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偏爱镜子中的自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都偏爱镜子中的自己
作者:董泽林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0期
摘要:两个一样的名字,两张相同的脸庞,通过那一封寄往天国的情书,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将三个青年男女的命运与爱情巧妙地梭织在了一起。

于1995年日本公映,引发观众好评热潮的纯爱电影《情书》通过其唯美的画面,巧妙的构思,多层次而有条理的叙事脉络,纯熟且个人风格突出的拍摄手法,让受众在光影世界中沉浸于爱情的美妙不能自拔。

本文旨在通过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影片人物角色深层次情感的生发与意义,通过打破电影“爱情”的外壳,探索内里“自恋”和“他恋”的内核。

关键词:镜像理论;自恋;他恋;理想自我
一、雅克·拉康和镜像理论
雅克·拉康是法国十分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镜像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自我形成的原型,其“镜像阶段”指6至18个月的婴儿产生了最初模糊的自我意识,逐步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自我即他者。

拉康是用一种哲学化的方式发挥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在拉康那里,变成了镜像,心像,还有主体。

二、影片角色间存在的镜像关系
由于“撞名”的巧合,青春正好的年纪里,两个藤井树从初时的陌生到偷偷凝视对方,关系已然发生了变化。

然而朦胧的感情刚生长出萌芽,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两人再未见面,没说出的话永远埋藏在了心间。

就在这段感情即将被人淡忘之际,一封署名渡边博子的来信将女藤井树的思绪再次拉扯至那个青涩时代。

男藤井树的离开,渡边博子的等待,女藤井树的悲伤与释怀,将影片的剧情一次又一次推上高潮。

日本著名影星柏原崇和中山美穗分别饰演男藤井树和女藤井树(以下简称为男树和女树),两人的初次见面便是影片中国中时期课堂点名时将两人混淆,两人青涩懵懂的感情故事也就此展开。

由于名字这一符号相同,男树爱女树的故事如同镜子成像一般,是一次自恋的投影,是少年时期的男树对女树——这个与自己分享同一能指的异性的、扩张的自恋。

影片中渡边博子和女树均由中山美穗扮演,即为我们常说的“一人分饰两角”,导演这一做法不可谓不精妙,也正是影片突出而迷人的特征之一,颇有几分法国著名爱情片《两生花》的
意蕴隐含其中。

两个相貌相同却素未谋面的女孩,通过不同时期对男树的爱恋联系到了一起,影片中含有大量细节将两个女孩的相同之处表现出来,例如出租车司机惊诧的话语,博子询问相貌是否和她人相似,两人在马路上相遇却背道而驰,这种仿佛现实与镜像的重合与共存都营造出了戏剧性的效果引发了观众的兴趣。

这也构成了影片中唯一存在的完美的镜像关系。

三、“自恋”和“他恋”的融合与背离
影片中人物的多重镜像关系,同时讲述欲望与匮乏、创伤与治愈,讲述某种现代人的自我寓言。

而我们指出这正是《情书》导演或者说作者的自觉意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爱情故事,通俗讲,这是一个他恋的故事;但同时,这又是一個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一个自恋的故事。

如果说“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是一次自恋的投影,那对于博子和她的爱来说,便是对影子的影之恋。

而女树,远不止在她与博子相遇的时刻视而不见,她似乎始终是对他人投来的爱恋的或欲望的目光视而不见的。

于是,“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便永久的变为了回忆,直至女树终于看到那迟来的,画在借书卡背面的一幅素描,方才体认到曾经被爱。

男树与女树之间由于名字相同便引发了最初的互相好奇与关注,也正由于这个契机,才逐渐引发了男树对于女树的爱恋。

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引导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只有在“他者”注视下自我的镜像达成完美才能达到理想自我形成自恋,然而影片耐人寻味的一点便是男树对女树注视的目光一遍又一遍的错过,从而导致一直处于“未感知”的状态,形成自恋的过程也就此戛然而止。

相反,男树对与女树的感情也演变成暗恋,即没有结果的“他恋”。

纯真的他恋,同时是露骨的自恋。

这样繁复的关系在岩井俊二清晰地影片叙事手法下整理的井井有条。

当我们回到自恋一词的缘起,不难看到它与《情书》故事之间的联系,至少是相当切近的互文本间的参照。

四、结论
影片的结尾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故事中的感情线仿佛没有一条得到了圆满的答案,无论是天人永隔的男树和女树,还是深爱博子的秋叶茂,甚至包括苦苦跟随,求而不得的小樽和秋叶茂的女弟子,但是最终影片的结尾又好像所有参与其中的角色连同观众都已然释怀。

“自恋”抑或“他恋”都不再重要,只是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赋予的角色人设极大地丰富了《情书》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也正由于此才能让最为那份纯真的感情,久久的激荡我们心底那片最柔软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5-177,179,179-195.
[2]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建构[J].学术交流杂志,2006.
[3]周文莲.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性解读[J].学术论坛,2013.
[4]魏春燕.邓肯·琼斯中的拉康镜像理论[J].电影文学,2015.
[5]清真人,洪旗.现代日本的青春——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J].世界电影,2002.
[6]应宇力.在现代时空中穿梭的《情书》——论岩井俊二的镜语风格[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7]聚文慧.从电影《情书》中的“镜像”谈自恋与他恋[J].学术杂志,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