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
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
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此外还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等。

1973年和1975年,考古工作者两次发掘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的西汉前期墓地,在好几个墓里都发现了遣册。

1973年发掘的10号墓里,还发现了内容主要为乡文书的一批竹简和木牍。

1973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文帝十二年下葬),除了出土大批珍贵帛书外,还出土竹木简600余枚(包括少量木牍),一部分是遣策,一部分是讲养生之道和房中术的书。

1977年,安徽省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约当文帝时)出土竹简一批,其中有《诗经》、《仓颉篇》等书的部分抄本,可惜都已残碎。

1978年7月,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约当西汉晚期)出土残木简400枚,内容多为军法。

1983年12月~1984年1月,江陵张家山247号、249号、258号三座西汉前期墓出土大量竹简。

247号墓出简1000多枚,其中有汉律、《秦谳书》、《盖庐阖闾》、《脉书》、《引书》、《算数书》和历谱、遣策等。

249号墓有《日书》。

258 号墓有历谱。

80年代,江苏省仪征县胥浦101号汉墓(属西汉末年)出先令券书等简牍。

居延汉简
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在1930、1972年
-1976年和1986年几次发掘中,获数万余枚简牍。

古居延地区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因是日常实用文书,书写时随意自如,其书法便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

居延汉简多为汉代之物,因此书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从字形上看,有的字形工整,结体严谨,极有东汉史晨之韵;有的轻灵飘逸,烂漫多姿,似为《乙瑛》之教本;有的敦厚朴茂,端庄古雅,颇似后来《张迁》的风格。

抗战期间“居延汉简”历险记
抗日战争前夕,有人在甘肃额济纳河发现了近万根木简,其文字潇洒、书法讲究、波磔奇古、风韵飘逸。

那里古名居延海,所以也称“居延汉简”,它同晋朝出土的“汲冢汉简”一样是举世瞩目的珍宝,后存放在北京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进占北大校园,将许多古书、碑帖拓片一焚了之,“居延汉简”也面临灭顶之灾,很多学者忧心如焚。

一天深夜,助教沈仲章约了语言学副研究员周殿福及一个工友,来到一间房前,他们熟悉地撬开窗子,悄悄爬进室内,递出几捆东西。

午夜的北平街头,巡逻的日本兵来回游荡。

沈仲章三人边探路边行进,东绕西拐,躲躲藏藏,好不容易把东西运到工友家。

几天后,一辆日本轿车把日本特工处的三村大佐送到北大,这家伙指名要看“居延汉简”。

谁知房门开后,室内空空如也。

三村暴跳如雷,下令全城搜查。

沈仲章闻讯后连夜扮成难民逃往天津。

正待找店住下时,一个日本兵用刺刀把他的草帽挑落,嘴里不停地叽哩咕噜。

沈助教心里一惊,草帽里藏着“居延汉简”的清理清单。

他竭力镇静下来,假装听不懂日本话的憨厚模样,混过检查,住进了意大利租界。

他想把这批国宝运至上海。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沈仲章去沪的念头落空。

正当他束手无策之际,蓦然想到了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徐森玉,便设法与他取得了联系。

此时,徐森玉虽已南迁,但爱国激情促使他冒险来津。

经仔细磋商后,徐要沈单人秘密将木简由北平运往天津,再转运香港,由他另外安排人接货。

沈欣然受命。

“居延汉简”的失落,早已引起日方注意。

交通要道上的检查极为严密,运走国宝谈何容易!经反复筹划之后,沈仲章佯装逃难,将国宝交给中立国瑞士的伯利洋行代办托运,“居延汉简”终于顺利到达天津。

木简到津后,一晃半年,无法启运香港。

1937年12月底,日本特工人员注意到了沈仲章。

一天,乘他不在之际,与意大利警察到旅店查询沈仲章。

此后,他三天两头在租界内调换住处,苦捱时光。

然而,最使他放心不下的还是寄存在伯利洋行的两箱国宝。

沈仲章心急如焚,只得冒险买票,以图迅速离津去港。

眼看开船日期逼近,沈仲章还是没有想出上船的好办法。

他只好事前买通检查员和搬运工,终于躲过了日本兵的检查,将国宝运上轮船。

趁轮船在青岛装货之机,沈仲章上岸向港发电。

不料,11条日舰向青岛港开来,船长唯恐有变,急令轮船迅速起锚离去。

沈仲章站在岸上望着远去的轮船,不禁痛哭失声……岸上的几位漏乘旅客,相互磋商,决定和轮船公司交涉。

几经周折后,沈仲章才和他们一道乘坐另一条船到达上海。

“居延汉简”到达香港后,由蒋梦麟先生存放到香港大学图书馆。

沈仲章在港期间,废寝忘食地将木简拍照、剪贴、编号、排列、编写索引。

蒋先生非常钦佩这位年轻人的赤子之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眼看香港也将沦陷,“居延汉简”只得第二次逃难。

经众多学者商量后,由胡适之先生设法运到美国华盛顿。

时至今日,这批中华瑰宝仍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出版了《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使人得以重见居延汉简大部分图片。

1973年甘肃东部又发现了“甘谷汉简”。

我国甘肃、新疆为古代屯兵之域,地下埋藏着很多中华文化瑰宝,发掘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藏,将会为中国古代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人民政协报》文/王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