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含解
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列所述生理现象不应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
A.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并传递信息
B.叶肉细胞内水被光解成氧气和[H]
C.大肠杆菌细胞内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D.酵母菌细胞内[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
参考答案:
C
A项,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可见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应发生在生物膜上。
B项,叶肉细胞内水被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C项,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是一种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D项,酵母菌为真核细胞,而[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真核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综上答案选C。
2.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B.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组合具有多样性
C.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2倍
D.受精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参考答案:
B
3. 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的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B.需要用选择培养基筛选杂交瘤细胞
C.利用生物导弹治疗癌症就是利用了单克隆抗体清除癌细胞
D.需要从杂交瘤细胞中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细胞
参考答案:
C
4. 培育“试管山羊”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若要培育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过程中可通过给母山羊注射有关激素使其超数排卵
B.乙过程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卵母细胞和精子的成熟
C.丙过程与乙过程中应采用相同成分的培养液
D.丁过程中早期胚胎须移植到与供体性状相同的代孕母羊子宫内
参考答案:
A
【考点】S5:胚胎移植.
【分析】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据图分析,甲过程表示卵母细胞的采集,乙过程表示体外受精,丙过程表示早期胚胎培养,丁过程表示胚胎移植.
【解答】解:分析图示可知,甲过程为卵母细胞的采集,一般用促性腺激素处理良种母山羊,使其超数排卵,A正确;
B、乙过程是体外受精过程,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B错误;
C、乙过程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丙过程为早期胚胎培养,在发育培养液中进行,则培养液的成分不同,故C错误;
D、丁过程中早期胚胎需移植到与供体有相同的生理基础的代孕母羊子宫内,故D错误.
故选:A
5. 某研究小组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示有,“—”表示无),根据下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生物一定是真核生物,但不可能是植物
B.丙生物不可能是高等植物
C.甲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D.丁生物可能是蓝藻等低等植物
参考答案:
A
6. 下列有关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
是
A.性染色体只出现在性器官内的性细胞中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不表达
C.性染色体在体细胞增殖时发生联会行为
D.X染色体是人体正常发育必需的染色体
参考答案:
D
7. 关于体液免疫各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部分效应B细胞产生于T细胞呈递抗原后
B. 效应B细胞由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 部分效应B细胞可由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
D.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参考答案:
B
8. 为了研究酵母菌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3H标记的亮氨酸后,观察相应变化。
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A.核糖体上不出现3H标记
B.内质网是首先观察到3H标记的细胞器
C.培养3分钟后,细胞膜上能观察到3H标记
D.若能在高尔基体上观察到3H标记,表示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
参考答案:
D
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B. 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V感染
D. 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参考答案:
C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乳汁传播,因此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传播艾滋
病的危险行为,A正确;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导致已经产生的疫苗难以持久发,B正确;HIV破坏免疫系统,但机体仍存在部分体液免疫应答,因此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C错误;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点,能够通过传播途径判断A选项,明确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仍然保留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10. 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用纸层析法对菠菜叶绿体中的色素进行提取
B.检测蛋白质时加入过量双缩脲试剂B不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选择H2O2作为底物
D.黑藻叶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参考答案:
D
【考点】1E: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19:检测蛋白质的实验;3A: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I: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3﹣4滴B液.【解答】解:A、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A错误;
B、检测蛋白质时加入过量双缩脲试剂B会掩盖生成的紫色,B错误;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择H202作为底物,因为H202的分解会受温度影响,C错误;
D、黑藻叶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正确.
故选:D.
11. 某数量足够大的动物种群中AA个体占20%,Aa个体占40%.将其中的个体随机均分为两组,甲组个体随机交配,乙组个体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交配,则理论上,甲组和乙组F1代中aa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A.50%,36% B.50%,40% C.36%,50% D.40%,36%
参考答案:
C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数量足够大的动物种群中AA个体占20%,Aa个体占40%,则aa个体占40%.在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40+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为1﹣40%=60%.据此答题.
【解答】解:由于甲组个体随机交配,根据A的基因频率是40%,a的基因频率是60%,则甲组F1代中aa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60%×60%=36%;
由于乙组个体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交配,根据AA个体占20%,Aa个体占40%,aa个体占40%,则乙组F1代中aa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
20%×0+40%×+40%×1=50%.
故选:C.
12. 某红眼(X染色体上)雄性果蝇个体(2n= 8)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数目比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则需测定8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B.该图示的分裂过程可以保持亲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C.正常情况下,EF段只能含0个、1个或2个红眼基因
D.CD段可能有1、2、4个染色体组
参考答案:
C
【考点定位】细胞的分裂中染色体变化规律、染色体组、基因组以及细胞分裂的意义13. 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
参考答案:
C
【考点】种间关系.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解答】解: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根瘤菌和豆科植株,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N肥,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根瘤菌不能独立生活,A正确;
B、蛔虫和人、菟丝子和植物都属于寄生关系,其中蛔虫和菟丝子等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宿主中人属于异养生物,植物是自养生物,B正确;
C、竞争在种间普遍存在,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C错误;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和植物(羊和草)、动物和动物(狼和羊)之间,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理解互利共生、寄生和捕食的关系,属于中档题.
14.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形态和生理状态一致的葡萄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相同
B.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地生长特性的原因是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
C.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D.侧芽产生的生长素比顶芽多,所以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
参考答案:
C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使植株增高;由于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生长素有一个最适浓度,在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有相同的作用效果.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侧芽受到抑制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解答】解: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它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所以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可能相同,也可能处于最适浓度的两侧,A错误;
B、在失重环境下,生长素不能在重力作用下向近地侧积累,所以根失去了向地性,B错误;
C、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C正确;
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从而抑制侧芽生长,D错误;
故选:C.
【点评】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主要涉及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运输特点,赤霉素的作用及植物激素的合成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15.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在人体同一细胞中合成的
A.干扰素和呼吸酶 B.RNA聚合酶和抗体
C.解旋酶和促性腺激素 D.胰岛素和淋巴因子
参考答案:
【知识点】C11 细胞的代谢综合
【答案解析】D解析:呼吸酶于细胞的呼吸有关,RNA聚合酶于转录有关,解旋酶与细胞复制有关,均可发生在生物体的同一细胞中。
干扰素和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促性腺激素由垂体细胞产生,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
D符合题意。
16. 如图为某种淡水浮游动物垂直移栖的统计图示,多边形的宽度为不同深处的个体相对数,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岸边
B.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温度有关
C.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溶解氧含量有关
D.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可能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
参考答案:
A
17. 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ATP、染色质、质粒、磷脂共有的化学元素包括C、H、O、N、P
B.线粒体、核糖体、质粒、酶等结构或物质中只有酶一定没有核糖参与组成
C.糖蛋白、抗体、R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D.假设某基因在控制合成两条多肽链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为a,则组成该基因的碱基个数至少有(6a+12)
参考答案:
B
18. 小李同学做了一个用以测定光照强度与生态系统稳定关系的实验。
将若干小球藻、水草及小鱼各一份(完全相同)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盛有河水的玻璃缸内,使之处于气密状态,并对乙缸进行遮光处理。
实验在温度适宜的暗室中进行,从距玻璃缸0.3m处用不同功率的灯泡分别给予光照1h,期间用仪器记录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单位是g/m3),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乙缸是用来测定该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耗氧量
B.甲缸和乙缸中都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但没有分解者
C.光照强度至少大于30W时才能维持甲缸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甲缸在45W时氧气的产生量与消耗量不相等
参考答案:
B
19. 玉米中,有色种子必须具备A、C、R三个显性基因,否则无色。
现有一个有色植株同已知基因型的三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①有色植株×aaccRR→50%的有色种子;②有色
植株×aaccrr→25%的有色种子;③有色植株×AAccrr→50%的有色种子,这个有色植株的基因型是()
A.AaCCRr B.AACCRR C.AACcRR D.AaCcRR
参考答案:
A
20.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烟草中含有多种化学致癌因子,吸烟使致癌几率提高
B.吸烟可能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缺失,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C.癌细胞容易侵袭机体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易发生转移
D.癌细胞因膜上的蛋白质改变,易被效应T细胞识别而裂解
参考答案:
B
21. 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②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
B.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②③
C.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
D.与甲相比,乙中细胞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参考答案:
D
22. 下列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活动是()
A.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B.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C.炎热的夏天,人体出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D.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pH明显下降
参考答案:
D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干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明显减少,这样可以维持体内水平衡,A错误;
B、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这可以维持内环境稳态,B错误;
C、炎热的夏天,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来增加散热,进而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pH不会明显下降,且pH明显下降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故选:D.
23. 研究影响豌豆幼苗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 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定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注: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
氧化的物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加入的呼吸底物是葡萄糖
B.过程①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C.过程②比⑤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不足
D.过程④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底物不足
参考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有氧呼吸的过程以及影响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
线粒体利用的呼吸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A错误。
据图判断,在过程①中氧气浓度下降,说明在这个阶段有氧气的消耗,而与氧气结合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说明过程①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错误。
能导致氧气含量变化的因素是的多少,在线粒体中多,耗氧速率就高,少,耗氧速率就低,①段由于的消耗而减少,⑤段因呼吸底物的加入,在呼吸过程中有的产生,从而使的量增多,因此出现耗氧量的差异,C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④段时耗氧速率减缓,但是当加入了ADP之后,耗氧率又增加,说明不是呼吸底物的影响,而是因能量的释放受阻,使与氧气的结合速率减慢,当加入ADP后,反应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 D错误。
24. 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
右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
关系。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B.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
C.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D.在C点提高反应物浓度,产物不再增加
参考答案:
答案:C
25. 尿酸是以下哪些动物的主要排泄物
A.哺乳类、鸟类、甲壳类 B.爬行类、昆虫、哺乳类
C.鸟类、寡毛类、昆虫 D.爬行类、昆虫、鸟类
参考答案:
D
26. 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项数是
①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②将若干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在聚乙二醇的诱导下,融合成的细胞叫做杂交瘤细胞
③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可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
④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当pH呈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就会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A.1项B.2项 C.3
项 D.4项
参考答案:
答案:A
27. 某生物的基因型是AaBb,如图是其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该细胞肯定发生过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C. A与a的分离仅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差错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
参考答案:
D
该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
该细胞肯定发生过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A与a的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C错误。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姐妹染色体均向细胞一极移动,则可产生Aabb的细胞,D正确。
【点睛】学生对染色体组数的判定理解不清
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定:细胞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如图A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1条,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B中彼此相同的染色体(比如点状的)有3条,故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C中有1个染色体组,图D中有2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定: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包括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如图甲所示基因型为ABC,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乙所示基因型为AAa,A(a)基因有3个,即含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丙中有2个染色体组,图丁中有3个染色体组。
注意判定染色体组的数目时只需参考其中任意一对等位基因的数量即可。
③根据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的形态数推算: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如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为4种形态,则染色体组的数目为2。
28. 格里菲斯在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只有在小鼠体内才能转化成功,他用灭活的S 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物在培养基中体外培养时,总是无法得到转化现象,而艾弗里在培养基中加了一定量的抗R型菌株的抗体就在体外成功重复了转化现象。
关于以上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小鼠体内的某种物质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物质是“转化因子”
B. 抗R型菌株的抗体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抗体是“转化因子”
C. S型细菌对小鼠免疫力的抵抗力更强,转化生成的S型在与R型的竞争中占优势
D. 未加抗R抗体的混合物培养基中S型的DNA不会进入R型细菌,无法发生转化
参考答案:
C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 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是由S型细菌的DNA控制合成的,A错误;抗R型菌株的抗体与R菌结合,抑制R型细菌的繁殖,B错误;根据题意,格里菲斯在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只有在小鼠体内才能转化成功,而艾弗里在培养基中加了一定量的抗R型菌株的抗体就在体外成功重复了转化现象,说明S型细菌对小鼠免疫力的抵抗力更强,转化生成的S型在与R型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在体外条件下,R型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正确;未加抗R抗体的混合物培养基中S型的DNA会进入R型细菌,可以转化形成S型菌,但是由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R型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转化形成的S型菌被淘汰了,D 错误。
29. 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P点时
C.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参考答案:
C
30. 强废弃鱼塘栽种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将之改造成芦苇香蒲湿地,利用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下列有关芦苇香蒲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芦苇香蒲同化的总能量是芦苇香蒲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的化学能
B.芦苇香蒲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空间结构的体现
C.将废弃鱼塘改造为芦苇香蒲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芦苇香蒲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参考答案:
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生物的繁殖体,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