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一中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文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嵊泗中学12月份月考
高二年级文科综合试卷
命题人:刘铭、曾文艺、邱慧
审核:张颖、吴作飞、毛松飞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12页,其中选择题部分1至5页,非选择题部分6至8页,答题卷部分9至12页。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共14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我国四个省区图,读图回答1-4题
1.四个省区中与俄罗斯接壤的是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回答2——3题
2.甲、乙两湖的名称分别是
A.洞庭湖、太湖 B.鄱阳湖、太湖
C.滇池、青海湖 D.洞庭湖、巢湖
3.20世纪末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4-5题。
4.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5.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读“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第6题。
6.下列关于A、B、C三地说法正确的是
①A地海拔高气温低,年太阳辐射总量少②“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对A地的写照③B地阴雨天气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少④C地由于远离冬季风的源地且海拔低,因此冬季气温比B地高⑤B地由于海拔比A处低,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比A处多⑥B 地为盆地地形,该地多夜雨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③⑤
读某地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对图示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A地区
B.棉花生产是B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C.C地形区北坡降水比南坡多
D.D地形区水土流失严重
8.近年来,图示地区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葡萄和
啤酒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与其经
济和生态的合理性无关的因素是
A.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强、温差大的气候优势
B.增加地面植物的覆盖,减轻风沙危害
C.减少粮食生产中过多地对水源条件的依赖
D.当地居民有喜好吃葡萄、喝啤酒的生活习惯
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国土面积约为2. 1万平方千米。
其
中2/3是沙漠,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58公项;全年7个月无
雨,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70立方米。
据图回答9题。
9.右图是以色列荒漠中的景观,该景观可能是
A.人工绿洲B.油田C.自然绿洲D.城市
读下图(图1)完成10——11题
10.关于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图所示地区属于同一个大洲②甲图所示地区位于乙图所示地区的西北③乙图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④两图所示地区均位于大洋西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图中两个半岛的有关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半岛的西部地区均有高大山脉②两个半岛的地形均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③a点所在半岛受冰川作用影响,海岸线曲折④b点所在半岛气候由南向北大陆性渐强
A、②①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2.“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
”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A.发动阿拉曼战役
B.召开德黑兰会议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登陆西西里岛
14.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个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A.苏德战场B.太平洋战场C.北非战场D.西欧战场
16.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首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英法准备与苏联联合抗德
C.苏联对德国推行友好政策 D.防止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17.(09年天津卷)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B.按宗教地区分治
C.大国协助解决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18.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
三个“小孩”分别指
A.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B.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C.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D.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19.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A.用欺骗宣传换取群众广泛的支持B.利用了国内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
C.依靠法西斯势力,最终掌握政权D.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
20.“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说,最符合下列哪一情况
A.抗战中的中国B.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21.《全球通史》记述意大利准备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写道:“墨索里尼在拿定主意后决定立即行动,因为他认为当时外交形势对他很有利。
”这种外交形势是指
A.英法纵容了1935年希特勒对《凡尔赛和约》的破坏
B.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转移了国际视线
C.德军开进莱茵区得到英法默认
D.意大利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2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德战场上与平型关大捷具有相似意义的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B.斯大林格勒战役C.库尔斯克战役D.柏林战役
23.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签署《慕尼黑协定》D.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2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25.“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7.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28.(2009•福建)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29.“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生活在一个高朋良友的圈子里,大家互相砥砺,同心向善,久之,自己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混迹于一个坏人成堆的圈子里,沾染许多恶习,久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最后自己也一同堕落。据此回答30——31题。
30.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别的31.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③必须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④要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的有利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不利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①动者恒动,静者恒静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无动亦无静,无静亦无动④动和静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⑤静也是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33.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从2009年7月1日起,所有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时都要预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手机、网站的发展既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从哲学上,这主要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意识会阻碍人们的发展
34.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5.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
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
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事情要把握度②看问题要力求全面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④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非选择题部分(共160分)
36.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1)试简述北美洲和亚洲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8分)
(2)图中A、B两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图中C、D两地纬度相当,但两地年降水量差异较大,试分析其原因。
(4分)
(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缓,对图中①、②两区域气候影响更大的是_________地区,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7.根据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36分)
甲乙
(1)描述甲图中所示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6分)
(2)说出甲图中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
指出重要秦岭的自然地理分界意义。
任举三例(10分)
(3)乙图中的太行山是哪两个阶梯的分界线__________,他的西侧地形区_________(4分)(4)说出甲图中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表现?指出黄土高原现代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并简述其对本区及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
(6分)
(5)甲图中的河流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为什么?(4分)
(6)乙图所示区域近几年水资源特别短缺,请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6分)
38.(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
这个比拟并不适当。
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
……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材料三
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称:“罗斯福忠实地继承了华盛顿、杰斐逊、林肯以来最优秀的民主传统,从他开始从政的时候起,一直就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争取自由的精神和一切反民主的敌人作了坚决而不倦的斗争。
”
回答:
(1)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点?(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役“性质的不同”?(4分)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4分)
(3)概括材料三、四共同的主题思想。
(6分)
(4)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如何?(4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给罗斯福这样高的评价?(6分)
39.(24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
……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
……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
——《圣彼得堡来客》材料二丘吉尔同他的同谋者认为:“要使前俄罗斯帝国臣服,不仅是军事上的远征问题,而且是世界政治问题……我们只有依靠德国的帮助才能制止俄国。
”
——《丘吉尔的一生》材料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过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
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
——《丘吉尔的一生》(1)材料一、二、三的历史背景是否相同(2分)?说明判断的理由(6分)。
(2)在上述三则材料中,丘吉尔对德国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
(3)在材料一、三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4分)
(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4分)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这里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是世界上有限的几块净土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因此,我国在规划和建设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把青藏线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分析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是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18分)
材料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试点先行,2009年试点范围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要坚持农民自愿,加强宣传解释工作,让农民充分理解参加新农保的好处,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片面追求参保率。要坚持因地制宜,中央确定新农保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由各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试点先行”和“坚持因地制宜”的依据。(1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近年来,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
摘选自:2007年、2008年《重庆年鉴》和《重庆经济年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是如何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道理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历史部分:
37.(1))北部黄土高原,黄土地貌广布(2分);中部渭河平原(谷地),呈东西向延伸(2分);南部秦岭,呈东西走向(2分)。
(2)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
自然界线:一月均温O℃等温线;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有无冰期。
(3)二三阶梯(2分)黄土高原(2分)
(4)表现: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2分)形式:水土流失(流水侵蚀)(2分)危害:本区土地贫瘠,农业减产;抬高河流下游地区河床,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
(2分)(5)流经的区域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2分)支流少,流域面积小。
(2分)(6)自然:处于我国北方地区,雨季开始的晚,结束的迟,降水较少。
(2分)人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
(2分)水资源的利用率低(2分);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2分)
38.(28分)
解析:本题围绕战争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考查。
第(1)问,首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战争是人类恶性的产物,这个观点没有看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2)问,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性质不同,存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
答案:
(1)评价:认识到一战是人类“恶性”的体现;(2分)没有认识到战争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分)
(2)不同:凡尔登战役是帝国主义间非正义的战役;(2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役。
(2分) .
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苏军转入战略进攻;(2分)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分)
(3)答案:主题:揭露战争的残酷;(2分)歌颂人性;(2分)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分)
解析:材料一发生的故事背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二创作的背景是20世纪50、60年代,因此要结合战争的主题进行归纳。
(4)(从1945年4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及中美团结对敌的关系角度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朝着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方向发展,德、日法西斯国家灭亡已指日可待;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御敌。
(4分)
(从新政、战争及中美关系角度归纳)罗斯福推行新政,引领美国逐步度过了美国有史以来最罕见的经济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罗斯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作用和做出的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高度评价;也表示中国共产党希望战后建立民主的国家。
(6分)
39.答案要点及解析:
(1)(结合一战前后和二战期间的具体历史背景分析)不同(2分)。
材料一是“一战”前夕,“圣彼得堡”是沙俄时的地名;“一战”前出现了法国被德国吃掉的危险(2分)。
材料二是帝国主义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时期,因为有“前俄罗斯帝国”的称呼和“军事上的远征”等信息(2分)。
材料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明确提到“1941年6月”这个时间(2分)。
(2)(从国际形势变化和英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思考)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决定了不同时期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2分)。
(对德国态度:打击—勾结—再打击)。
“一战”前,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为战胜德国,英国必须协调与法、俄的利害冲突(2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只有勾结起来才有较有力地干涉苏俄(2分)。
“二战”爆发后,英国遭到德国打击,丘吉尔认为只有联合苏联,才能战胜法西斯德国(2分)。
(3)(从俄国对外政策及社会性质角度思考)材料一中称沙俄为“魔王”,因为沙俄一贯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在争夺巴尔干、中东等地区的角逐中是英国重要的竞争对手(2分);材料三中称苏联为“魔王”,是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本质区别(2分)。
(4)(思考外交政策变化的出发点)外交准则: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英国的利益来调整外交政策。
(4分)
40.(1)答案:①正确认识到事物是客观的,又是普遍联系的。国家在规划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把保护资源、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满足当代,又着眼未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②把握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青藏铁路的修建坚持科学规划、理性决策,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③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青藏高原地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国家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注:若答出“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证了工程质量,做到趋利避害”等观点并结合材料分析,可酌情给分)
(2)答案: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这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试点先行,总结试点成功的经验,然后把经验推广。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
41.(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符合本地的实际。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促进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
(4)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抓住机遇,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