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型治理机制看中国制度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运动型治理机制看中国制度建设
——读《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有感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是以官僚制为载体,国家治理可以划分为常规机制和运动机制。

常规机制是常态化的行政管理活动,它有各就其位、按部就班的特点,国家日常行政管理活动就是在常规机制下进行的,各层级官员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处理行政事务。

运动机制是突破或整治原有的官僚体制及其常规机制,代以自上而下、政治动员的方式来调动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和注意力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它具有暂时性、突发性、全面性的特点。

常规机制与运动机制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国家治理机制。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一文立足于运动型治理机制,借助历史事件帮助读者理解运动型治理机制,介绍运动型治理机制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历史渊源,借助韦伯官僚制理论深刻阐述了运动型治理机制的特点,进而集中讨论运动型治理机制的合法性权威基础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态,文末作者探讨运动型治理机制的困境,中国制度建设还需要新的替代机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领土面积广阔,社会文化多元,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体制。

在中国的大一统体制中,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为解决这一矛盾和官僚体制的固有性弊端,运动式治理应运而生。

运动式治理在我国应用已久,每当出现重大灾害事件或中央推行重大政策,就需要运动式治理暂时突破常规体制,打破常规程序,高强度处理事务完成任务。

对于常规机制和运动机制在中国历史上并存的情况,作者将韦伯的官僚制和运动式治理相比较,韦伯的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理性的基础上,上级对下级的约束和下级对上级的制约都来自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其特点是按章办事、效率至上。

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与韦伯的官僚制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官僚体制是建立在家产式体制之上的,皇帝拥有无上权力,其权力来源类似于韦伯科层制理论中的传统型和魅力型(卡里斯玛权威);中国官僚制的核心是“向上负责制”,上级对下级而言拥有无限权利,下级无法对上级有所约束;中国治理“仁政”为先,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官员的约束小;人际关系在中国官僚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升迁、奖惩等事务上,人际关系扮演者独特的角色,成为中国官僚制的有机组织部分。

正是由于中国官僚则这些独特之处和其高额的运作成本,就需要运动式治理不时的打破封闭型官僚体制的常规状态,震动和打断常规型治理机制的束缚和惰性以及这一状态所产生的既得利益,或者将官僚机制的运转纳入新的轨
道。

这就是在我国封建官僚体制中常规机制和运动机制并存的原因,常规机制需要运动机制来为组织注入新的活力,打破因循守旧。

运动式治理在新中国的治理体系中也得到了适时的应用,那么运动式治理在新中国实行的合法性是什么呢?共和国官僚体制是党政双重权威并存的组织结构,作者认为:执政党继承了中国传统上的卡里斯玛权威,并将这一权威常规化的组织基础放在执政党的党务系统,与“政府系统”的常规型治理机制交织并驱,形成了常规与运动机制双重权威并存的日常机构。

党务系统是我国实行运动式治理的保障。

党务系统的根本任务是贯彻上级决策,由于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党务系统可以打通官僚边界壁垒,统筹安排各方力量。

党务系统成员,政治素养更高,对党的忠诚度更坚定,从而在实行上级决策时执行力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式治理多次实行,近些年的党内整风运动更是频繁,这种频繁的运动式治理又将运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常规化。

运动式治理的目的是打破常规节奏,更高强度高效率的完成任务,运动式治理之后,科层制的常规机制又会占据主导地位。

运动型治理机制与常规型职级机制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双重过程和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运动型治理机制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中独特的组成部分,不定时的实行运动式治理,可以治理常规过程的惰性与失控,敲打震慑官僚体系中的懒政怠政。

然而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民主趋势冲击下,运动型治理受到多方质疑和挑战,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党务政务系统的交织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实行运动式治理遭遇危机。

运动型治理机制是我国大一统国家体系应对官僚体制失败的产物,在新中国建立后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我们要正确认识常规机制和运动机制的关系,常规机制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常规机制在应对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常规机制长时间运行就会暴露出一定问题,出现因循守旧,懒政怠政的现象。

此时运动机制打破常规节奏,高强度高效率的完成任务,震慑官僚机制中的不正之风,使得国家治理回到正轨。

运动机制有利有弊,给予运动机制过大权力,可能会使整个社会失控,又会使国家治理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找到新的替代机制之前,我们要正确处理常规机制与运动机制的关系,吸收儒家中庸之道,把握好实行的度,运动机制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缺但也不可过度推崇。

新时代的中国的制度建设迎来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时对现有制度查缺补漏,坚持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

在历史中吸取前辈经验,不可尽信也不可完全摒弃,同时借鉴西方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推进制度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