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8信息提取与概括(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练习—信息提
取与概括解析版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感恩节前夕,某报社联合网站邀请网友参与“和父母的距离”的问卷小调查,共有数百位网友投票。

调查显示,有7成以上网友和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生活,距离1000公里以上的有1/4。

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到父母,他们大多是远离家乡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有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父母的时间不到10天;1/3的网友则只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父母。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宁市空巢老人约8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对他们来说,节日送东西不在礼物多少,重在心意。

材料三:天猫对11月22日至11月28日在天猫上购买鲜花速递、美容保健、首饰等各类感恩节产品的消费数据统计,做了排行。

其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以购买感恩节类产品总体金额最高,排行“最舍得给妈妈花钱”省份前三。

材料四:初三学生李平与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饥饿中得到一位陌生人施舍的一顿饭,竟然双膝下跪。

这位陌生人问清了缘由,说:“还是回去给你父母亲下跪吧,至少他们已给了你十五年的饭吃。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答:
(2)结合前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3)研读材料四,假如你是李平,回家后,你会怎么对父母说。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

答:
【答案】(1)不少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父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精神上很孤独。

(2)向父母表达孝心不在于花费多少金钱,而重在心意,应该多陪伴,多交流。

(3)示例:我会说:“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

我不该为点小事离家出走。

离开你们的日子,我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迷失了方向。

我再也不会这样了,永远不会离开这个温暖的港湾。


【解析】(1)考查学生对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

作答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中心内容,根据材料一“有7成以上网友和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生活,距离1000公里以上的有1/4。


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到父母,他们大多是远离家乡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有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父母的时间不到10天;1/3的网友则只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父母”分析得出:孩子大多都因为工作离父母比较远,陪父母的时间很少。

根据材料二“目前南宁市空巢老人约8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分析,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然后综述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有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父母的时间不到10天;1/3的网友则只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父母”,材料二“节日送东西不在礼物多少,重在心意”,材料三“在天猫上购买鲜花速递、美容保健、首饰等各类感恩节产品”等分析,围绕材料“为父母买礼物”的主题,阐述对这件事的看法(父母缺少的不是礼物,是孝心,是儿女的陪伴)即可。

(3)本
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要有称谓(称呼),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父母原谅,叙说自己在外的感受和对“家”的重新认识。

注意题中的要求:运用用修辞手法。

示例: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你们养育我这么多年,我竟然不知感恩。

离开你们的日子,我就像迷雾中的航船,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我以后不会再让你们失望了,请相信我!
2.观察下面这幅图画,按要求答题。

①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答:
②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答:
【答案】示例:读书、好学、少年有志、沉醉、童趣等。

(符合画面主题即可)(2)示例:画面上有两个读书的牧童,小男孩戴着斗笠,骑在牛背上津津有味地读书;小女孩将牛绳拴在旁边,自己坐在草地上,聚精会神地读书。

【解析】(1)仔细观察图画,可以发现图画中有两头牛,两个孩童。

两头牛健壮强劲,并排前行的牛儿两两相望,好似相对而言;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沉浸在手中书的世界里,走在牛儿前面的一个牧童同样读着手中的书。

综合图画,我们可以从孩童好学上进角度畅谈主题,也可以从童心童趣入手阐述。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图文转换,仔细观察图画,并用连贯流畅的语言描绘下来。

如:画面上有两头健壮的牛儿,它们并排前行,相对话语;两个牧童,一个坐在牛背上,一个牵着牛绳走在前面,两个牧童都沉浸在各自手中书的世界里。

答案不唯一。

3.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

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答:
【答案】(1)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示例:①少上网,多读书;②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

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提炼出所有信息。

再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最后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得出相应结论。

阅读材料,从“增加0.38 本”“增加0.13本”这两个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对于这类试题,阅读时要读懂材料,准确提取材料的有关信息;建议要合理、具体、可操作性强。

如: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开展关于读书重要意义的宣传活动等。

答案是多元的。

4.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

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网上最初评分尚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

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①当中,_______。

(注)①受众: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箱的读者、电视的观众等。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

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客,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被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答:
(2)根据材料三,说说书信被世人学习并传承的原因。

答:
(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

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答:
【答案】((1)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

(2)封存着时代的场景,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3)读书给我们感恩的力量,《繁星·春水》中作者满含深情的歌颂母爱,将自己比作鸟儿,表达了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让我感到母爱的力量,让我知道要感恩父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图表信息的提取和概括。

要求学生通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内容,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最后归纳概括,语言简洁准确。

根据材料一表述的内容,可知最后一句要介绍的是《见字如面》收看观众的情况,“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说明观看者众多,那么“而”要表现的则是出人意料的结果,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见,收看者大多为年轻人,将这一主要信息用简洁、准确的语句表述出来:24至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占少数。

(2)补写句子的关键是认真研究分析划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要补写的内容,注意句式要一致,语意要连贯。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能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客,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被世人学习并传承”,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结合名著知识谈阅读体会的能力。

这类题型,可结合自己熟悉的一个名著来解答,注意掌握名著的有关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注意体现出自己阅读的收获。

示例: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

《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

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5.综合实践。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答:
(2)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

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

(50字以内,语言得体)
答:
【答案】(1)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2)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

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提炼概括能力。

解答文字信息提取类题目,要抓住所给材料核心内容,根据题目要求,保留核心信息“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美丽中国”,有针对性地回答。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是一道标准的劝说类题目。

作答时,先是称呼,然后表明小明的看法,不赞成放这么多的烟花,接着围绕环境保护,还有更多的方式来表示孝顺等表述理由。

最后向父亲提出希望即可,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6.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

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之际,学校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了解地名普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你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请参照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还可以用来编纂出版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类工具书,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二)在湖北,有“荆州”“赤壁”“襄阳”这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名;有“仙桃”“鹤峰”“云梦”这些画面感强、使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还有“鹦鹉洲”“莫愁湖”“古琴台”这些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地名。

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

(1)请依据以上二则材料,简要归纳地名普查工作有哪几方面意义。

答:
(2)某同学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图表,猜想了几个地名的来历,介绍了地名中的文化知识。

请认真阅读,继续猜想,将空处补充完整。

名人、人物)。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信息提取。

根据文中的“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可知地名普查有助于地名规范;地名普查可以编纂工具书、导航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可知,地名普查还可以美化地名。

(2)本题考查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根据表中“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其名字还成为城市名称,使人永记于心。

”,联系此地的地名“中山市”,可知“中山”两字来自孙中山的名字,所以空白处可填入名人、人名等。

7.班上开展以“追寻母亲河”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
(2)(诗歌朗诵)请你写出两句吟咏黄河的诗句。

答:
(3)(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

《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

那时黄河水还比较清亮。

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的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山清水秀。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

”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材料三)近年来,黄河沿岸向黄河里排放的工业废水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2005年黄河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叫“一碗水,半碗污”。

答:
【答案】(1)示例:心系黄河,共建家园!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

保护水资源,不要让母亲河哭泣!(2)示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示例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黄河水质越来越差,治理黄河的任务越来越重。

(两千多年前的黄河清澈秀丽,后来变得浑浊,近年污染严重。


【解析】(1)拟写宣传语的要求:①须紧扣主题。

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

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者短语。

④结构相对,但不需要从对偶句的高度要求。

写法应注意:紧扣活动主题“追寻母亲河”来写标语。

如,心系黄河,共建家园!保护母亲,保护黄河;为了母亲的美丽,请保护黄河。

(2)考查对古诗词的积累掌握。

要求默写出与黄河有关的诗句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

对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表述古代黄河水质好,山清水秀;材料二,指出古人已注重河的治理,认识到黄河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材料三,介绍近年来,黄河受污染的严重情况。

由此可得出结论:黄河水质越来越差,治理黄河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