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提升练(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提升练(三)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小题,共计50分)
1.(2017·山东日照三模)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解析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并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 项正确。

答案 D
2.(2017·四川凉山三模)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

这反映了当时()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解析材料中司法主权的丧失被国人认为是外交的成功,说明国人不懂国际公法
和国际形势,故B项正确。

治外法权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人懒得与外国人打交道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故C项错误;治外法权不能解决华夷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山东青岛调研)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

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解析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8·河南信阳模拟)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广州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故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湖北新联考)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

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政皇帝不是太后,故B项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得到了太后的支持,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太后皇族赶出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江西宜春模拟)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

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可知,指太平天国政权切断了北京与江南一带的联系,清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只能依靠地方士绅筹办地方团练,如湘军、淮军等平定叛乱,故A项正确。

答案 A
7.(2017·河北衡水高考模拟)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
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B.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
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
解析A项不是主要原因,且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能说明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说明清政府并没有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太平天国运动控制湖北,官盐无法进入,只能允许“私盐”入楚,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湖南长沙二模)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

作者旨在()
A.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
B.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
C.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
D.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
解析题目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自己成为帝国皇帝,联系此时是1912年8月,《改头换面》这幅漫画揭露袁世凯以民主共和为名行专制之实,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此时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8·广东湛江模拟)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位,但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派系和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

这一现象表明()
A.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
D.文治传统影响深远
解析势力最强的北洋军阀和地方实力派掌握着中国的政治格局,他们几乎没有参加国会选举,说明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故A项正确;北洋派系和地方实力派并没有去参加选举,不能说明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选民素质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北洋派系和地方实力派靠的是武治而不是文治,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7·广西玉林、贵港、梧州调研)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

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
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
解析根据材料“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知,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7·湖南怀化四模)下图是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刊登的一幅漫画。

这幅漫画()
A.说明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B.促使国共两党进行北伐战争
C.引发国内民族情结的高涨
D.体现出中日民族矛盾的高涨
解析注意时间是1919年5月4日,列强瓜分中国是19世纪末,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是1924年开始,故B项错误;1919年5月4日正是国内五四运动的时间,漫画反映了巴黎和会上列强分赃和侵犯中国的利益,北洋政府代表找不到谁来主持公道,继而引发国内民族情结的高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日民族矛盾高涨,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7·安徽安庆调研)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解析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的纲领较之一大,联系了中国的国情,说明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故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
性,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二大纲领中还有最高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 B
13.(2017·云南昆明检测)“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利于()
A.结束清朝专制统治
B.反对军阀复辟帝制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稳固抗日民族阵营
解析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清朝专制统治1912年结束,故A项错误;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故B项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建立,故C项正确;抗战始于1937年,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2018·湖北武汉模拟)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

这一做法有利于()
A.改组中国国民党
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壮大中国共产党
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解析从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可推知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A 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重视工人、农民,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与革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其做法不是为壮大共产党,C 项错误;从“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B
15.(2017·广东揭阳二模)“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武
装!”“蒋介石是卖国贼!”“打倒国民党政府!”“工人组织起来,改良待遇!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宣传标语口号()
A.服务于红军战略转移的需要
B.已摆脱“左”倾路线的束缚
C.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红军的战略转移即长征,“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武装”“蒋介石是卖国贼”“打倒国民党政府”“工人组织起来,改良待遇!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体现了红军长征时期的口号,即其服务于红军的战略转移需要,故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无法看出其已经摆脱了“左”倾路线的束缚,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民族矛盾,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16.(2018·云南昆明一中模拟)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提出:“然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则第三国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动起来而制我,斯时也,我之对美角逐势不容辞。

”这说明了日本()
A.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东三省
B.侵略计划中东三省的地位重要
C.侵占东三省是为打击美国
D.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性质不同
解析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而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主要是讨论侵略中国的总方针,并非仅是东三省,故A项错误;东方会议是日本决定加紧推行侵华的大陆政策的关键性会议,材料中强调“欲以铁与血主义实保中国东三省”表明地位重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日本是为打击美国而侵占中国东三省,故C项错误;三者性质都是侵华,故D 项错误。

答案 B
17.(2018·江西师大附中月考)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这一战役()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解析根据“1937年11月”“英勇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等信息可判断该战役为淞沪会战。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A项错误;太原会战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故B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故C项正确;武汉会战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故D项错误。

答案 C
18.(2018·江西九江模拟)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一场战役:“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次战役()
A.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B.是国共合作进行抗日的典型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解析“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可知其描述的是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战争发生在相持阶段,故A项错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单独对日本进行的一场破袭战,故B项错误;百团大战以破袭战为主,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为台儿庄战役,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通过在华北平原
二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对日军破袭战,拔掉日军据点三千余个,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对于当时低迷的士气有所鼓舞,振奋了人心,故D项正确。

答案 D
19.(2018·福建龙岩模拟)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表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
解析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有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
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
20.(2017·陕西咸阳三模)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这两种梦想是,实现民族独立,实现各阶级平等,人民当家作主,解放战争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且人民翻身做主,因此解放战争时期离这两个目标最近。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2分,共计50分)
21.(2018·安徽池州模拟)(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曾致信康有为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履行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并劝康有为“息影林泉,自娱晚景”。

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洲。

这次游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

1906年冬,他又致信康有为:“革党现在东京占极大之势力……彼播种于此间,而蔓延于内地,真腹心之大患,万不能轻视者也。

……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

”至此,梁启超的思想又回归到原路。

如何看待这一次转变,梁启超自述说:“启超既曰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而其师康有为深不谓然,屡责备之,继以婉劝,两年间函札数万言。

启超亦不谦(不满)于当时革命家之所为,……持论稍变矣。


——摘编自邱丹丹《梁启超思想的
内在理路及成因》材料二吾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者,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种毒于人心而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

法人初行民政,亦群相额手曰:专制之恶魔去矣,世人可食自由之福也!拿破仑一世出,而共和颠覆;拿破仑三世出,而帝政再兴。

则以当时总统之权过大,故由共和而变帝政,再由帝政而变王政。

吾国之政制师效法人,盖以吾国专制之流毒已数千年,实与法国国情大相吻合。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内阁制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故以总理时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

”在孙中山看来,如果由他做总统最好实行总统制,因为他是革命领袖;如果由袁世凯做总统,最好采用内阁制度,因为袁是枭雄。

不仅孙中山有此想法,宋教仁、王宠惠等同盟会高级干部也有这样的意图。

——据《民立报》(1913年1月10日)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对中国政体的选择经历的变化情况,并简要分析其第二次转变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的原因,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履行共和政体”“梁启超的思想又回归到原路”并结合梁启超是维新派得出梁启超对中国政体的选择经历了从君主立宪到排满共和,再回归到改良立宪;第二小问,据材料“这次游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游历日本和美洲的经历引起个人思想的转
变,据材料“其师康有为深不谓然,屡责备之,继以婉劝,两年间函札数万言”得出受其老师康有为极力反对革命共和的影响,据材料“启超亦不谦(不满)于当时革命家之所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对革命党人的暴动及暗杀行为产生不满。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得出中国君主专制历史悠久,帝制思想根深蒂固;由“防专制之复生”得出为了防止帝制复生,维护民主共和;由“以当时总统之权过大,故由共和而变帝政,再由帝政而变王政”得出总统权力过大易形成专制;由“吾国之政制师效法人,盖以吾国专制之流毒已数千年,实与法国国情大相吻合”得出吸取与中国国情相似的法国的前车之鉴;由“如果由他做总统最好实行总统制,因为他是革命领袖;如果由袁世凯做总统,最好采用内阁制度,因为袁是枭雄”得出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因人立法”、“以法制袁”的幻想;由“不仅孙中山有此想法,宋教仁、王宠惠等同盟会高级干部也有这样的意图”得出多数同盟会高级干部的支持。

第二小问,先叙述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发展状况,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是以学习借鉴西方民主政治为起点的,通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等一批进步人士的宣传和实践而逐步推进。

近代中国走宪政道路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归根结底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决定的。

答案(1)情况:从改良立宪(或君主立宪)到革命共和(或排满共和),再回归到改良立宪。

(4分)
原因:受其老师康有为极力反对革命共和的影响;对革命党人的暴动及暗杀行为产生不满;游历日本和美洲的经历引起个人思想的转变。

(4分)
(2)原因:中国君主专制历史悠久,帝制思想根深蒂固;为了防止帝制复生,维护民主共和;总统权力过大易形成专制;吸取与中国国情相似的法国的前车之鉴;
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因人立法”、“以法制袁”的幻想;多数同盟会高级干部的支持。

(4分,任答四点即满分)
评述:近代中国的宪政道路以学习借鉴西方民主政治为起点;通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批进步人士的宣传和实践而逐步推进;走宪政道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宪政多为政治目的所左右,一些举措违背了民主的精神实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注定不能成功。

(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2.(2018·福建三明模拟)(20分)“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

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满期,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

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

”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誉为“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

——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
之改订新约运动》等材料二1928年7月~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

……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只有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五国家在新约中有条件地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如比利时提出“比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