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
——跨考教育金牛经济学院院长郑炳老师
第一章引论
1.微观经济学
答: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主要以家庭、厂商(企业)和市场等单个经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学科。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
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
2.稀缺
答: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故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
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
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
答: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图2-1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如图2-1所示,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时,将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如需求曲线
D上的箭头所示。
当任何一种其他影响购买计划的因
素变动时,将引起需求曲线移动和需求变动。
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
D到1D),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0D到2D)。
2.需求价格弹性
答: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其公式为:
=-需求量变动率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价格变动率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等。
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销售总收益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商品富有弹性,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商品是缺乏弹性的,该商品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商品是单位弹性,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总收益都没有影响。
3.需求交叉弹性
答: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如果用XY e 表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用X Q ∆表示商品X 的需求量的变化
量,Y P ∆表示相关商品Y 的价格的变化量,则需求交叉弹性公式为:
X Y XY Y X Q P e P Q ∆=⋅∆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
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相应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零。
4.限制价格
答:限制价格也称为最高限价,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如图2-2所示,原先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为E ,即均衡价格为e P ,均衡数量为
e Q 。
0P 为限制价格(0e P P <),当价格为0P 时,需求量为2Q ,供给量为1Q ,(21Q Q -)为实行限制价格后的产品短缺的数量。
图2-2 限制价格
产品的短缺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可能引发黑市交易。
为了维持产品的限制价格,政府通常会采取产品配给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打击黑市交易。
5.支持价格
答:支持价格也称为最低限价。
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
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如图2-3所示,原先均衡点为E ,即均衡价格为e P ,均衡数量为e Q 。
0P 为支持价格(0e P P >),当价格为0P 时,需求量为1Q ,供给量为2Q ,(21Q Q -)为实行
支持价格后的产品过剩的数量。
为了解决过剩的数量,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产品。
图2-3 支持价格
6.封闭型蛛网
答:蛛网模型可分为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
其中,封闭型蛛网是指一种随着时间的变化既不收敛也不发散的蛛网模型,如图2-4所示。
图2-4 封闭型蛛网
如图2-4所示,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当市场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由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陡峭或平坦的程度,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地趋向均衡点。
第三章效用论
1.效用
答: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
足,是消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
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由于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
对效用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设消费者的总效用为()
U q,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公式可表示为:()
MU q q<。
d/d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
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或者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将第二单位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因此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3.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
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3-1来表示。
图3-1 消费者剩余
如图3-1所示,反需求函数()d P f Q =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3-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4.无差异曲线
答: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的数量组合。
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的数量组合。
无差异曲线如图3-2所示。
图3-2 无差异曲线
图3-2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的数量1X 和商品2的数量2X 。
图3-2
中的曲线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
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120U f X X U ==,。
其中,1X 、2X 分别为商品1
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0U 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二,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预算约束线
答:预算约束线又称为预算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假定以I 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1P 和2P 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
以1X 和2X 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则相应的预算式为:
1122P X P X I +=
该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等于他购买商品1和商品2的总支出。
由该预算式作出的预算约束线为图3-3中的线段AB 。
图3-3 预算约束线
图3-3中,预算线的横截距OB 和纵截距OA 分别表示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
预算线AB 把平面坐标图划分为三个区域:预算线AB 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都不可能实现的商品购买的组合点;预算线AB 以内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在购买该点的商品组合以后还有剩余;唯有预算线AB 上的任意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
6.收入—消费曲线
答: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如图3-4所示。
图3-4 收入—消费曲线
在图3-4(1)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移至A B'',再移
至A B'''',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E、2E
1
和
E。
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3
这便是图3-4(1)中的收入—消费曲线。
图3-4(1)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图3-4(1)中的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
在图3-1(2)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
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
7.恩格尔曲线
答:由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表明的是在商品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
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如图3-5所示。
图3-5 恩格尔曲线
图3-5(1)中,商品1是正常品,其需求量
X随着收入水平I的上升而增加。
1
图3-5(2)中,商品1由正常品转变为劣等品。
在较低的收入水平范围,商品1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在较高的收入水平范围,商品1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8.替代效应
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即是指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是价格变化的总效应之一,还有一个是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一般在程度上比收入效应大,在正常商品的情况下,两种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收入效应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
一般而言,替代效应总是负的,就是说,在实际收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9.吉芬物品
答: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并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
变动的物品称为“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3-6所示。
图3-6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四章 生产论
1.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答: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又称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min L K Q u v ⎧⎫=⎨⎬⎭
⎩, 式中,Q 为产量;L 和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常数0u v >、,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固定的资本投入量。
里昂惕夫生产函数表示:产量Q 取决于L u 和K
v 这两个比值中较小的那一个,即使其中的一个比例数值较大,那也不会提高产量Q 。
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可用图4-1予以描述。
图4-1 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图4-1中,从原点出发经过a 、b 和c 点的射线OR 表示了这一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所有产量水平的最小要素投入量的组合。
2.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答: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初一起提出来的。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新古典模型的典型代表函数,其一般形式为:
Q AL K αβ=α
式中,Q 为产量;L 和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 、α和β为三个参数,1αβ0<<、。
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1αβ+=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参数α与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
若1αβ+>,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1αβ+=,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1αβ+<,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答: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
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
4.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其英文缩写为M RTS 。
用K ∆和L ∆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LK K MRTS L ∆=-∆或d d LK K MRTS L
=-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5.等成本线
答: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
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假定要素市场上既定的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既定的资本的价格即利息率为r,厂商既定的成本支出为C,则成本方程为:
=+
C wL rK
成本方程相对应的等成本线如图4-2所示。
图4-2 等成本线
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劳动时的数量,纵轴上图4-2中,横轴上的点C
w
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资本时的数量,连接这两点的线段就是等成本的点C
r
线。
它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购买到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各种组合。
6.扩展线
答: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
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
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如图4-3所示。
图4-3 扩展线
图4-3中的曲线ON是一条扩展线。
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两要素的价格比例是固定的,又由于生产均衡的条件为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所以,在扩展线上的所有的生产均衡点上边际技术替代率都是相等的。
这意味着,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
扩展线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
第五章成本论
1.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
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
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2.隐性成本
答: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
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用一定数
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
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
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
3.规模不经济
答:规模不经济是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
规模经济是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大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上升。
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出U形特征。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改变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也称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
答:从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厂商对价格控制的程度以及厂商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这些特点,按照竞争激烈程度,市场和市场中的厂商可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完全垄断。
其中,完全竞争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其市场效率也是最高的。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②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即厂商之间提供的商品是完全无差别的;③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④信息是完全的。
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可以自由进出市场,因此长期均衡价格必定等于产品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也就是说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最高生产效率。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
虽然这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