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1月07日:“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语文
体味景语悟情语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语文
我们学习“课程标准”,从而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我们翻看“考试大纲”,想要明了高考语文试题的规制样式。
现在已经明确,至迟到2022年,高考语文不再设“考试大纲”。
显然,淡化试题规制样式,其目的在于突出“课程标准”在高考语文中的指导地位。
顺应这种特定的情势,从总体上认识语文学科和高考语文的规律就更加重要。
遵照“一以贯之”的原则,用一句话概括语文学习和备考的本质规律,就是七个字:体味景语悟情语。
它源于王国维先生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先生说的是客观规律,转化为主动行为,便是“体味景语悟情语”。
这里说的“景语”来自于“有字之书”的书本和“无字之书”的生活,诸如景物、画面、人物、行为、言语、神态、事物、事件……这些经由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内容;这里说的“情语”则来自于“心灵之书”,对景语内涵的感悟,诸如事情、事物的意义、价值,人的思想、感情、胸怀、抱负、理想、追求……这些形而上的内容。
如何“体味景语悟情语”?从思维方式来看,需要“细察”:仔细阅读,发现问题,体察思索,有所触动——这是“体味景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深思”:深入思考,端详剖析,拓展延伸,有所领悟——这是“领悟情语”的过程。
从运作方式来看,第一步需要“检索”:根据题目指向,从文本中提取出答案信息——这是“撷取景语”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加工”: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实现题目要求——这是“推衍情语”的过程。
全部语文考试就这两个环节;落实这两个环节能够解决高考的全部问题。
“体味景语悟情语”七个字,可以再简括成一个字:悟。
所谓“悟”,就是联想和想象——这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
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高考语文试题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语文学科是“生活”的学科;高考是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为人一生,只做两件事:检索、加工。
既然语文是生活的学科,语文也就仅只“检索、加工”两件事。
从高考的环境任务来看,任何一道高考语文试题都必然是“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交织构成的。
“答案信息”是答案的确切依据,“干扰信息”是试题区分选拔的保证。
试卷表面上是白纸黑字,实质有两种文字:红字是答案信息,黑字是干扰信息。
应试的基本原则是“据题精答”——根据题目,精明解答。
“精明”解答包括如下要点:试卷所有文字都由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构成;
答案信息是答案依据,干扰信息为保证区分;
考场两件事:检索答案信息,加工答案信息;
正确快速的关键:经检索排除干扰信息滋扰。
检索主要体现高考的“客观性”(这是高考的环境任务所必须的)和“工具性”(检索的对象是试卷上的文字);
加工侧重落实语文的“主观性”(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必然的)和“人文性”(加工的任务是领悟文字内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中学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人文性在实践中统一的学科。
检索、加工相结合既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也顺应高考的环境任务,同时符合“课程标准”的明确界定。
细察、检索,是“体味景语”的过程;深思、加工,是“领悟情语”的过程。
综上,我们对“体味景语悟情语”解决高考语文的所有问题,有充分的理论自信。
高考语文考什么?《考试大纲》条条目目,历年试卷林林总总。
实际只考“阅读”“写作”两项。
语文学习有四个环节:听、说、读、写。
高考是笔答考试,不考“听”和“说”,只考“读”和“写”——阅读考查“吸纳”能力,写作考查“释放”能力。
如图一。
试卷中,选择题目只考查“阅读”;其他题目都是兼顾考查“阅读”和“写作”,只是侧重不同。
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以考查“阅读”为主,读文读诗是“阅读”,回答题目就进入“写作”环节;
“写作”题目,以考查“写作”为主,而读写作题目和材料,就是“阅读”环节。
牢牢抓住根本点,才是有效、高效的语文学习。
不再设置“考试大纲”,应该有助于引导语文备考立足根本,纲举目张。
现行全国课标卷总体规制如图二(题目序号带括号的为选择题目)。
试卷中,“检索”为主的题目占多数,这些题目,答案信息就是答案——打个比方,好比餐桌上的“凉菜”;还有另一些题目以“加工”为主,需要把答案信息加工成答案——打个比方,好比餐桌上的“热菜”。
红字、黑字,凉菜、热菜——就是全部语文。
心中眼里划清一条线:线上面是答案信息的红字;线下面是干扰信息的黑字——生活如此,语文也如此。
先看“检索为主”的题目。
所谓“检索”,就是“体味景语”的过程。
[检索·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年全国课标一卷)
试题给出一篇介绍“大洋一号”科考船的文字,476字。
依照“据题精答”的原则,短文不用读。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解析]语病:“经历……任务”搭配不当。
A
B
B)
C、D两个选项,对“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就是错的。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经历”“执行”“调查”“任务”四个词语,便可得出
答案。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解析]和括号内补写语句密切关联的,只有它的上半句:
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
D
对“人”而言,应该是C项的“走进”和D项的“进入”,而D 项的“分辨不出方向”用于“迷宫”不恰当——进入“迷宫”,是分辨“方位”的问题。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人”“走进”“进入”“方向”四个词语便可得出答案。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解析]第一组词语:检索比较“一应俱全”和“应有尽有”的差别:前者强调“全”,好比“文具店”里的文具;后者突出“应”,好比“文具盒”里的文具。
“船舱”的“实验室”,类似“文具盒”,对应恰当的是“应有尽有”。
第二组词语:检索比较“一览无余”和“一目了然”的差别:前者强调“无余”,好比“望远镜”的功能;后者突出“了然”,好比“显微镜”的功能。
“千里眼”,对应恰当的是“一览无余”。
第三组词语:检索比较“易如反掌”和“轻而易举”的差别:前者强调“反掌”;后者突出“轻举”。
相应语句是:可根据需要
“抓取”,对应恰当的是“轻而易举”。
第四组词语:检索比较“东山再起”和“再接再厉”的差别:前
者强调“再起”;后者突出“再厉”。
相应语句是:“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不断进步”,对应恰当的是“再接再厉”。
综上,答案应为:B.应有尽有一览无余轻而易举再接再厉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实验室”“千里眼”“抓取”“不断进步”四个词语便可得出答案。
[检索·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9年全国课标二卷)
阅读文本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约1206字。
依照“据题精答”的原则,文本不用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解析]参考答案: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
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B项判断的实质是:“正面评价”不是“尽得其长”。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这八个字,这里考查的是一个普适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参考答案: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
正视与担荷。
D项判断的实质是:“独能”不表明“广泛汲取”。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这六个字,这里考查的也是一个普适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参考答案:D
A
A项判断的实质是:“一位”不表明“至杜甫方能”。
B
上则作出革新。
B项判断的实质是:“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不表明“谨守传统”。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
正视与担荷。
C项判断的实质是:“然而杜甫却独能”不表明“一视同仁”。
这道题目只需要检索前文这七、十一、十一个字,这里考查的还都是普适道理。
“加工”为主的题目,分类如图三。
所谓“加工”,就是由“体味景语”到“领悟情语”的过程。
[加工·例一]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019年全国课标一卷·7)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解析]这是一道“判断”加工的题目,即由选项完成“体味景语悟情语”的过程,考生对选项“加工”过程和结果的正误做出判断。
这道题目四个选项前半都是对“景语”的摘取,后半则是对“情语”的推衍。
A.讽刺,忧愤(正确);
B.人物内在特征(正确);
C.给禹施压,反对禹的变革(正确);
D.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不正确)。
应是——以冷峻笔墨凸显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影射性,从而传达出现实的紧迫感。
[加工·例二]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2019年全国课标一卷·15)
[许道宁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解析]这是一道“剖析”加工的题目,即体味作品的“景语”,进而领悟剖析“情语”的过程。
备考答案:诗作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此”指代整幅画作,含义是:画中蕴含着丰富悠远的诗意,但沉吟推敲,也难以得出自己满意的,准确精当的佳句。
二、“此”指代颈联两句,含义是:细察画作上的晚林孤云,触发了诗人独有的深层感受,进而去揣摩画家的寄托,忖度能表达情致的佳句,一时却难以达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既辽阔宏远,又细密幽深。
其深远的意境,悠长的韵致,令人玩味不已。
[加工·例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全国课标一卷·22)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
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发挥”加工的题目。
写作题目的材料,从两方面明确界定了写作话题。
历史传统从正面说明。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的意义价值;“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劳动”的传统地位。
现实状况从反面揭示。
我们学习忙,没时间劳动——与“学习”切分;科技进步快,不用自己干——与“科技”切分;劳动苦又累,请别人代劳——有“苦累”的特点。
可见,要求作文谈论的“劳动”,特指体力劳动。
写作,“发挥”加工的原则是“据题发挥”——根据题目,充分发挥。
好比跳远竞赛,要踏准踏板,不然违例;可是,踏到踏板上不动,也毫无意义,要顺势腾跃起来。
显然,“据题”是前提,“发挥”才是目的。
作文跑题,不全是审题的责任,也不能完全经由审题来承担和解决。
作文跑题,是作文内容和写作题目之间的断裂,更主要的责任在于立意和选材。
如果作文写的不是熟悉的生活,不足以表现演绎写作题目,那就很容易造成二者间的断裂。
例如有的作文把“红军将士翻雪山,过险滩”也当作做“热爱劳动”的事例。
有不少作文罗列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景海鹏的载人飞船,南仁东的为国造镜,王继才的常年守岛,乃至于钟扬、林俊德、宋玺、曹双果……都当成“劳动”光荣与成就的事例,其中,没有一句涉及到具体的劳动内容的“景语”,更无感悟劳动的“情语”。
这当然偏了写作题目所要求的“热爱劳动”中“劳动”的范围。
其“跑题”的根本原因,当然不在于审题,而在于作者疏离劳动。
尽管他一定也参加过这样那样的劳动,但并没有走心,没有热爱,没有体味和感悟。
说
到根本,是“人品”的欠缺造成了“文品”的欠缺。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题目的外在样式并不重要,把握和落实本质规律才是语文教学、学习和备考的根本。
而“体味景语悟情语”就是语文学科的总纲。
料7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