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课程旨在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
(一)总体设计
指导思想基于五个“并重”原则——教书与育人并重(教育理念),能力与情怀并重(教育目标),中西文化并重、语言与见识(insights)并重(教学内容),显性与隐性并重(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围绕“教师与教材”两个核心要素,加强课程思政理论探索、师资队伍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教学实践强调三个方面:“一课一得”——将各单元需重点传递给学生的情操、价值要点挖掘、提炼出来并落实到每一项语言教学活动中,“授人以渔”——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选材多元”——多维度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优秀文化并学会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
通过实现语言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格局与视野,助力文化自信建设,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课程目标
1.价值目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宪法法治
2.知识目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策略知识
3.能力目标: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学术能力、批判思维、跨文化沟
通
(三)课程思政开展情况
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团队,进行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教材研发、师资培训等,实现思政教学规范化和常态化。
围绕
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将通用与学术相结合,语言教学融入新文科思维,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输入与产出相结合,将语言技能应用于生活与学术
交流;情感与思维相结合,通过文学艺术主题追求真善美,对科学主题进
行人文思考。
围绕教学内容,突出价值引领,优化内容供给,通过增加中
国文化内容实现中西文化并置,通过教学内容二次开发,提炼、凸显思政
元素,重构练习内容,巩固思政效应。
围绕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语言教学
材料,教学活动体现两性一度,有机关联价值、知识、能力。
围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理解主题及其思政元素,课中通过师生互动、
小组讨论、现场或线上展示等语言活动表达思想;课后通过线上线下作业、扩展阅读和小组合作项目等进行语言和思想产出。
(四)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围绕文化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等思政主题,运用
多模态语言素材,系统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手册、课程思政案例库、课
程思政资源包、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样例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案集。
通
过大学英语课程网站以及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任务和课程思政资源;纸质教
材及其数字资源、线下教学与慕课学习相辅相成。
三、课程评价与成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科学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的关
联矩阵,扩大形成性评价占比,开放式评价要素充分体现学生在三观、文
化素养、跨文化能力等方面的正向成效。
本团队教学四维评价多数为优秀(即学生评教、同行评价、教学督导和教学规范评价),学生对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总体成效“非常满意”比例达71.62%,“满意”比例达
21.43.%,“基本满意”6.39%,总计99.43%。
四、课程特色
(一)特色与创新
1.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保障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外国语学院制定了
相关制度与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参与课程思政,让课程思政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动。
2.“二次开发”,编制了课程思政手册。
本课程对各单元教学内容深
入研讨,以思政主题统领语言能力培养各环节,编制课程思政手册,实现
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
3.“内容重构”,助力文化自信建设。
大学英语课程以三个方面的内
容重构,实现中西文化并重,助力文化自信建设:(1)替换课文内容;(2)重构听力与导入内容,服务单元课程思政主题;(3)重构练习内容,强化单元思政主题。
4.“混合式教学”,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三方面教学方式改革,落实
混合式教学的思政功能:(1)增加合作式学习任务;(2)增加研讨式问题;(3)建设共享学习虚拟空间。
(二)典型案例
1.第一册第6单元
围绕“阅读赋能,升华格局”进行教学,聚焦类比结构理解阅读的价
值意义,具体动词细化格局升华的层次,感人故事净化心灵的力量。
2.第二册第4单元
围绕杜甫“忧国忧民”所涉及的语言表达、诗歌欣赏和成语翻译等内容,突出中国文化世界高度,感悟杜甫的心忧天下、人民情怀的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