,脉沉细或虚大,血压偏低等。
治
宜益气升阳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白术12g,党参15g,归身12g,陈皮6g,
升麻10g,柴胡10g,首乌12g,杞子15g,枳壳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天一剂,10天
为一疗程。
②浊痰中阻型:证见心胆气虚,痰涎内生,痰气相搏,上皆阳位,蒙蔽清阳,故作眩晕,
心烦欲呕,惊恐忧伤,舌红苔腻,脉弦或滑等。
治宜祛痰化浊,和胃降逆法。
方用温胆汤加减:陈皮6g,半夏15g,茯苓12g,枳实12g,竹茹10g,钩藤12g,白术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甘草6g,水煎服,每天一剂,10天为一疗程。
③风阳上扰型:《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证见肝体阴则亢阳,阴虚阳亢,肝风
上扰,发为眩晕,舌质红脉弦,血压增高等。
治宜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活血通络,方用天麻
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0g,牛膝10g,菊花10g,白芍12g,丹参20g,地龙15g,生
地15g,川芎6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水煎服,每天一剂,10天为一疗程。
④血虚气逆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首,气血相互依存。
血虚则气逆,上冲枕顶,则发
头顶晕眩,上冲于一侧枕顶,则为偏头痛,甚至痛连目眶鼻根,伴有恶心呕吐,心慌气闷等。
治宜养血敛气熄风止痛。
方用四物汤加味:熟地15g,川芎10g,归身10g,白芍15g,蔓京
子10g,五味子10g,钩藤10g,黄芪15g,甘草6g,水煎服,每天一剂,10天为一疗程。
4 疗效标准
以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能否恢复工作为主要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能恢复原来工作,随访一年无复发。
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可恢复原来工作,但随访半年有轻度复
发。
好转: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能坚持工作,但须经常服药。
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本组颈椎病眩晕86例中,属气虚下陷型30例,浊痰中阻者型26例,风阳上扰型12例,血虚气逆型18例。
治愈29例,占33.7%,显效40例,占46.5%,好转15例,占17.5%,无效2例,占2.3%,总有效率97.7%
6 讨论
颈椎病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多见于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椎病,以发作性头晕、头痛、目眩、转动颈部即发眩晕甚侧猝倒为特点。
根据眩晕的病机,分为气虚下陷,浊痰中阻,风阳上扰,血虚气逆四种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同为一种病,但证候不同,治疗方药就不同,这就是中医辨证的精髓。
颈椎病眩晕以气虚下陷(30例)和浊痰中阻(26例)为多,血虚气逆次之(18例)风阳上扰较少(12例)根据证候不同,施以不同的方药。
气虚下陷型治以益气升阳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浊痰中阻型治以涤痰化浊,和胃降逆法,方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血虚气逆型治以养血敛气熄风止痛法,方用四物汤加味治疗;风阳上扰型治以镇肝熄风,活血通络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总之,只要辨证准确,施治方药得当,往往取得药到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 1994 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