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议论文阅读(难点)-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
专题17 议论文(难点)
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

二、议论文三要素。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点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的若干思想观点。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几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论点的特征: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

寻找文章的论点。

①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表明论点就是点名论题,论题只揭示议论的范围,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即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②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就是文章的的论点,还应该通读整个文段,看这个文段的其他句子是
否围绕这个句子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没有逻辑上的关系。

③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也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理论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

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

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地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


三、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例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举出了下列事例:牛顿对苹果落地要问出个所以然,从而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把壶水滚沸当做问题研究,发明了蒸汽机;释迦牟尼对极普通的人生现象寻根究底,创立了
佛教;孔子在太庙里看见每样事物都要向老子问礼,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通过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精神的可贵;又如《谈骨气》一文,列举了三个事例: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元军,被俘后誓不投降,慷慨就义;古代一个穷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民主战士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愤怒痛斥国民党特务,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由于举例论证列举出确凿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所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具有权威性的言论、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例如《论求知》第十段列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用这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

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又如《“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一文,文章引用《辞源》中关于“偃旗息鼓”的两个出处,《辞源》作为古汉语工具书,作为理论论据有一定的权威性,而这两个出处有力地论证了“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画等号,指出滥用成语的不良文风的危害,有力地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3.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用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进行对比;用白求恩“以救死扶伤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进行对比,具体论证了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又如《想和做》一文,将“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与“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进行对比,指出其危害,论证了“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合起来”。

这样运用正反对比,使正确与错误分明,让人们摒弃错误的,接受正确的,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对比论证是一种综合的论证方法,可以包括事实的对比、道理的对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找全。

4.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例如《论求知》的第
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更容易被人接受。

四、议论文的结构。

关于议论文的结构有两种分法:
[1]第一种分法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

引论的作用:直接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因事设问,启人思考;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议论文有四种结构:并列式、递进式(层进式)、对比式和总分关系。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

4.综合式。

结论的作用: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

[2]第二种分法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大体分为三种形式: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1.“总—分”式,反映作者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

它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2.“分—总”式,反映作者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

它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

3.“总—分—总”式,它反映作者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

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

相对于前两种结构形式来说,这种结构形式的引论、本论、结论都较齐全,比较常见。

五、立论和驳论。

立论:在论证中逐步树立自己的论点。

驳论:在论证中以反驳对方观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

俗话说,不破不立。

在议论文中,立论和驳论常常是相互联系、交错使用的。

立论性的文章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观点,以充分阐述正面观点;驳论性的文章也要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

六、关于驳论文。

驳论:在论证中以反驳对方观点来树立自已的观点。

驳论是一个反驳的过程,目的是驳倒对方的观点。

反驳的方法有三种:
1.反驳论点。

直接驳论点,确定被驳论点的虚假性。

先假定对方论点是真的,再引申,推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这可以叫做“归谬法”。

2.反驳论据。

指出对方所用论据的虚假性,从而使对方论点失去论据,立不住脚。

其价值在于说明对方的论点缺乏支持,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3.反驳论证。

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指出对方论证过程的错误,从而使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失去逻辑上的纽带,也就驳倒了对方的论点。

确定了对方论证的不合逻辑,也不等于确定其论点虚假。

因为,推理形式无效时,结论也可能真实。

驳论证的价值在于说明对方对其论点的论证不能成立,因此对方的论证无效,其论点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总结:综上所述,反驳就是确定对方论点的虚假性或不能成立。

驳论点的价值在于确定对方论点的虚假性,驳论据和驳论证的价值在于确定对方论点的不能成立。

从反驳力度而言,当然是驳论点的反驳力度更大。

七、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是说理的,以理服人,因此其语言具有严密性、逻辑性、富有说明力等特点。

它也会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修辞语句,例如它用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它用排比,是为了增强气势,更有说服力;有的议论文也会抒情,那是为了使文章富有感召力;有的议论文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人更容易在感情上信服作者的观点。

八、考点梳理。

1.明确文章的论点。

概括论点应注意: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论点必须是明确的判断句子,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

2.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中考常见题型为: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2011版《中考手册》中明确要考查的论证方法有三个: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注意:议论文中举例论证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常常容易混为一谈,关键是要分清文体,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专用术语。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

“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表述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写好处,如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4.理清论证的结构。

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这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层进关系。

5.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语的选择和运用;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分析某语句的作用。

6.开放性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

九、解题方法。

1.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大多为一个明确的判断句,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作者完整的看法,在文章中表现为总结句、概括句等。

也有的论点比较隐蔽,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从作者的感情中去筛选、提取,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找出文章的论点句。

2.对论据的分析和判断,关键是准确地判断论据的类别。

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古今中外的大部分事例都属于前者,所引用的名言、诗句、格言以及比喻、对比等阐述道理的句子,大部分属于后者。

事实论据还分为具体和概括两类,在阅读时要注意分辨。

3.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阅读时只要巧用慧眼找到文章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看论据具体论证了哪些观点、是如何解读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也就捕捉到了论证的方法。

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是为了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目的,对于驳论文,要看文章是批驳对方的论点还是论据,是直接反驳还是间接反驳。

4.仔细体会论证语言在表述作者观点时的准确、严密,同时,联系语境,认真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见解。

掌握了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也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

5.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对文本观点的看法、评价、启示等,做这样的题目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观点,赞同什么、不赞同什么必须很清楚,能够联系自己积累的知识,用恰当的句式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地表达清楚。

专题知识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以平常心面对得失
王杰
①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对每件事都斤斤计较、盘算利益得失,那么永远也无法走出名缰利锁的牢笼。

当我们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时候,就能看到生活的美好。

正如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上任时,曾告诫自己的那般:“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雨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②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唐朝。

唐太宗时期,有一名吏部官员,名叫卢承庆。

唐太宗即位后,卢承庆被任命为秦州从军。

他上奏河西军情,说得井井有条,很有见地,唐太宗听完之后暗自称奇,认为他善于辞令,便晋升他为考功员外郎。

不久之后,由于他工作出色,又升至户部侍郎。

③一次,唐太宗向他询问历朝户籍之事,卢承庆旁征博引,从夏商周,一直说到隋朝的人数增减,太宗听完之后再次对卢承庆表示了赞赏,不久又委任他兼任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的选用。

但卢承庆并不愿意接受这次的任命,他认为选官是尚书的事情,自己绝不能越俎代庖。

太宗听了之后十分不满,对卢承庆说:“我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之后,卢承庆获得太宗赏识,历任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但对官位的连连攀升,卢承庆并没有表现出志满意得,还是像从前一样,认认真真处理公务,一点不敢大意马虎。

④唐太宗驾崩之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因为遭人诬陷,卢承庆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之后又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之后又转任洪州长史。

卢承庆面对小人一系列的弹劾,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愤懑,他认为官员要为国效忠,不论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官职都不应受到影响。

在之后的时间里,卢承庆又被召回京城任职,手中权力与宰相无二。

随后,又因为工作失误,遭到御史台官员弹劾,再一次被贬为刺史。

⑤如此反反复复、宦海沉浮,但无论是升迁,还是被贬,卢承庆都未曾有过怨言,也不曾计较过自己的利益得失,他始终都认为,无论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是在为国尽忠、为民服务。

⑥正因为______,他的事迹至今被传为佳话,“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当代官员应当也必须具有这样的胸怀与品格。

⑦名利之心,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本无可厚非,关键是以何种心态对待名利,对官员来说,过于看重得失,就容易沉溺于追名逐利、醉心于沽名钓誉,就如同与恶魔合作,腐败之争将会层出不穷,对普通人而言,过于看重得失,不仅仅有些世俗,更触碰了做人与做事的道德底线。

⑧所以,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人生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名利与得失,我们绝不能因为名利与得失而挑战道德的底线、法律的权威,“正确对名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官员的谆谆告诫,其实,这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告诫,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面对巨大的名利诱惑时,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不为名利所束缚,不为物质所迷惑,不为得失所干扰,才能赢得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坦坦荡荡,做人与做事的堂堂正正,才能以人格魅力与境界修为得大众的认同和尊重。

(选文有改动)
1.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论述的?
2.根据上下文,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什么内容?
3.读完本文,你觉得当下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名利”?
1.【答案】如何面对得失(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名利与得失)。

【解析】本题考查论题的把握。

论题是议论的话题,根据⑧段“所以,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人生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名利与得失”可以明确本文的论题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名利与得失”。

2.【答案】卢承庆生动彰显了在得失面前宠辱不惊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

根据⑥段语境“他的事迹至今被传为佳话”可知填写的内容应该是总结上文卢承庆的高贵品质的句子。

根据上文⑤段内容“如此反反复复、宦海沉浮,但无论是升迁,还是被贬,卢承庆都未曾有过怨言,也不曾计较过自己的利益得失”,明确可以补写为“卢承庆生动彰显了在得失面前宠辱不惊的品格”。

3.【答案】我们绝不能因为名利与得失面挑战道德的底线、法律的权威。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面对巨大的名利诱惑时,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不为名利所束缚,不为物质所迷惑,不为得失所干扰,才能赢得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坦坦荡荡,做人与做事的堂堂正正,才能以人格魅力与境界修为赢得大众的认同和尊重。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根据⑦段“对官员来说,过于看重得失,就容易沉溺于追名逐利、醉心于沽名钓誉”“对普通人而言,过于看重得失,不仅仅有些世俗,更触碰了做人与做事的道德底线”和⑧段“在面对巨大的名利诱惑时,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不为名利所束缚,不为物质所迷惑,不为得失所干扰,才能赢得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坦坦荡荡,做人与做事的堂堂正正,才能以人格魅力与境界修为得大众的认同和尊重”等语句总结做法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①我经常接触到一些读书人,年龄相仿,读的书挺多,各有优点,但依然没有明显的“书卷气”标签。

以我为例,我偶尔对着镜子试图说服自己——这是个读书人,但内心却很难承认,表情里有焦虑,眼神里有浮躁,性格里有戾气,尽管用了十八般武艺去“镇压”,但还是不行,一名读书人该有的视野上的开阔与远大、内心的安宁与淡定,都远远不足,仍然是一个飘在这个喧嚣时代里的尘埃。

②书卷气并非只是读书就能带来的,它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结合。

内在格局不说了,这个很难说得清楚,也没法给出标准要求。

外在的本领则可以一五一十地拿出来,简单七个字:琴棋书画诗酒茶,前五个基本都丢了,酒和茶倒还被传承了下来,只是很多时候也是瞎喝,连“借酒浇愁”的境界都达不到,茶也难品出多少滋味。

③外出参加活动,被别人当成“文人墨客”,每当活动进展到“题字留念”这一环节时,总是“仓皇出逃”,万万不敢在人家精心准备的上等好纸上留下别别扭扭的字迹。

要知道,能写一手好字,在从前是读书人的标配,历史上那些名声不好的读书人,书法拿出来,往往也令人赞叹。

④书卷气真的不单是一种气质,它更像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样的人格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还要经受得住天性的考验,有些人天性不好,伟大的人格经常被邪恶的天性给淹没了;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琴棋书画这四样,哪样不都得浸淫十年以上?
⑤所以,书卷气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

以前的读书人,有的是时间,木心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说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后期的事情了,再往前推,漫长
的农业社会,对于读书人来说,时间更是富裕,就算是埋首故纸堆也埋得起,但凡有些灵光,读书人都不会读成书呆子,而会成为受尊重的“社会贤达”。

⑥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书卷气,大约与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也有关系。

谁敢说在当下能够单凭写作或者“贩卖”大脑里的那些知识养家?除了走到塔尖上的少数著名作家,绝大多数读书人,还得用另外一项技能糊口,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休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也便干脆不要了。

⑦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可见书卷气是写在脸上的,在互联网、电子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于是有人说“读什么内容很重要,通过什么介质读不重要”,这个说法成立,读屏只要读的是精品、经典,是有体系、有思考的阅读,一样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中了招也不例外。

⑧我们看科幻作品,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会发现未来人类与未来生活光怪陆离,在充满想象力的画面中,是看不到任何书卷气的。

眼下我们意识到书卷气很重要,是因为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记忆太过深刻,并且时常让我们觉得,书卷气虽然抵御不了被时代车轮碾轧的痛楚,但起码会带来一点安慰。

⑨为了这点安慰的光亮,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书卷气,开始寻找具有书卷气的人,一名演员拥有书卷气,他便拥有了更好的接戏机会,一名普通人拥有书卷气,也会得到周边人更多的尊重与欣赏。

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要知道,读书人丢了书卷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无奈而悲伤的事情啊。

1.作者认为书卷气从何而来?
2.选文第⑤⑥段,先谈“以前的读书人”的例子,再谈“现在的读书人”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解释第⑦段“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语境义。

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1.【答案】书卷气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结合,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段“书卷气并非只是读书就能带来的,它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结合”和第④段“书卷气真的不单是一种气质,它更像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可知,作者认为书卷气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结合,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