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在收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梳理介绍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多种理论;并对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
一、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 (1984)提出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中学时期是个体心理生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重要人生阶段。

目前,初高中学生面临着普遍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竞争,加上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蓬勃流行、家庭结构和功能显著变化等复杂影响,常造成许多中学生幸福感的降低或缺失,表现出叛逆违纪、学习倦怠、情绪困扰、睡眠和饮食障碍、自杀自伤等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因此,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也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重点。

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目前国内外有以下几种:
(一)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其理论基本假设是,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
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如马斯洛认为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会追求更高层的幸福感。

(二)活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心流”理论,指出当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时,会获得“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浑然忘我、全然沉浸,体验到强烈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三)人格理论:也叫特质论或自上而下的理论。

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即有快乐、乐观的素质,而幸福就产生于此。

(四)判断理论:也称比较理论。

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现实条件与某些标准的比较。

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幸福感降低。

判断理论的基础是它所使用的标准。

由于判断标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五)状态理论:又叫相加整合理论或自下而上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等于各个快乐事件的简单相加。

(六)动力平衡理论:认为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主观幸福感不变,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变好或变坏时,幸福感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

有关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很快,这些理论各有侧重,能部分解释幸福感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有各自的局限性;部分理论之间也有一定重叠,至今没有统合的理论。

三、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情况:
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研究开始由对消极心理学的关注转向对积极心理学(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倡导。

其代表人物Grant、Maslow和 Seligman从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
论和测量工具。

50年代中后期,部分经济学家、心理学家针对传统经济学中客观
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强调主观精神生活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展的重要意义,共
同推动了生活质量(一种评价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观性量化指标)研究活动,发展了
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测量方法。

在积极心理学与生活质量研究活动的共同推动下,主观幸福感研究应运而生。

其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威尔逊(Wilson)1967发表的对幸福心理研究领域的综述《自
称幸福的相关因素》。

70年代以来,该课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
先后形成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三种意义的研究取向。

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入实证性研究阶段,学者们运用多种方
法测量主观幸福感,如昨日重现法、追踪调查法、环境瞬间评估技术等计算幸福
指数,分析不同人群的幸福感差异、形成原因,并探讨如何提高幸福感。

(二)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
的重点。

通过对2000年至2019年的《CNKI全文期刊》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总结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如下:
1、研究内容上,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关系研究的论文居多,研究者
不再单纯地调查某一群体的幸福感水平,而是侧重于研究影响幸福感水平的相关
因素,如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家庭功能、人格特征等。

2、研究方法上,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国内
学者主要是引用国外的测量工具,例如Dinner和Larsen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
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引
用国外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始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
编制主观幸福感量表,如张兴贵编制的《亲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严标宾等对《国际大学调查》问卷修订后的幸福感量表等。

另外,运用实验法研究主观幸福
感的极少,研究方法需进一步丰富。

3、从研究对象来看,过往的研究大多以城市居民、老年人、教师及大学生
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符合
“中学生”和“主观幸福感”为关键词的论文仅百余篇,在幸福感研究领域所占
比例较小。

4、从研究的趋势来看,本世纪初至今是对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发现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
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素的研究,一些学
者还开始探讨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关注该阶段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犹为重要。

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了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探索增强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学校现行教育教学工作
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Diener Ed. 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2]佩德罗·孔塞桑,卢艳华等.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J].国外理论动
态,2013(07):10-23.
[3]任冬,胡金生等.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改善策略[J].社会心理科
学,2010,25(07):29-33.
[4]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
态,2000(04):23-28.
[5] (美国)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