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一首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分析重点句子,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用诗来释怀。

尤其在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

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

(一)听读——划分节奏
1、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二)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