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
虞美人·浙江舟中作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

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译文
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之感。

钱塘江入海口烟波渺渺,一想无际,只有几座青山点缀于浑茫的水际。

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飘浮到太阳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该有多好。

注释
虞(yú)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浙江:钱塘江。

断送:消磨。

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

望极:望尽。

何当:何时。

驾:乘。

桴(fú):木筏。

浮:漂流。

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创作背景
从词中叹老消沉的意绪来看,这首词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南归后。

词人舟中观潮,有所感触,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
上片描述词人舟中感怀。

“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

“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

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

怨潮,即所以怨时。

词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

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

诗人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化用杜牧《登乐游原》中的“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承上文推开一笔,别生意境:舟行江上,是平行之感;鸟飞长空,是高翔之势。

一擒纵之际。

俯仰生姿。

而“销沉乃古”,尤引人绵邈之思。

下片转入极望抒情。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写极望之景。

青山之所以小,烟波之所以渺,皆“望极”中的境界。

“海门”在这里尚有一特殊意象,此既回应起处,又抹上神话色彩,而隐现于浩渺烟波之中,引人神往。

“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把上面可望而不可及的仙界推向更神奇的远方。

欲驾长风,飘向江汉朝宗之海;乘孔子道不行之桴,浮向日华之东,以探求潮生潮落的究竟。

自“海门”至“日华东”的想象过程中,确已入众妙之门,达玄玄之境。

词人博学多闻,亦能妙达神思,故其词中往往兼融画意,并包哲理。

潮生潮落,是时间上的无限;长空淡淡,是空间上的无限。

在这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中,在词人看来,人生不过是宇宙的过客,何其短暂。

青山不过几点,小舟更不过一粒,又何其渺小。

在这淡远的画幅
中,包含多少感慨。

词题为《浙江舟中作》,而词人的兴亡之慨却只在淡淡的行旅语中自然流露出来,很值得咀嚼回味。

这首词词既以绿水青山、行舟飞鸟相映成趣,末又以“日华”反照全词,点得淡雅,染得浓丽。

而于烟波皓渺之外寻求销沉人生的解脱,涤荡尘氛,尤入妙境。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
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

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

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译文
烦愤无聊地苦笑,捻搓着花枝说,处处杜鹃在悲鸣啼血。

美丽的花应去映衬漂亮的楼台,不要傍着秦关蜀栈在战场开。

登楼凭栏放眼看,心绪更惆怅。

面对东风说一声。

好风不要吹动战旗红,应早把如雪的鲥鱼吹送到江东。

注释
1、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2、捻(niǎn):用手指搓。

3、鹃啼血:杜鹃,即子规鸟,又名杜宇、布谷鸟。

杜鹃啼声哀切,且啼声不断,直至啼出血方止,故言“杜鹃啼血”。

4、秦关:指陕西一带的关口。

因陕西为古秦国所在地,故称。

5、蜀栈(zhàn):蜀川道路艰险,多在山间凿岩架木,筑成栈道,以作通路。

故称蜀栈。

秦关、蜀栈在这里都指战争要塞,也指战场。

6、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7、簸(bò):簸动,摇动。

8、鲥(shí):名贵食用鱼。

体扁而长,背部黑绿色,腹部银白色带金光,鳞下有丰富的脂肪,肉鲜嫩。

生活在海中,每年五、六月游入淡水产卵。

以其出入有时而得名。

9、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
东。

这里泛指江南没有战争风云的和平美好的生活。

赏析:
陈维崧是清代著名的词人。

他继承宋代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出生于一个具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文学世家,少时享有盛名,被誉为“江左凤凰”。

明亡入清后,漂零四方,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因而词作多具现实主义的深刻内容。

这首词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篇什。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憎恶战争、盼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开头“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两句,以悠闲轻淡的语调落笔,给人们展示了千紫万红、鲜花烂漫的春日景象。

“无聊”二字,既点出了词题,又刻划了客观物景的艳丽夺目的意象。

“鹃啼血”以杜鹃啼血来比拟杜鹃花红艳的色彩,而蕴含更深一层的意念。

李山甫《闻子规啼》诗:“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

”这一切似乎给人既带来愉悦又值得深思的感觉。

下两句笔锋陡转,“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

”恰似一声春雷,惊醒人们温馨的梦。

“休傍”不但是作者正面的劝阻与否定,而且暗示着如念这芬芳艳丽的鲜花,并没有装点在和平的人们中间,西南之地仍是狼烟滚滚,战火未灭。

据史料记载,清兵自入关后到建国初年,争夺战事一直纷纷扰扰。

词人曾目睹清政府的残酷统治。

如1648年,清军大举进攻东南各省的抗清队伍,所到之处,杀从掳掠,“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尚钺《中国历史纲要》)。

在作者晚年时,清统率军队又进军四川陕西一带镇压人民反抗。

词人希望好花不要开遍在战场旁,正是这一现实的折射,同时又表现了他对战争的强烈谴责。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

”这里承上句,表现词人对战争的深切忧虑,由亢烈的情感转入如泣如诉的悲怆之中,“更对东风语”尤显得哀婉、凄切。

既然倚楼极目更添许多愁绪,而又无人领略,只能面对东风而语,含意深远。

结末两句,融情于景,耐人寻味。

“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温暖和煦的春风,不该为战旗而飘摇,应该是为人们送来雪白而鲜美的鲥鱼。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迦陵(陈维崧)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填词之富,古今无两。

”在这些词中最有价值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词篇,此词成功之处正在着眼于现实,而感情的抒发,由激亢到舒缓,在平淡中见曲折,使全词抑扬顿挫而错落有致。

《白雨斋词话》中称其词“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

”确有眼力。

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这首词与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有着同样的含意和工妙。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3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

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

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

立秋后三日行。

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翻译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

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

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

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

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
甲寅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春官:即礼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秋末。

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

乙卯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琐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

奉祠: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卜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

后泛指择地定居。

青墩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

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舟:小舟。

秋塘: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

病夫:词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拏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赏析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

所谓“因病得来游”。

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

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白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

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

从词情发展上来说,
是一跌。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

从词情来说是一扬。

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

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

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是领俸禄闲居,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出发。

这首词可能是词人作于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里。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4
原文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朝·陈与义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

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

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

立秋后三日行。

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译文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

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

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

今年我拿什么
来报君的恩情。

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
甲寅(yín)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春官:即礼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miǎo):秋末。

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

乙卯(mǎo)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琐闼(suǒ tà):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

奉祠(cí):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多以宰相执政兼领,以示优礼。

老病废职之官,亦往往使任宫观职,俾食其禄。

以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因亦称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

后泛指择地定居。

青墩(dūn)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

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piān)舟:小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

病夫:词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拏(ná)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赏析
词的上阕,以是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际词人无官一身是的潇洒自在。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际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
“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

所谓“因病得来游”。

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

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白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

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扬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扬”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

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

从词情来说是一扬。

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际,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

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

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是领俸禄闲居,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出发。

这首词可能是词人作于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里。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5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翻译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
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注释
昏:昏暗,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
旧时时涌在心头。

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

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

“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

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

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

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

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

“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一种生活情境。

“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生涯。

“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离乱生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舟中听潇潇冷雨,吹瑟瑟西风,看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云,失群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
一“中”字,倒也贴切。

“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几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欢离合,已经无法掀动他感情的涟漪,因而他能够听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

作者真的已经麻木不仁、万念俱灰了吗?如果四大皆空,又为什么彻夜难眠呢?可见作者的忧愁痛苦不仅没有得到解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这另一种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内敛与深化。

这时一个“下”字,自然与作者风烛残年的境遇高度一致。

三个方位名词,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方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

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

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

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

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

“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创作背景
公元1267年,元灭南宋。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6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
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翻译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

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

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
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

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个里:个中、此中。

去国,离开朝廷。

鉴赏二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上片写惊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

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

“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

“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

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