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知识要点:
一、物质的分类
1.按组成分类
2.按是否发生电离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叫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叫做浊液。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
间的分散系。
2.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气溶胶、
液溶胶、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物理方法(机械法、溶解法)和化学方法(水解促进法、复分解反应法)。
4.胶体的性质:
删除了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的部分,因为文章中没有具体比较的内容。
改写了部分句子,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丁达尔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XXX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
只有胶
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时,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XXX运动。
电泳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胶粒带电荷的原因是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具备吸附能力。
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要熟悉,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聚沉是指胶体中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
溶胶聚沉的原因有加电解质、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是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
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包括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以及加热、光照或射线等。
胶体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
例如,盐卤点豆腐、肥皂的制取分离、明矾溶液净水、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水泥硬化、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硅胶的制备,以及使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等。
胶体的提纯净化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实验步骤包括将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
观察现象后,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而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表明,半透膜能够让Cl-离子透过,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蒸馏水中,但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
这是因为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检查半透膜袋是否破损,否则淀粉粒子可能会进入蒸馏水中。
同时,不能使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
此外,为了确保现象明显,一般需要在2分钟后再进行Cl-的检验。
电离是指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它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将能够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在电离过程中,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被称为酸。
而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电解质被称为碱。
盐在水溶液中通常可以电离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以及酸根离子。
离子反应是指有离子参与或生成的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四个步骤:首先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于水、难电离的物质以化学式表示,接着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最后检查是否符合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客观事实以及离子的改写是否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不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
离子方程式。
同时,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气体以及一些弱酸、弱碱和水也不能拆写成离子形式。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及分类标准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两者统一于同一个反应中,这种反应被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指的是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反应则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以下是一些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氧化反应:
C + O2 → CO2
3Fe + 2O2 → Fe3O4
CH4 + 2O2 → CO2 + 2H2O
还原反应:
H2 + CuO → Cu + H2O
3CO + Fe2O3 → 2Fe + 3CO2
C + 2CuO → Cu + CO2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标准是得氧反应和失氧反应。
在得氧反应中,物质会失去电子并获得氧原子,而在失氧反应中,物质会获得电子并失去氧原子。
1.有得失氧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无得失氧的反应不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中,氧原子的得失会引起化合价的升降,因此即使没有氧原子的得失,只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该反应仍然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由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引起的。
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而其本质则是电子的转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即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这是氧化还原反应守恒的规律。
3.氧化剂是指得电子物质,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则是指失电子物质,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4.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几条规律需要注意。
首先是守恒律,即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
其次是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而处于最低价时只有还原性。
若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则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
一种性质。
其次是强弱律,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和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反应时,会生成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
转化律指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最后是难易律,有些氧化还原反应比较容易发生,而有些则比较难发生。
5.总的来说,氧化还原反应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统一体。
在
化学反应中,氧原子的得失会引起化合价的升降,而电子的转移则是其本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两种物质,它们分别是得电子物质和失电子物质。
此外,还有几条规律需要注意,包括守恒律、价态律、强弱律、转化律和难易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