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软,不溶于水
B. 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大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4.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A
C. C
B. B
D. D
5.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
A. 逻辑推理
C. 化学实验
B. 大气探测
D. 精确运算
2.如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 A
C. C
B. B
D. D
3.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C. 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B.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________________,先将试管________,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
________的部位加热。
D. 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
6.若在试管中加入 2~3 mL 液体再加热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③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在试管中加入 2~3 mL 液体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回原处
A. ①②③④
C. ②④③①
B. ③②④①
D. ④③②①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C. 设计实验
B.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2/7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14.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干冰能升华
C.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
B.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 水蒸发产生水蒸气
15.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C. 残雪化成水
B. 西瓜榨成汁
D. 高粱酿成酒
9.往试管中装固体药品时,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
A. 药匙
C. 玻璃棒
B. 纸槽
D. 镊子
10.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
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6/7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酒精可作燃料,是利用了其可燃性;氧气用于抢救危重病人,是利用了氧气 能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金属铜广泛的用于电线电缆是利用了金属铜能导电的物理性质, 用铁制 作铁锅是利用了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的物理性质。 19.【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 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 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 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0.【答案】A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 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 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 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 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 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1.【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 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 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
验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
1/7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B. 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
17.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②另取一块体积相仿的煤
块比较它们的质量;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物是二氧化碳;④把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
上 述 各 项 中 发 生 的 变 化,只 属 于 物 理 变 化 的 是(填 序 号)__________, 理 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方法很多,如计算、探测、推理、假设等, 但是基本手段还是实验。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答案】C 【解析】坩锅可以直接加热,A、B 项加热时要垫石棉网,D 项不能加热。另外试管也可以直接加 热。所以答案应选 C。 3.【答案】B 【解析】将蜡烛放入水中,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 B 项不正确。 4.【答案】A 【解析】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到试管内;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读数会偏大, 仰视读数,读数会偏小。 5.【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题意: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 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 II 中产生白色浑浊现象。可知 CO2 在呼出 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由于只是加入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判断其中氧气的含量, 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 B 是正确的。 6.【答案】C 【解析】若在试管中加入 2~3 mL 液体再加热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首先在试管中加入 2~3 mL 液体,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回原处,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所 以答案应选 C。 7.【答案】C 【解析】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为防止引起火灾,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 止用燃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所以答案应选 C。 8.【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木柴劈成块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B.西瓜榨成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残雪化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D.高粱酿成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9.【答案】C 【解析】往试管中装固体药品时,粉末状的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块状固体药品通常用镊 子夹取,不会用到玻璃棒。所以答案应选 C。
3/7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 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1.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 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 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今有下列物质的用途:①酒精可作燃料 ②氧气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③金属铜广泛的用于电线电缆
④用铁制作铁锅
其中用途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三,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 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 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7.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为防止引起火灾而进行的是( )
A. 用完酒精灯后,要盖紧灯帽
C.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B. 使用酒精灯时,要先检查灯芯是否平整
D. 使用酒精灯时,灯帽拿下后正放在桌面上
8.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木柴劈成块
() A. 假设
C. 观察
B. 实验
D. 做出结论
11.2010 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焰火表演
C. 音乐喷泉
B. 霓虹灯表演
D. 气球升空
12.以下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化工
C. 有色冶金
B. 古井酿酒
D. 水力发电
13.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
5/7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10.【答案】B 【解析】根据叙述可知“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提出问题,假 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的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故选 B。 11.【答案】A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 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焰火表演时会发生燃烧,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霓虹灯表演 是在灯中充入了稀有气体,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音乐喷泉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气球升空没有产生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12.【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 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石油化工、古井酿酒、有色冶金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水力发电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无化学变化。 13.【答案】C 【解析】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 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故选择 C。 14.【答案】C 【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发生了变质,生 成了新的物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所以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属于化学性质;物质 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能发生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物质 的颜色、气味均体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15.【答案】B 【解析】对待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应抱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的探究,而不应该 不予理睬。故选 B。 16.【答案】略向下倾斜 均匀加热 有药品 【解析】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先将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将酒精灯固定在 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17.【答案】④ 理由是形状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③ 理由是木炭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 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把木炭砸碎,只是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点燃木炭并检 验生成物是二氧化碳,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18.【答案】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