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第一篇: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5000余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治国谋略和兵法韬略的演变史。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兵家战略的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理论。

对这些珍贵的管理思想进行正确的剖析和反思,对于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形成我国管理科学的民族特色,都是及其重要的。

古代的政论家、兵法家、文学家等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光耀古今的著作,其中,《老子》中“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的后发制人思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避实击虚的应变策略以及三十六计的具体谋略,“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人事哲学……这些充满着对立转化思想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成为治国、治军的锐利武器,也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成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经营哲学、激励方法、干部标准、厂风厂纪的思想宝库。

然而,与现代西方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名著当要数三国演义了,“陈述百年,概括万事”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而且还艺术地展示和弘扬了三国时期的管理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管理思想宝库的内容。

这里我们仅从其中的人才人事、决策谋略、法纪法度的思想分析与挖掘中,探求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管理理论,并力求寻找与现代管理运作相符合的思维方式。

一、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政事者,民命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

”在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的战乱年代,诸侯要想统一天下,建立帝业,除了自身的雄才大略之外,更要善于利用和挖掘珍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这一点,对于三国中具有远见卓识的各路诸侯来说,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在战争的空隙
里,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四方之士,纳八荒之才,笼将士之心。

纵观《三国》全书,三国时代贤明霸主表现出来的求才若渴的进步的人才人事观,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求才不惜屈驾,唯才是征。

吴侯孙策,为求名士张昭等,亲自备礼下榻造访;皇叔刘备为求孔明,顶风冒雪三顾茅庐。

曹操也从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名句,显示他迫切的求才望,官渡之战中,他赤脚迎许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二,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这一点,在曹魏一系中尤为明显。

曹操用人,强调唯才是用,不拘品行,不咎既往。

在他的人才库里,有亡命之徒,也有淫乱之辈。

甚至连为袁绍作檄文,大骂曹操的陈琳,最后也为他所用。

第三,用人不论资辈,唯才是用。

魏蜀吴三国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 久而久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魏强调唯才是用, 蜀强调德才兼备, 吴国用人一概不论资辈。

赤壁之战, 年仅二十九岁的周瑜, 被孙权推上了吴军都督的宝座, 夷陵抗蜀, 孙权又启用了“ 年幼望轻, 恐诸公不服” 的陆逊担任全军统帅。

这些都是唯才是用的表现。

第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三国演义》中的贤君明相, 不但能慧眼用人, 知人善任, 而且在用人决策方面更强调“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官度之战中, 曹操在袁绍营中, 缴获了许多部属通敌的信件。

当时, 有人建议, 把这些通敌分
子全部处死, 但曹操不但没有这样做, 反而急令把所有的信件烧了。

“ 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 , 曹操用人不疑到如此,连一贯尊刘反曹的罗贯中, 也赞扬起来了。

第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三国时期, 不管是贤君明相还是义士,重学意识都很炽很浓。

一方面, 他们很注重自己的培养和提高, 刘备重学, 以“ 师礼事孔明” 曹操重学, 有名作佳篇传后世孙权重学, 凭劝吕蒙读书之事见精神关羽重学, 千里走单骑犹挑灯夜读, 庞统重学,军务再忙仍挂剑诵《孙》、《吴》。

二、德刑并用,赏罚分明
“ 治世尚教化, 乱世重刑法” , 兵法旨要告诉我们战争成败的关键
是在于“ 道、天、地、将、法” 五因素, 在这五大因素中, “ 道” 是根本, “ 将” 是基础,“ 法” 是保证。

正确地运用法治, 不但能充分树立管调者的崇高威信, 而且能保证本系统必要的管理秩序, 减少本系统内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缩短行为目标的实现过程。

在法治方面, 《三国演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 “ 举孝廉, 为郎,除洛阳北都尉, 初到任, 县四门各设五色捧十余条, 有犯禁一者, 不避豪杰, 皆棒责之。

灵帝所喜小黄门赛硕的叔父, 提刀夜行, 操巡夜拿住, 就棒责之, 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环宇。

” 年纪轻轻才二十岁, 官职不大才洛阳北都尉, 官龄不长才初到任, 但是曹操却“ 威名颇震环宇” , 把社会秩序搞得井井有条, 使内外莫敢犯禁。

为什么, 就在于曹操能依法治犯禁者, 他那五色棒, 连皇帝老子近臣的叔父也敢打, 还愁什么社会治安搞不好, 还愁什么不能树威“ 杀贵大, 杀大可以树威赏贵小, 赏小足以树信” , 法治就是要敢于碰硬, 动真格的。

混乱之际, 蜀国也非常注重法治。

刘备自领益州牧后, 首先即令军师诸葛亮拟定国条。

诸葛亮根据当时蜀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 八务”、“ 七戒” , “ 六恐”、“ 五惧” , “ 刑法颇重” , 自此之后, “ 军民安堵” , 巴蜀的社会秩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治安问题解决了, 人民也能安居乐业。

诸葛亮在蜀二十年, 依法奖罚官吏多人, 失街亭, 他挥泪斩了马傻, 又自贬三级, 这些无不在巴蜀人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为促进社会安定, 军心稳定, 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国演义》表现出了明确的法治思想。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赏罚分明, 不畏权贵, 严于律己, 并注重国条律令建设。

“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这是当代中国的法制原则。

然而, 知法者犯法, 执法者违法, 违法者逃法的现象也时有可见。

借鉴三国时的贤君明相在治国、治军方面的切实执法的胆魄相手段。

严明法纪,严格法度, 刑重法严, 相信, 必能去暴安民, 社会治安一定会根本好转。

三、谋而后动,目光长远
从诸葛亮对刘备所作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分析,到为完成刘备“中兴汉室”统一大业的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全过程,
足以看出“隆中对”不仅具有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策划案例之一。

公元207年(建安12年),奔波流离半生的刘备暂栖新野,在痛定思痛的反省中,认识到欲要谋求发展、夺取天下,就必须有贤能之士的辅佐。

于是,他遍访贤能,虚心求教。

在名士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成就霸业、中兴汉室”的大计。

在刘备诚心所至之下,诸葛亮献出了“隆中对” 的分析决策。

其中既包含了对当时国家总体形势和战争形势的分析,也包含了对刘
备自身处境、资源能力和各竞争对手的分析,以及刘备应该争取的长、中、短期战略目标与实施计划。

同时,在了解各种优势与劣势和利弊关系的前提下,诸葛亮提出了制定可行战略和如何实施这些长短期战略步骤的决策。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从火烧博望坡开始,采取孙刘联盟战略,抵御曹军,赤壁大胜;接着是数年的节节胜利,取荆州,平益州,取汉中,使刘备占据荆、益之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实现了刘备“统一天下”的中期目标。

从“隆中对”决策与其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战略思想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有着同工异曲和不谋而合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根据刘备的事业方向为他确定了长远规划,以及长短期目标。

刘备要做的事是中兴汉室,成就霸业,统一天下。

诸葛亮认为,要确定这样的长远规划,完成这样的大目标,其指导方针应该是“人和”,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刘备可占人和。

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诸葛亮在对刘备“统一天下”进行的内外形势和资源分析中认为,“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因为,“益州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府,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君。

”但是,虽然刘备出生于帝王之家,但却只有关羽、张飞等少数将领,兵士更是势弱,并且至今尚无一立足之地。

在实施这一战略目标时,
建议刘备应该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

然后,保住根据地,发奋图强,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大业可成。

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卓越智慧和才能。

军事战争与商业战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军事战争讲究谋略策划,运筹帷幄,知己知彼,天时地利,战机利用,赏罚分明;商业战争则强调计划决策,环境分析,战略定位,战略实施,制度保障与激励措施。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思想、管理艺术在现当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虽然《三国演义》是以军事管理思想为表现形式的且又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但它却具有着系统的和科学的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因而,它就更加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意义。

从商业战场出发,企业管理像军事战略管理一样,同样都需要进行认真规划和谋略。

在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如今的市场已经确确实实地充满了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你争我斗,你死我活的实例在商战中举不胜举。

来自于我国自己的战略管理思想,具有着同宗同文化的历史渊源、古今之亲缘性和实际的可行性,因而更有利于我国企业或组织进行更有效的战略管理。

第二篇:论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进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我国进行现代化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在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

当然,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与其相继的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孟子从当时的时代特征出发,对孔子的思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在遵循孔子思想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

其中,他的“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政治管理思想影响深远。

1孟子政治管理思想兴起的背景
首先是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
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

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因此,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

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暴动,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

其次是政治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个诸侯国先后经过变法改革,已经开始建立起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他们通过相互征战逐渐走向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再次是经济背景。

在连年不断的激烈的战争下,社会经济受到破坏,地主阶级中一部分是由原来奴隶贵族转化而来的;另一部分是由军功或工商业者、小生产者上升而来的新阶层。

前者对于旧制度在心理上存有依恋,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能够较多地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主张统治者通过教化和德治,来缓和阶级社会矛盾,以此达到国治民安。

后者思想激进,倡导变法,提倡耕战政策和法治主义,建立新的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

孟子正是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因此他的思想既有旧制度的保守影子,同时又体现着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的一面。

2孟子政治管理思想的特征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在其思想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的分析系统而深入,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并且在我国历史中的各个朝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1从“性善论”出发阐释“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孟子·公孙丑上》云:“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也,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推出人性本善,并进而认为这是仁政能够推行的原因。

孟子的仁政学说,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孟子·公孙丑上》云:“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此外,孟子认为,只有重民、爱人、善待他人,才是实践了做人的道理。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总之,从政治管理的角度看,孟子“性善论”说的提出是独具匠心的,他的“性善”说的目的不在于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人的类本质中的自然
属性,而是把这一理论作为他的社会政治观的逻辑起点,来为他建构“王道仁政”,以为其理想社会大厦服务,也就是说孟子所推崇并终身致力于的“王道仁政”的社会政治思想,与“性善”论具有内在的逻辑推理关系。

2.2民本思想—强调“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在《尽心·下》中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著名的论断,显现出孟子提倡国家在进行整治管理时应该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的地位比较重要。

在此著作中,他还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意思是说诸侯的珍宝只有三样,即土地,人民,政事。

以珠玉为珍宝的人,必定会殃及自身。

在这里,孟子从反面强调不关心百姓和政事,最后的结果就是趋于灭亡。

孟子民本思想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与民同乐。

《孟子·梁惠王下》云:“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民以乐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是仁民爱物。

《孟子·尽心下》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三是正道得民心。

《离娄·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2.3政治管理的两种制衡因素—“分”与“和” 关于“分”的内容。

《孟子》中提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二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也就是说治理天下不可能一边耕种一边又干他们的事情。

有官吏的事情,有平民的事情,而且一个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产品。

如果一定要自己造出来的才用,这是让天下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人劳动脑力,有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的管理人,劳动体力的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

这里强调的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好,就必须有执行国家管理和研究国家管理的专门人员,就必须将国家管理工作与其他职业划分开来,实现社会分工,实现管理工作和脑力劳动的专门化,并应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
者为管理人员提供生活资料。

因为没有这样的“分,”,.天下人就会疲于奔命忙乱一团糟,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是要倒退的。

所谓“和”是指处于不同等级和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人要亲和相敬,互相合作。

“和睦”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和”是保障管理活动能够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方法。

《孟子》中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其强调适宜的天时,有利的地势,都比不上“人和”。

“人和”即是指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组织内部上下齐心,组织外部搞好公共关系。

这里尤其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达到了“和”,才能保证国家和政权的稳定。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贯彻了将“分”与“和”统一起来,以求得社会整体繁荣的。

“分”与“和”作为政治管理中的两种制衡因素,因此,要保持社会整体有序地发展,必须通过“分”与“和”这两种组织方式的有机运作来实现。

“分”的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层级结构,“和”的目的在于保障管理系统的有序和稳定。

现代社会管理中所谓的“分”与“和”就是分工与合作,在这方面,《孟子》中的“分”与“和”的理论具有极大的超前性。

2.4王霸之辩—奉行王道主义
王霸之争是春秋礼法之争的延续,孟子特别蔑视实行霸道的齐桓公管仲君臣,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天下“定于一”是一种王道的“一”,而非霸道的“一”。

在孟子看来,齐宣王“辟土地,朝秦楚”的做法,是对内不实行仁政的,必然招致百姓的反对,对外专行霸权,必然引起邻国的反对。

孟子主张实行王道,认为实行王道才是平治天下的最好办法。

认为实行王道主义的前提是拥有圣贤的君王,君王应当有仁爱之心;王道主义的措施是保民,《梁惠王上》云:“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

”保民即保护人民,因此要做到安民、养民、教民,以做到君民和谐,社会安定。

这里,实行王道是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民本思想”“和为贵”等的思想的内在相一致的。

3孟子政治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内容丰富而极成体系,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他的思想主要是站在君与民的关系的角度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分析,他的上述思想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政府形象的树立也有重要作用。

在今天,研究孟子思想可以使这种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获得新的生命力,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使其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3.1仁德管理的必要性
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是建构在以仁德为核心的基础上的。

仁既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应具有的仁义忠恕的道德,又是指社会运行发展应实施的仁政德治之道。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核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确立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孟子》中“仁政”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过很深的影响,因此至今也应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它要求君主或当政的官员,心甘情愿为人民办事,顺乎民意,先富后教。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职能受到质疑,一方面,一些政府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缺少仁德的管理思想,同人民群众发生冲突,对社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

另一方面,政府腐败现象严重,对内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民主,因此不能做到廉政建设,给社会的正常的政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因为政府内部缺少德治。

因此,现今社会应当继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提升政府人员素质,真正建立“君与民”的和谐关系。

3.2 重视以人为本—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扬,它有利于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以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当今大众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

中共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人民民
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坚持国家的一切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和我们党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德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3.3 分工合理,和谐进取
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既体现了公平,也体现了效率。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尊重诉求、和谐相处和共进共生的社会,也体现出分与和的统一。

首先,强调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阶层和群众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充分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使得他们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为社会做贡献;其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共同发展,达到和的程度;最后,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从整体上把握,以使社会的成员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3.4反对霸权,促进和平
冷战结束以后,虽然世界和平与发展趋势在进一步增强,战争的力量和危险大大削弱,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某些大国或强国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欺负、压迫和干涉他国内政,妄图在世界上称王称霸,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和责任。

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

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