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现代中国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
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
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
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
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
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
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
三、
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
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因此,关联中外,形成中外类比通史知识的整合
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近现代时期的历史,中外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较大,思考
和解决此阶段的历史问题,有必要树立一个中外横向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把中国
近现代史中的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可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
全面性。
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
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复习中必须有一个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史论共享:
1.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人民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的标志。
(人教版)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岳麓版)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民版)
2.从文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
“文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岳麓版)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人教版)
3.认识依法治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教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则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人民版)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人教版)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人民版)
4.“一国两制”构想及其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人民版)是邓小平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人教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
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人民版)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人教版)
重难点解析——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之比较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特点在于: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府两院”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二是实行权力制衡原则;三是实行政党政治。
简单地说,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和特点均可以“三权分立”体现出;中国的政治制度则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本。
史论共享: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
了基础。
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人教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岳麓版)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人教版)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大象版)
3.中美关系正常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中美关系的正常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人教版)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版)
4.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
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版)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岳麓版)
专题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国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四次变动
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1949-1952)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次:农业合作运动(1953-1956)
原因:农民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工业建设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第三次:人民公社运动(1958-1978)
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估计不足。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至今)
原因:中共正确总结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纵向联系:古今中外的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
2、近代中国近代工业:洋务经济、民族工业、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3、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大跃进(违背经济发展规律)④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近代西方①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主,工厂制度,中小企业②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主导、大企业(垄断组织)。
5、现代西方罗斯福新政:创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苏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8—21):工业国有;(2)新经济政策(21—28):坚持国有制前提下,实行租借制;(3)斯大林模式(28—53):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国有;五年计划;(4)改革:赫、勃(重点是工业)/戈(突破斯模重点发展重工业)。
7、中外改革史(1)阿里改革:创办近代工厂,保护民族工业;(2)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先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后扶植私人企业。
建国后中共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改革开放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
中外工业道路
中外农业的政策和调整
专题十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3.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近代时期,中西方文、新旧文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其实质上是东西方文的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
(3)水平: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4.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注意角度)
(1)近代:外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民主思
想、生活方式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政治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等,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倡导和推动。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政治运动和对外关系的影响;中共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全球进程加快,中西文进一步融合。
物质生活——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大众传媒——影视、互联的发展演变
探讨影响其现代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的因素?
推动因素:外——西方工业文明、民主思想、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
内——政治上,政府倡导及民主政治运动推动。
经济上,近代工业,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推动。
思想上,思想解放、思想启蒙。
阻碍因素:政治上——半殖半封。
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充分。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思想上——封建思想阻碍。
专题十八 20世纪以中国重大思想论成果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
第一次思想解放:1978年关于真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战胜“两个凡是”,冲破了“个人崇拜”,经历大约一年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大致完成;
第二次思想解放:1992年南方谈话,破除姓“社”姓“资”的框框,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第三次思想解放:1997年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第三次思想解放是第二次思想解放的继续。
近现代中国道路探索
1、走封建的路: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
2、走西方人的路: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实业救国
3、走俄国人的路:革命——城市中心道路,建设——计划经济体制
4、走自己的路: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和平赎买;建设——邓小平论、发展观、三个代表
一、20世纪以中国重大思想论成果
1、新旧三民主义比较表
2、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三大论成果:
二、新中国的技、教育与文:
【重点、热点问题突破】
1、孙中山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其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共同构成了孙中山民主革命的论体系。
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保障和补充(社会革命)。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形势下,对革命纲领的修正,体现了他与时俱进的思想特点,新三民主义也因此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具体体现,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
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
的载体。
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民生主义及其贯穿始终的思想内涵。
如: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核心的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以平均地权,反映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又增添了“节制资本”,以改善农民和公认的生活状况。
这就是三大政策中“扶助农工”的具体体现。
呼唤社会公平、“关注民生”是的每一个革命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民为邦本”是自古至今统治者(政府)的共识。
2、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就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立足这一特点。
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邓小平论是把马克思主义论与中国现代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建设道路。
实事求是就是不照搬照抄,而是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己的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3、技进步在现代建设中重大作用:
(1)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2)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国技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如: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世界性饥饿问题。
4、教育、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技和教育。
(2)教育发展为技的进步培养人才,技的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技的进步,而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
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位,提出了“教兴国”的战略。
观点:经济和政治变革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
政治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社会转型期: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
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二、中西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1)从国家政局看: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壮大;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诸侯割据称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
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思想文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私兴起,文下移。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工商业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形成;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2.明末清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④思想文领域: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东渐”,西方一些技术和自然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启蒙运动兴起。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全面展开。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进程
开始启动。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运动,倡导民主和,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迈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工业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5.改革开放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对内改革: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2)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世界历史的重要转型:
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经济、思想):1.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1)从一体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
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
了反封建、反神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17~18世纪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
2.17~18世纪: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政治领域: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
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2)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
展。
(3)思想领域: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
(4)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5)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
次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近代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和政治民主全面展开。
(1)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
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