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给《芈月传》挑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给《芈月传》挑错作者:
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04期
历史传奇剧《芈月传》热播,但剧中史实、服装、语言等方面频被观众挑错。

语言漏洞:今文古用
《芈月传》是根据秦宣太后的历史改编而成,不属于架空历史。

首播当晚,剧中先后出现了商鞅、楚威王、屈原等历史人物。

有观众指出,商鞅被车裂是死后处刑,而非剧中展示的生前受刑;商鞅被车裂的时间是公元前338年,屈原的出生日期则是公元前340年,不可能出现剧中屈原谈论商鞅之死的情节。

就连为向夫人助产的巫婆所唱的歌曲,也被观众指出是几十年后才被屈原写出来的《九歌·东皇太一》。

《芈月传》还出现了“今文古用”常见漏洞。

“‘来而不往,非礼也’出自西汉,‘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是现代汉语用法,这是‘秦说汉语’的漏洞。

”有网友批评道。

服饰错误:张冠李戴
古装剧《芈月传》开播不久,剧中人物服饰华美、巍峨高冠,走马灯般亮相。

南京服饰史学者、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黄强表示,该剧服装造型与战国末期至秦朝的装扮颇有出入,甚至犯了不少张冠李戴的常识错误。

《芈月传》的故事被设定在战国时期,电视画面整体的色调方面,剧组采用的思路是“秦国尚黑,霸气内敛;楚国尚红,灵秀鲜艳”。

不过,不少观众吐槽,这种设定虽说从视觉大方向上看没问题,但具体到人物的服装,“还是过于艳丽,楚国人大多是佩戴玉石制品,而不像剧里那样穿金戴银;衣服的质地也太过现代,棉麻感太弱,没有秦朝时期的年代感。

”还有更较真的观众,专门找来了古代官员的官帽形制,对比剧照而指出剧中版本“过于超前”。

赵文瑄的冕冠垂旒搞错了
周代盛行冕服制度,冕服中的冕冠,就是君王头上戴的有护板的冠。

冕服制度,周代已具备规模。

冕冠上的垂旒数由冕的种类与戴冕者身份来确定,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等。

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

戴十二旒者为帝王,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

垂旒的数量与身份是对应的,垂旒多的,说明官位大,品级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

因此不管官员认识不认识,通过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对于从事服务、保卫工作的侍从来说,尤其重要。

一眼就辨别出大官、小官,引导时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级服务时,也不会出错。

在黄强看来,《芈月传》中,赵文瑄饰演的楚威王戴冕冠,但是垂旒不对。

君王垂旒前后各12,每旒12颗玉。

“我数了一下是11垂旒,而且旒珠不是玉,远远不止12颗,是三十几颗。

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垂旒。


冕服少了“十二章纹”
上古时期冕服上绣有十二章纹。

周代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黄昏之地。

集天地之一统,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

衣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的色彩,根据典籍,山龙纯青色,华虫纯黄色,宗彝为黑色,藻为白色,火为红色,粉米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黄色,因此有白、青、黄、赤、黑五色,绣之于衣,就是五彩。

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穿十二章纹的冕服。

依照礼节的轻重,冕服及其章纹有所递减。

王公贵胄、文武百官的礼服(冕服)及其章纹也依次递减。

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纹由华虫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

但《芈月传》中,没见到十二章纹。

没有十二章纹的服饰,就不符合冕服制度。

战国妃嫔不流行“高髻”
黄强说,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有相应的服饰,及冠饰、发髻。

《芈月传》在冠饰加上了很多金饰品、珠翠,这不符合时代特点。

“战国至秦代的女性发髻,高髻并不普遍,高大、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则趋向鼎盛,而且创新了更为高大的发髻,比如说飞天髻、随云髻等。

有的发髻高约一尺。

”比如盘桓髻形制为梳綰时将发掠至头顶,合为一束,盘旋成髻,远望如层层叠云。

始于汉代,盛行于六朝,沿袭至隋唐。

逥心髻形制为发盘旋于顶,呈高耸状。

郁葱髻,形制推测为发成蓬松状,如树木郁郁葱葱状。

黄强表示,《芈月传》将魏晋时期的高发髻移植过来不妥。

商代的女性发髻特点是总发于顶,脑后垂辫,至春秋战国、秦代,大致沿袭,虽有变化,很少有高髻,有的也是椎髻(注意不是高髻),即在脑袋后面多出一块髻。

秦代以降至汉代,则流行堕马髻。

完全没有魏晋时期借助木头、假发套制造出来的非常高大的发髻(高髻)。

此外,珠翠、点翠等工艺,大致在宋代才有,宋代皇后有凤冠,明清更盛。

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后、嫔妃的冠饰没有那么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