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政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新课标)政治试题分析
一、命题分析
总的特点是:总体稳定,又力图创新。
(一)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试题在多个方面保持了思路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试卷整体的稳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稳定。
近三年来,保持选择题12个(共48分)、主观题2个(共52分)的结构不变,没有选修。
经济学、政治学的分值分别是30分、24分不变,哲学、文化学分别以30分、14分为基线上下浮动2分,不考选修。
总体来说,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题型分值基本不变。
2.题型结构稳定。
题型顺序稳定,选择题遵循“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顺序,文化穿插在哲学题中;选择题仍然以“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占9道);经济试题的计算依然是逢考必出的。
主观题为38、39两道独立的大题,5个分设问;38题是经济和政治的综合,39题是文化和哲学的综合,试题一般只是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综合。
3.考查目标稳定,层次分明。
能力立意,基础为根,是高考试题鲜明的特点。
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每个题都是基础和能力的综合体,只不过侧重性有差异,试题难易度有比较清晰的层次和梯度。
【选择题】
从选择题看,2013年高考题选择题中,14、16、17、18、19、20、21、22、23题这9个试题比较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几乎都是主干知识,尤其注重近似概念、易混易错知识的比较和区分。
只要课本吃透,注重知识点的细节,这9个试题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只有12、13、15题难度高,思考量大,侧重综合能力考查。
总体来看,试题难度分配比,基础题和高难题的比例为:3:1。
能力目标中,首当其冲的依然是首先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审题能力。
不仅仅需要准确获取对知识细节的表达方面的信息,更要关注体现题干主旨信息。
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表现在对知识点表述上的一些关键字词,要求学生审题时能够捕获这些信息。
如:16题的主体是人大,选项中“依法行政”就是错误的;18题的主体是政协,“国家决策”错误;20题“文化……决定”说法错误;21题“意识……创造……客观事物”表述错误等等。
对题干主旨的把握是审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如:12题:“这一现象”;14题:“这一案例”;15题:“上述事实”;16题:“这些修改”;17题:“这些规定”;18题:“上述做法”;19题“该校的评价实践”;20题“小薇的成长经历”;23题:“这一事例”,这样的问法占据了3/4。
12、15题的难度就在于对试题信息的把握。
这一能力是学生做题的前提,否则知识的储备就是无的放矢。
【主观题】宏微切入、注重基础,凸显能力。
主观题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更加综合。
基础知识在宏观和微观、横向发散和纵深挖掘两个方向都有体现。
微观纵深化,如:38.(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
(12分)39.(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4分) 这两个试题侧重纵深挖掘,强化对一个知识点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要刨根问底。
宏观发散:某一专题在知识模块中的体系。
如:38.(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
(14分) 中观整合:某一知识在本课内的体系。
如:39.(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10分)(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12分)
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的三种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深入分析问题能力。
4.考查形式稳定,在情境中考查,彰显时代特征和实践特征。
第一,以时政为载体,以双基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热点为背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和人文气息,丰富了对考生进行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考查的形式,要求考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
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凸显时代变革,有一定的连贯性。
科技、文化、对外开放、制度改革(民主制度、法律修订等)是近三年每年必考的背景素材,属于长效热点,从不同角度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理念。
而且同一热点不同年份换个角度反复考。
第三,凸显课标理念,与生活联系紧密。
如:2011年的月饼消费(14题)、民间俗语(23题);2012年居住证制度改革(16)、工资调整(38题);2013年的这一特点更明显,身份证法(16题)、校园生活(19、20题)、语言的变化(39题《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等。
(二)力求创新与突破。
1.经济选择题难度加大,出现新面孔。
(1)在全国卷中第一次出现函数图表题(曲线图),有难度。
【例1】12.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
图5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说明】:此题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捕获题干信息,理解“丰产不丰收”:丰产,产品数量增加;不丰收,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其中的原因何在?题干中有提示信息:“土豆产量增大”---供给增加、
“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需求量的增加低于供给量,“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由于供过于求,土豆价格下降,导致出现“丰产不丰收”。
因此读图时,要把握住几个关键信息:P(价格)下降、S (供给)增加、D(需求)增加,但是土豆是粮食,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增加幅度小。
其次,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
①、③表示价格上升,不符合题意。
④的需求变动幅度大于②的幅度,不符合必需品的要求。
(2)计算题考查偏冷,鲜见利润率。
【例2】13.中国H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服装出口合同,约定服装单价为24美元,一年后交货。
H公司生产一件服装的成本是144人民币元。
签订合同的同时汇率为1美元=6.32人民币元,交货时为1美元=6.27人民币元。
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H公司交货时的利润率比签约时的利润率( )
A.下降0.83%
B.下降0.76%
C.上升0.83%
D.上升0.76%
【答案】:A
关于利润率的问题,教材没有,考纲没有,只有课标有一些模糊的提示:内容目标要求“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提示与建议中提到“利润、利息、股息的产生”。
此题考查目标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高考出题组的专家认为,这是常识,不需要老师特别交代,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应该有所了解。
而对于学生而言,两耳不闻窗外事,事实上真正明白的人不多,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事。
另一方面,其实计算题一改过去对价值量、货币的计算考查,而出现了比较
生冷的“利润率”,也并非空穴来风。
从现实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的收入有了一定积累,投资理财也逐渐成为家庭财产性收入增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们投资理财方式的比较和选择,当然要比较收益率,利润率的考查正是生活化的体现。
从高考试题看,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例3】(2011全国大纲卷1)24.甲利用自有资金20万元开办了一家小企业,一年后盈利2万元,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今年甲以6%的利率借得资金10万元扩大生产。
假设该企业今年的利润率(利润/资产)与去年持平,那么甲今年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为
A.6% B.10% C.12% D.15%
【答案】:C
【解析】第一步先计算出去年的利润率是:(2÷20)%=10%;第二步计算今年的资金总额:20+10=30万;第三步计算计算今年的利润额:因为今年利润率与去年持平,故也是10%。
30×10%=3万,再减去今年借得资金10万元的利率,即3-(10×6%)=2.4万;第四步计算今年的利润率:2.4×100%=12%。
【例4】(2009宁夏-新课标)12.某企业年初自有资本4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当年贷款的年利率为8%,企业的毛利润率(毛利润/总资产)为10%,则企业的年净利润为 A 29.2万元 B 32万元 C 39.2万元 D 42万元【答案】:D
【解析】设企业的年毛利润为x,则企业的毛利润率为:x/(400+100)=10%,算出毛利润为50万元。
毛利润减去贷款利息就是
企业的年利润,即50-100x8%=42万元。
2.主观题开放性、探究性特征明显。
【例5】(2013·新课标全国I)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4分)
【答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言语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简析】:此题最具开放性,主要考查学生思维能力。
从知识角度,微观纵深切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也是高考选拔性的体现。
二、考试分析
学生答卷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1、学科知识储备不足,掌握不牢,审题能力差。
如:38题(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
(12分)不是考文化,而是考党的知识。
但是有的学生却答的是文化的内容。
又如:39题(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10分)
有的考生既赞成又反对,思路不清晰。
2、名词术语不准确,掌握不严谨。
3、材料信息获取不全,解读现实问题能力差。
4、答题习惯的规范性不好。
三、应考策略
1.在复习中要将课本知识全面地复习,以牢固熟练的基础知识应高考之千变万化,这才是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1)重视课本。
多读书,发现空白;多背书,巩固成果;善思考,深挖掘;建体系,拓思维。
(2)强化练习,拓展视野,培养能力。
第一,特别重视对近三年高考真题的不同层面的反复演练和总结分析。
可以分章节,可以做套题,研究规律,总结方法。
第二,保证试题的数量和难度,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速度。
第三,根据知识和题型,专项训练,各个击破。
第四,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
2.重视考纲和课标的研究和挖掘,特别是对知识点扩展度的研究,教学中可考虑必讲和补充阅读相结合。
3.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仅仅抓基础是不够的。
对于主旨类试题学生把握的偏差不单纯是阅读能力,跟阅历、对现实的了解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文综思维的培养需要杂。
学科素养的培养应该有外围突破,国事天下事要有所了解,一轮复习中就要考虑增加时政阅读或者分析课,不能等到二轮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