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高压水射流关键技术
2018年度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高压水射流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及其工程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该项目立足于工业领域中众多高危险、高难度的水力破碎、钢质表面除层和特种材料切割工程需求,在国内首次建立定量化射流模型和装备评价体系,突破了超高压旋转水射流技术难题,研发了系列超高压发生设备并开发了工程化成套装备,实现了特定工程目标的新工艺,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高压泵、喷嘴、水切割破碎设备、高压清洗机等产品设计制造单位,以及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中国石油、昆明国际机场、天津市政、青岛北海船舶重工等工程应用单位。
项目成果促进了我国超高压水射流领域的技术进步。
成果形成的新技术装备体系完整,在破碎、除层和切割三类工程领域内适应范围广泛,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许多高危险、高难度的工程长期依赖落后工艺,如人工在油罐内清除油泥、高空船舶除锈、钢构件化学和喷砂除层、航空航天特种材料成型等,频发恶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身健康,效率极度低下.水射流技术以其集束打击、湿式清洁、冷态作业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以成为上述难题的新工艺。
而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乃至国际上水射流技术还限于初期阶段,由于缺失超高压水射流技术体系和喷嘴、旋转体、往复密封、阀组等关键技术,国内高压泵在70MPa、110kW 以内,射流部件限于手持喷枪,应用停留在简单的清洗作业。
本项目自2004年始,针对工业清洗、除层(除磷、除锈、破碎)和水切割三大类工程需求,以100~420MPa超高压大流量水射流技术为核心,集泵、阀、密封、液压、真空、自动化等多学科为一体,开发了大流量高难度工业清洗、超高压表面除层和超高压智能化水切割等功能的多种成套装备,在石化、冶金、机场、船舶、铝业、路桥和材料成型等领域广泛应用,安全、环保、高效.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以技术专著、产品标准、发明专利等形式的高压水射流技术体系。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2018年度)一、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二、提名专家及提名意见1、提名专家本成果由王浩、周绪红、邓铭江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王浩院士为责任专家。
专家基本信息如下:(1)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2)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业,重庆大学教授(3)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工2、专家提名意见(1)王浩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依据科技报告,成果在国家973计划、部委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十余年联合攻关,取得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和旱涝事件演变规律、驱动机理、趋势与风险预估、综合应对等4项主要成果。
结合客观性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原创特色如下:一是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评价理论,二是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三是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水资源与旱涝综合应对技术及实践。
依据证明材料和调研,成果已得到深入应用,成效显著。
一是应用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际和国家重大报告,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提升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科技水平;二是应用于国家、相关流域和省区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支撑能力,应用区域的旱涝中高风险区面积降低了20%以上;三是应用于淮河平原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仅淮北平原区,年均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22亿方以上。
成果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调控、旱涝灾害防控等技术进步;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周绪红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
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
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
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
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1
项目简介
临床路径源于工业领域,1990 年起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医疗领域并普遍 使用,具有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费用合理化等作用。我国于 2009 年 起系统推动相关工作,至今已发布西医临床路径 1212 个,覆盖 7000 多家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与西医相比,存在医学信息来源多、且较多信息被现有证据 分级及推荐方法忽略、需融合辨证论治等技术难点,面临着医学信息难转化为实 践、医师间诊疗难规范、路径难推广等困境。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临床路径,是 优化和规范化医疗过程的最佳途径,可获取当前最佳证据并形成最优诊疗方案, 使众多中医信息转化为证据并指导中医个体化诊疗决策,缩小医师间的诊疗差异, 使中医更好地融入当代专科专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二者并不矛盾。
2
客观评价
1、部门机构认同采纳
项目多次被主管部门所关注和认可。项目单位的 22 个病种路径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纳入推广并作为全国技术牵头单位,数量居中医药行业之首。
1 慢性肾衰 2 慢喉喑 3 绝经前后诸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尿血病
6 脚湿气病 7 四弯风病 8 经期延长病 9 肩锁关节脱位
项目历经十余载,创新提出基于循证的解决个体化与规范化矛盾的中医临 床路径研发思路,并建立推广相关技术体系,系统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循证实践 转化,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主要科技创新有:
一、首次提出“多源证据、核心权重、层次共识、逐级递进”的中医临床 路径研制思路与技术策略,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原则与临床路径规范化之间 的冲突。基于中医多来源证据(含古籍、名医及自身经验等),结合证据等级与 推荐强度,通过专家咨询达成差异化的层次共识,确定中医核心内容与权重(中 医病种选择、切入点、证候共识、同病异证干预方案等),形成“病证结合”模 块化应用、“同病异证”分支结转及“理法方药”式逐级递进的决策法则,促进 古今病名一致化、同病异证操作化,并依据共识层次差异,以中医治则为起点, 逐级推荐和规范到治法、方药或非药物疗法,实现在路径中的辨证论治决策,并 有效兼顾其规范性和适用性。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工程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交通运输部提名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我国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沿海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由数量型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效益型转型、由传统的装卸运输功能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提质增效升级。
本课题系统总结和回顾了10年来的港口建设发展历程,大连港现已成为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布置最集中、作业货种最多、吞吐量最大、仓储容量最大,装卸效率最高、集疏运体系最综合的大型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港之一。
通过多项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提炼形成大连港综合性液体散货港规划布局的创新理念,大型深水码头的设计和建设集成创新技术,多种集疏运体系、多货种工艺流程无缝衔接的运营理念和技术创新,大型液体散货码头和罐区的设备革新、一体化管理和控制、安全、消防、环保和节能等方面的的创新技术,促进液体散货枢纽港和物流港技术积累,推动我国液体散货港口工程技术进步,指导我国液体散货储运物流系统的科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经审核,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有效,主要完成人员和单位的贡献和排序均得到确认。
同意申报,并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一)项目主要技术内容1. 综合性、集约化液体散货港口规划布局研究:包括港口规划布局形态、海域复杂自然条件的改善、大型开敞式原油码头和LNG 码头的轴线确定、泊位长度优化、多泊位之间的安全距离分析、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群多船型组合靠泊,陆域仓储罐区平面布置研究等。
2. 液体散货港口综合集疏运系统研究: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管道运输体系的建立,“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水-管道”中转换装和工艺流程创新等。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是实现农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木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途径。
该项目针对人造板易燃烧、防潮性能差、释放甲醛以及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研发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绿色胶黏剂及高效制备、锌锡掺杂液固双相环保阻燃抑烟、多元体系坯料分级节能快构、高效节能成形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突破了农林剩余物人造板绿色环保、阻燃抑烟、防水防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对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鉴(认)定成果4项,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该项目整体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先后在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保丽森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主要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9.09亿元、新增利润4.03亿元,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成果材料属实,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人造板年产量超过3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木材年消耗量6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超过52%,严重制约人造板行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造板行业正面临着生产能耗高、环境友好性差、产品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及填写要求
附件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018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奖励类别:编号:提名者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公布名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项目密级定密日期保密期限(年) 定密机构(盖章)学科分类名称1 代码2 代码3 代码所属国民经济行业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任务来源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已呈交的科技报告编号:授权发明专利(项)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项)项目起止时间起始:年月日完成:年月日二、提名意见三、项目简介(限1200字)四、主要科技创新1. 主要科技创新(限5页)2. 科技局限性(限1页)四、主要科技创新(保密要点)(仅限国家安全类项目填写,限1页)五、客观评价(限2页。
围绕科技创新点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效果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做出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国家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
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六、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请依据客观数据和情况准确填写,不做评价性描述。
)1.推广应用情况2.近三年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承诺:上述知识产权用于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发明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
第一完成人签名:十、附件一、必备附件1.核心知识产权证明2.应用证明(模板见附表1)2.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批准文件4.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及情况汇总表(模板见附表2)二、其他附件附表1应用证明附表2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承诺:本人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对本项目完成人合作关系及上述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
第一完成人签名: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特别说明:因为是内部提名,提交提名书纸质资料时所有附件材料可以是复印件,原件自己保存。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7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王志鹏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讲师
完成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4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0 件)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方 法
国家 (地 区)
中国
授权号
ZL 2014102 87579.4
授权日 期
2016.04 .13
证书 编号
2022 111
权利人
武汉大 学
发明专
发明人
利有效
状态
施闯、楼益
栋、宋伟伟、 易文婷、辜声
沈兵,刘建, 李晶,冯涛, 有权 卢红洋
刘建,何惠
良,沈兵,李
晶,康小勇, 卢红洋,齐海
有权
勇,杨晓婧,
杨立,邵宁
5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施闯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教授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排 名1 国 籍 中国
总体负责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及项目实施协调,参与应用推广工 作,负责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核心软件系统研制。设计了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的总体架构,提出 基于北斗的精确坐标框架的建立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北斗厘米级实时定轨方法、非差非组合 单点定位方法等,提出了未模型化的北斗系统误差识别与精确修正模型、顾及广域大气延迟 改正约束模型等。对创新点 1、2、3、4 有贡献。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海事、铁路、航空、岛礁建设、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 功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国家位置信息安全,实现了北斗在 交通运输行业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基于北斗的装备制造及导航、 监控、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北斗 系统在我国关键行业和公众位置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创新团队公示内容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创新团队)公示内容一、团队名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南海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创新团队二、提名意见该团队在中国南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实践一直处于前沿地位,是国内外公认的领先团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该团队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围绕海洋油气地质理论创新和安全高效开发,坚持协同创新和集体攻关,引领了该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团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
经过20年的发展,该团队坚持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已经成长为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组织管理高效、人员分工明确、上中下游有机结合、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队伍。
团队从南海勘探技术瓶颈和海上油气开发特点出发,在海洋油气地质理论和复杂构造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授权专利83件,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531篇,其中SCI/EI收录174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3篇,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宣讲50余次。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共计13项。
该团队指导发现了10个大中型气田,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57亿方,天然气地质储量5220亿方,支撑了南海油田连续九年油气产量1000万方(当量)及持续稳产,实现产值数千亿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做出重大贡献。
该团队技术创新突出,应用效益显著,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授奖条件,提名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三、团队简介该团队成立于1998年,现有成员1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提名意见项目针对营运车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突出问题,不良驾驶行为及行车环境风险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项目建立了一套不良驾驶行为识别方法,开发了出车前安全状态筛选、在途不良驾驶行为车载预警及远程监测、事故自动报警及应急救援保障技术及装备,解决了不良驾驶行为难识别、监测不及时、预警不迅速、风险不可控的难题,实现了营运车辆安全驾驶行为的可视、可测、可控。
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引领了我国交通安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项目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和装备,获得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19篇,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成果丰硕。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营运车辆承担了我国近2/3的运输客货运转量,但80%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却与其密切相关,营运车辆交通运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社会稳定,构建营运车辆驾驶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是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优先主题。
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等国家级重大课题,历经近6年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攻克了营运车辆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致因机理不明、在途驾驶行为难以监测、预警和控制手段不足、应急保障措施薄弱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实现了营运车辆驾驶员运输全过程安全状态的可视、可测和可控,形成如下创新成果:创新点1:创建了不良驾驶行为分类特征与识别方法。
在国际上率先从生理、心理及生物学角度阐述不良驾驶行为成因,揭示了高危人群不良驾驶行为易感性与基因组结构变异的关联性,建立了不良驾驶行为诱发机制理论模型,提出了不良驾驶行为识别方法及控制策略,解决了不良驾驶行为动态识别、特征提取等难题,实现了我国不良驾驶行为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公路学会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该项目从我国汽车强国梦的战略目标和汽车智能化的战略部署出发,针对我国辅助驾驶技术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现状,开展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
创新性的提出了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和事故链阻断的理论方法,攻克了从环境感知、驾驶员状态识别、辅助预警到通信和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前方碰撞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驾驶员失去行为能力时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基于车路协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交通信息共享和安全防控等驾驶辅助功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人-车-路”协同驾驶辅助的理论和核心技术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打破了辅助驾驶相关产品的国际垄断和核心技术封锁,有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出行便携性和舒适性等民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引领作用。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
关键技术在行业相关产品中得到应用,为相关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材料完整,附件齐全,完成人员排序合理。
在道路交通安全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有重要创新,学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程度高,对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实践验证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发展智能汽车是解决交通安全危机和通行效率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附件:提名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一、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新技术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质量协会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开创了家用空调器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了1-6HP全系列新型磁阻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摆脱了变频空调对战略储备稀土资源的依赖。
项目攻克了新型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的多项技术难题,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抗退磁及可靠性保障技术以及空调器的噪声抑制技术,已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
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空调产品销售4627.1万套,新增销售额1420.9亿元,新增利润192.4亿元,新增税收155.9亿元,项目近三年节省国家战略储备稀土资源1861.6吨。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显著提高了我国空调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速了我国变频空调的普及速度,为国家推进低碳、节能、环保的政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目前中国家用空调年销量达到1.08亿台,空调的能耗巨大,中国空调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2%,高效变频空调成为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效变频空调采用稀土压缩机,而稀土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价格昂贵,同时稀土开采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出台了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政策。
如何摆脱变频空调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明了采用铁氧体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变频压缩机(简称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高效控制系统,开创了变频空调技术的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永磁体的1-6HP全系列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发明高磁阻转矩的压缩机电机结构,提出永磁转矩和磁阻转矩最大化设计方法,构建空调最大效率控制体系,解决了铁氧体永磁材料性能低导致的空调能效下降的难题。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领域的详细名单: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材料科学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基于纳米热力学的吸附材料表面能/吸附能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晓雷、李元元、成会明2定向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与宏量制备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钱旭红、彭孝军、岳光溪3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设计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杨德仁、孙晋良、解孝林4聚变堆金属材料氢致起泡机制与控制方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文晖、龚新高、郭林5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李贺军、贾金锋、温维佳6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利祥、马於光、陈立东7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新颖的外场作用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守善、高鸿钧、包信和8纤维状光伏及能量存储器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周其凤、石高全、胡文平9面心立方及相关材料弹塑性行为与原子层次机理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10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11多功能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12限域反应构建晶态氧化物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13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上海大学吴明红14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张荻15组分间强耦合作用的构建及其在石墨烯基能源杂化材料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汪信16平面三角构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生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叶宁17微孔有机聚合物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谭必恩18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中山大学童叶翔19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20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效应与调控西北工业大学刘峰21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王戈22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跃23生物医用功能材料武汉大学张先正24稳定纳米结构金属及其优异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25功能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蔡伟平26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27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及其材料科学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28低维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新奇物理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长志29石墨烯结构及物性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30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31低导热陶瓷的材料设计与热物理性能清华大学潘伟32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曦、张维岩、罗先刚2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技术苏州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述汤、邱勇、黄乃正3聚合物搪塑成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蹇锡高,张希,谢在库4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关键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屠海令,徐红星,刘云圻5微波与光通信旋磁集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6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张深根7高精度宽带钢冷轧机板形智能测控系统燕山大学刘宏民8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燕山大学刘日平9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海峰10新型抗高温氧化耐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强韧化关键技术吉林大学姜启川11新型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研发及关键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孟健12金属熔体中夹杂物和气泡高效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上海大学任忠鸣13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14浮法在线高效制备氧化物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大学韩高荣15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良彬16超宽密度分布、复杂变化梯度材料的模块化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沈强17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结构件真空增压精铸技术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18磁共振成像仪用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19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20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21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钢铁研究总院董瀚22特种工程塑料PA10T聚合新技术-固相悬浮聚合技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23环保用多孔炭微结构调控及其织物立式炭化活化一体化生产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24大尺寸、高均匀、近净成型红外玻璃工程化制备成套技术与典型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祖成奎25环境友好无钒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26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胶凝材料和功能性混凝土及其应用东南大学钱春香27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中南大学赵中伟28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贵州理工学院苏向东29X70HD大应变管线钢管及应用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吉玲康30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严大洲3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韩敏芳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宽胜2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3高效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4高性能聚乙烯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功能化应用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福胜5高纯单晶硅生长炉用热场部件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南大学廖寄乔6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任书明7基于单芯片技术的全光谱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肖志国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大学赵金保9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10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同济大学肖建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2高热强性热轧无缝钢管精细组织控制技术与应用天津大学刘永长3绿色高服役安全桥梁钢创新型制造体系及技术引领型应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义栋4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及常规岛系列用钢的研制与开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勇5天然气开采用耐蚀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忠铧超高强度钢丝微结构调控机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南京林业大学蒋建清7稀土永磁材料防腐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向东8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及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南昌大学李永绣9超低硫冶炼关键技术及在特殊品种钢中的应用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10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峰11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清华大学潘峰12炼铁全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构建及难处理矿高效利用重庆大学白晨光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戴成武14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关键技术创新与智能平台建设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钱刚15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周德光16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徐科17清洁兰炭-金属镁规模化联产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新哲18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蒋开喜19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史志荣20600kA级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吕定雄21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南大学郭学益22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工业硅关键技术及应用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23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雪华24高效节能强化平行流电解技术及产业化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周松林25三代7000系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超厚板工业化制造技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26具有桩钉效应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郑开宏27高性能稀土汽车催化剂/器制备及应用天津大学沈美庆28高性能特种金属线材制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刘礼华各高校材料领域受理情况清华大学8北京科技大学5上海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3天津大学3中南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2华东理工大学2浙江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大学2燕山大学2吉林大学2复旦大学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香港科技大学1北京大学1北京工业大学1南京理工大学1中山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1太原理工大学1苏州大学1香港中文大学1武汉理工大学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南京工业大学1东南大学1贵州理工学院1厦门大学1西北民族大学1同济大学1南京林业大学1南昌大学1武汉科技大学1重庆大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昆明理工大学1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域总共受理101项,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作为第一或共同参与项目达到了20项,而清华大学作为高校之首,仅材料一个方向就受理了8项之多,紧随其后的北京科技大学也以5项的受理项目遥遥领先,另外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受理了三项。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1. 背景介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是我国政府为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而设立的奖项。
这一奖项的设立旨在鼓励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推动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 评价标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包括科技创新的原创性、技术成果的实用价值、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获奖项目需经过多轮申报、评审和论证,才能最终获得奖项的肯定。
本次获奖的项目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的精品力作。
3.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根据官方公布的名单,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包括一等奖14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88项。
这些获奖项目涵盖了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涉及到的技术和成果也极具创新和实用价值。
4. 一等奖项目我们来看一下今年获得一等奖的项目。
其中,信息技术领域的“某某技术在大数据处理领域的应用”获得了一等奖,其创新之处在于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并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奖项目“某某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也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治疗某些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一等奖项目的涉足多个领域,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5. 个人观点和总结作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名单,这些项目的涌现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对这些获奖项目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敬佩,期待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更快地走向市场,造福人民群众。
我也希望这些获奖项目的背后能够有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团队,不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所体现的成就和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潜力,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科技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三、项目简介:
颅骨和面貌是人最重要的部分,该项目始于 96 年公安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历时 21 年,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颅面形态变 化规律和应用技术,形成了颅面形态信息学系统研究,解决了面貌复原、身份认 证、人种溯源、颅面手术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改变了涉及颅面的法医认证、人 类学与考古、医学等传统技术方法,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优势地位。
建模、复原重构、面貌评价等关键技术,提出颅颌面修复的统计及有限元混合仿 真模型,支持颅颌面虚拟手术修复。将黎曼流形几何度量用于颅面评价,解决复 原客观评价方法缺失难题。提出知识分析和统计学习两种颅面形态学习计算模 型。可视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用于相关医学领域,推进了传统医疗技术的进 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下列工作中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1、发明研制了根据颅骨的计算机面貌复原方法和颅骨人像重合技术,解决 了法医尸骸面貌复原、刑侦的遗骸与遗像的身份认证问题,为公安刑事侦查破案 提供了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公安尸源认定的云计算平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颅 骨人像复原识别认证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安刑侦认证和身份识别的效率。 20 余年从事颅面形态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安全事业,将传统手工复原变成了科学 数据计算、虚拟现实展示、3D 打印制作的信息工程,使颅面复原的效率与效果 达到国际先进。研究成果推动了公安法医刑侦的科技进步,形成国家标准《法庭 科学颅骨面貌复原技术规范》2014 年在公安部行业实施,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 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2、研制了颅面三维数字测量、碎片修复和可视分析的技术,应用于古人类 和考古遗骨数字测量和头颅面貌复原,改变了传统的古人类遗骸研究和考古名人 遗骸面貌复原方法,实现了复杂遗骸可视量化分析和计算面貌复原,完成 138 例 古人面貌计算复原;应用破碎颅骨虚拟修复与三维测量实现 30 万年以来古人头 骨分析复原和面貌重现,初步建立了系列中国考古遗骸面貌演化图系。为古人类 学研究和考古学提供了数字分析和可视计算平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提出了颅面数据采样新方法和颅面数据组织新技术,构建了精度和数量 国际领先的中国人颅面数据库。针对蒙古人种(中国人)研究,发现了在颅面、 性别、种族的关键特征数据群,揭示了多项人类学种族和性别特征差异。本成果 突破了传统人类学研究缺乏科学数据、主观性强的局限,填补了我国在计算体质 人类学的领域空白,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国 际顶级期刊)处于国际领先。 4、将复杂的颅骨面貌变为可计算对象,攻克了器官建模、模型配准、关系
四、客观评价:
1.国际同行评价 颅面统计建模方面:IEEE Fellow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Ahmed H. Tewfik 教授在其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的文章 Real Time 3D Visualization of Inions Using Structured Dictionary 中,认为项目提出的多分辨率统计形变模型是一种先进的非稀疏的曲 面 表 示 方 法 , 提 升 了 小 样 本 条 件 下 的 建 模 精 度 ;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主编 Stefanos Zafeiriou 教授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上的 Large Scale 3D Morphable Models 将颅面形变模型列为一种典型的 统计形变复原模型。发表在 27 届 SIBGRAPI Conference on Graphics, Patterns and Images 上的文章 Forensic Facial Reconstruction using Mesh Template Deformation with Detail Transfer over HRBF 认为提出的层次化颅面统计形变模型光滑地融合 了局部模型和整体模型,无需基于已经定义的颅面测量点和软组织厚度值,仅通 过迭代方法调整模板颅骨,使其逐渐匹配输入的未知颅骨以产生复原颅面。 颅面身份鉴别方面: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Recent and Innovation Trends i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 上 的 文 章 A Hybrid Model for Photographic Supra-Projection 对在颅面身份鉴别的工作进行跟踪研究,认为提出 的方法是解决颅骨身份认证的有效途径, 并在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古人颅面复原方面:“The facial reconstruction of LI CHUI”在 39 届国际计算 考古会议(CAA)大会报告后,国际数字考古学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美国佛吉尼亚大 学 Bernard Frischer 教授在会议总结指出:“信息技术应用到颅骨面貌复原在此领 域的活跃工作,使得他们成为此领域的领先者(They have been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CAA, they have emerged as leader)”。国际数字考古学会秘书长 nge 博士 对该项工作高度评价:“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此是领先的工作,该研究结果相 当特 别,不仅 视觉效果极 好,科学上也是严谨 的(The applica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in this is also well ahead of developments. The results are rather spectacular in the literal sense, wonderful to the eye and scientifically sound)”。
该项目通过公安部验收和教育部鉴定,多项技术"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 内空白,社会效益显著",并在公安、考古和医疗等行业应用。发表 SCI/EI 论文 168 篇且法医人类学顶刊 4 篇。软著 18 项;主办国际会议 3 次;专著 3 部其中 《颅面形态信息学》是该领域第一部学术专著。授权发明专利 15 项,其中《一 种基于分区统计模型的颅面复原方法》获 18 届中国专利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