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年、月、日》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年、月、日》word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特殊月。

2、学会看年历卡,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知道平年,闰年的分布规律。

3、知道历法的演变和形成的简单过程。

4、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 因此,就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应更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

导学案教学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学习的方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根据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有序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自学引导。

二、自学引导
1、我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有:
2、我能提出关于“年月日”的问题:
3、我能根据年历,填写统计表,统计几年各月的天数:
4、通过统计我发现了规律:
5、我能根据规律推导出xx年到xx年各月的天数统计表:
6、我能概括一年中大月、小月的规律:
7、我有好方法记住大月、小月:
8、我能计算每年的总天数:
9、我能概括平年、闰年出现的规律:
10、我有好方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导学案的教学重心应放在“学”上,并根据学情、教材的特点进行诱导和辅导。

引导学生反思时,以学生自主归纳呈现为主,学生间互补为辅,教师适时补
充,要注意不仅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

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根据年历填写的统计表
(2)交流根据统计表发现的规律,师随机点拨有价值的问题,归纳汇报的内容。

2、全班交流展示
(1)对已学的知识达成共识
(2)展示质疑,分小组讨论解决
导学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指引学生学习前进方向,展示时应注意四点,注意点一:基础型题目应当让学生自我解决或者在跟踪课上解决。

注意点二: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

注意点三:都不会的更不展示,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释疑。

注意点四:展示时要脱离导学案,不要照本宣科,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语言,不天马行空、脱离目标。

让学生的展示按照我们导学案的思路前行,实现宏观上的调控和指导。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导学案发挥其应有的导引作用,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3、重点探究
(1)探究大小月的分布规律。

(2)探究拳记法。

(3)探究四年一闰的规律。

(4)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导学案”所体现的是“导”为主、“学”为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跟着学生的学程“走”,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转”,使学习的主动权攥在学生的手里,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引导、组织学生的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四、知识拓展
1、介绍历法的来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最初来自欧洲的古罗马。

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皇帝恺撒规定每年为12个月,单月都为大月,双月都为小月;但照这样规定,一年就多出了一天,得找出一个月从中减去一天。

因为当时古罗马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二月越短越好,于是就从二月去掉一天。

后来,奥古斯都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恺撒是七月出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出生的,七月却是个小月,这让他很不爽。

于是,他下令把八月改为大月,还将八月以后的双月都改成大月,单月改为小月;八月改为大月后,全年多出来的一天又从二月减去,二月则剩下28天。

每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的这种安排就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英语里的八月就是奥古斯都的名字:august。

2、介绍四年一闰的原因。

其实,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既不是365天,也不是366天,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天,但这样,每年就多出5小时48
分46秒,4年就差不多多出1天来,于是,就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了,成了闰年。

3、渗透农历知识
刚才我们讨论、梳理的都是“公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像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是根据“农历”表示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是对自然现象很精辟的概括,是聪敏智慧的结晶。

题目的选择要分课型,新知识的学习课,题目要先以学习的基础知识的题型,再加以有能力提高的题目,体现让学生产生兴趣的题目,题目要体现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时能够体现有总结、能拓展、延伸和变换。

达标测试
年月日
班级姓名评价等级
A级
一、填空
1一年有()个月,本月有()天。

2一年中的大月是()月,大月有()天。

3一年中的小月是( )月,小月有()天。

4 平年的二月有()天,全年有()天;
闰年的二月有()天,全年有()天。

5、今天是()年()月()日,星期()。

6、3年=()个月 26个月=()年零()个月
7、今年一、二、三月共()天
8、小明在奶奶家连住两个月,正好62天,这两个月是
9、通常每()年里有一个闰年;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是()的倍数的那一年是闰年。

二、判断下面几个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840年(英国侵占我香港)()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xx年(北京奥运会)()
xx年(莘庄镇小100周年校庆活动)()
xx年(上海世博会)()
B级
一、填空
1、某年的8月3日是星期一,9月3日是星期()。

2、xx年,小明14岁了,但是他只碰到过3个生日,我知道小明是()年()月()日出生的。

3、xx年是()年,一共有()天。

二、判断。

1、单月总是大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一个月中至少有4个星期日。

…………………………………………()
4、xx年~xx年之间共有3个闰年。

…………………………………()
三、选择。

1、2010年5月1日是星期六,那么xx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三
D、星期四
2、闰年的前三个月(第一季度)共有()天。

A、89
B、90
C、91
D、92
3、2010年5月30日是小玲10周岁生日,小玲是()年5月30日出生的。

A、xx
B、2000
C、xx
D、xx
四、综合应用
1、光明小学7月8日开始放暑假,9月1日开学,一共放假多少天?
2、xx年,单月的天数总和与双月的天数总和相差多少天?
3、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到2009年12月31日,共有多少天?
闵行区莘庄镇小学肖燕
附送:
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数学广场―分段》word教案
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第69页“数学广场——分段”。

基础分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

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探索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观察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4.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段数与次数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段数与次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新知引入
再过几天就迎来新的一年——xx年,我们的学习伙伴小亚用彩绳准备包扎礼盒送给好朋友们,结果在剪彩绳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现在她想把问题跟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我们愿意和小亚一起学习探究吗?
(二)情景演示
媒体出示(彩绳、剪刀)
问题一:一根彩绳剪1次,剪成几段?(演示)
问题二:一根彩绳剪2次,剪成几段?(演示)
【联系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像上面的这些数学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新本领“分段”。

板书课题:分段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

也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段数和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
一根彩绳剪4次、5次、6次,分别剪成几段呢?
2.实践操作
(1)剪彩绳
小组合作剪彩绳,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2)画线段图
师:刚才我们用剪刀剪一剪办法,解决了数学问题,知道了彩绳的段数。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呢?(画线段图)
问题一:如果一根彩绳剪7次,那么可以剪成几段?请用线段图表示。

(同桌合作)问题二:如果一根彩绳剪7段,那么需要剪几次呢?请用线段图表示。

(独立完成)3.观察交流
观察表格和线段图,我们可以发现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得出结论
板书:段数=剪的次数+1 剪的次数=段数-1
5.验证结论
6.运用结论
根据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填写下表。

并说说理由。

(认真思考,全班交流)
【通过操作实践、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指导学生能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帮助学生能在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中,思维碰撞,主动发展。

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悟数学问题,享受成功乐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探究段数和锯木头次数的关系
1.情景演示:锯木头的场景
2.观察比较
小组讨论:看了锯木头,想一想与刚才剪彩绳的数学问题有什么联系?
(木头的段数相当于彩绳的段数,锯的次数相当于剪的次数)
3.归纳结论
板书:段数=锯的次数+1 锯的次数=段数-1
4.解决问题
问题一: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几次?
问题二:把一根木头锯了9次,锯成了几段?
(1)画线段图,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验证。

【画简图是解答应用题的拐杖,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教会学生画简图,”让学生会用简图来描述情节,分析题意,归纳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一)对比练习
1.把一根绳子剪成15段,需要剪()次。

2.把一根绳子剪了15次,剪成了()段。

3.把一根木头锯了20次,锯成了()段。

4.把一根木头锯成20段,需要要()次。

【巩固知识把对比练习放在第一位,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让他们明白在解题中往往就一字之差,方法就不一样,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练习
1.在一间大房间里又砌了2堵墙,这样大房间就变成了()个小房间。

2.一根甘蔗有8节,你能用刀切()次,才能把它一节一节全部分开。

3.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它有()个连接点。

4.把5根短绳连接成一根长绳,需要打()个结。

5.你从一楼走到6楼,经过了()层。

(手势表示,全班交流)
【充分发挥练习所承载的多种功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

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打破思维惯势。

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拓展练习
1.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
(媒体演示:两端不种树)
2.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
(媒体演示:两端都种树)
【通过拓展练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一步深化知识,拓展视野。


四、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共得了几颗星?
数学广场——分段
一、剪彩绳
□1.剪一剪,填表格
小组合作剪彩绳,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2.想一想,画线段
问题一:如果一根彩绳剪7次,那么可以剪成几段?
问题二:如果一根彩绳剪7段,那么需要剪几次呢?
二、锯木头
□1.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次。

(可以画线段图)
□2.把一根木头锯了9次,锯成了()段。

三、填一填
□1.把一根绳子剪成15段,需要剪()次。

□2.把一根绳子剪了15次,剪成了()段。

□3.把一根木头锯了20次,锯成了()段。

□4.把一根木头锯成20段,需要要()次。

四、小探究
□1.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
(两端不种树)
□2.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
(两端都种树)
班级()姓名()我总共得()颗星
加强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分段》
说课者:利民小学童琴《分段》这节课的内容,主要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以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为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的自主活动中发现一些规律,并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说学情
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

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

三、说方法
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方法:
(一)加强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我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动手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积
极动脑,思维得到发,主要起到三个作用:
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黑板——教师的动作中去接受知识,模仿思维,时间稍长,他们便因单调感到乏味。

因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

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考虑,我在课开始部分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剪绳子出发,为他们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与同伴合作剪彩绳,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

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线段图等一系列自主活动,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直观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分段这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

而且,我班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剪一剪(一根彩绳剪四次,五次、六次、分别剪成几段呢?)和画一画(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几段呢?)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分层揭示分段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了规律形成的思维全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效率
我认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效率,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如在探索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想办法用线段图来表示“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几段呢?假如剪7段,要剪几次?”时开拓思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提高思维效率。

(二)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我认为画线段图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好拐杖,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教会学生画简图,”
让学生会用画线段图来描述情节,分析题意,归纳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这在“思维过渡”中很好地起到“船”和“桥”的作用。

(三)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我想,生生互动最好的方法是小组学习。

我把全班学生根据各种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随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大,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让合作成功的小朋友来交流他们的做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中非常需要合作;因此课上我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得成功,体会合作学习的好处,从而愿意合作。

同时也能让学生与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增进情感,增强竞争意识。

xx.12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15 页共15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