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数据采集与通讯综合实验
数据采集与分析实践操作指南
数据采集与分析实践操作指南第1章数据采集准备 (3)1.1 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3)1.2 数据源选择与评估 (4)1.3 数据采集工具与技术的选择 (4)1.4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4)第2章数据采集方法 (5)2.1 手动数据采集 (5)2.2 网络爬虫与自动化采集 (5)2.3 数据挖掘与挖掘技术 (6)2.4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6)第3章数据存储与管理 (6)3.1 数据存储方案设计 (6)3.1.1 确定数据存储需求 (6)3.1.2 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 (7)3.1.3 数据存储架构设计 (7)3.2 关系型数据库与SQL (7)3.2.1 关系型数据库概述 (7)3.2.2 SQL操作 (7)3.3 非关系型数据库与NoSQL (8)3.3.1 非关系型数据库概述 (8)3.3.2 常见非关系型数据库 (8)3.4 数据仓库与数据湖 (8)3.4.1 数据仓库 (8)3.4.2 数据湖 (8)第4章数据分析方法 (9)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9)4.1.1 频数分析与频率分布 (9)4.1.2 集中趋势分析 (9)4.1.3 离散程度分析 (9)4.1.4 分布形状分析 (9)4.2 摸索性数据分析 (9)4.2.1 异常值分析 (9)4.2.2 关联分析 (9)4.2.3 数据可视化 (9)4.3 假设检验与统计推断 (9)4.3.1 单样本t检验 (9)4.3.2 双样本t检验 (9)4.3.3 方差分析(ANOVA) (10)4.3.4 非参数检验 (10)4.4 预测分析模型 (10)4.4.1 线性回归模型 (10)4.4.2 逻辑回归模型 (10)4.4.3 时间序列模型 (10)4.4.4 机器学习算法 (10)第5章数据可视化与展示 (10)5.1 数据可视化原则与技巧 (10)5.1.1 保证准确性 (10)5.1.2 简洁明了 (10)5.1.3 一致性 (10)5.1.4 对比与区分 (10)5.1.5 适当的视觉辅助 (10)5.1.6 关注细节 (11)5.2 常用数据可视化工具 (11)5.2.1 Excel (11)5.2.2 Tableau (11)5.2.3 Power BI (11)5.2.4 Python数据可视化库(如matplotlib、seaborn等) (11)5.2.5 JavaScript数据可视化库(如D(3)js、ECharts等) (11)5.3 图表类型与适用场景 (11)5.3.1 条形图 (11)5.3.2 饼图 (11)5.3.3 折线图 (11)5.3.4 散点图 (12)5.3.5 热力图 (12)5.3.6 地图 (12)5.4 数据报告与故事讲述 (12)5.4.1 确定目标 (12)5.4.2 结构清晰 (12)5.4.3 结合图表与文字 (12)5.4.4 适当的故事讲述 (12)5.4.5 突出重点 (12)5.4.6 适时更新 (12)第6章机器学习算法与应用 (12)6.1 机器学习概述与分类 (12)6.2 监督学习算法与应用 (12)6.3 无监督学习算法与应用 (13)6.4 强化学习与推荐系统 (13)第7章深度学习技术 (13)7.1 深度学习基础概念 (13)7.1.1 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13)7.1.2 深度学习的基本结构 (14)7.1.3 深度学习框架介绍 (14)7.2 卷积神经网络与图像识别 (14)7.2.1 卷积神经网络基础 (14)7.2.2 经典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14)7.2.3 图像识别任务中的应用 (14)7.3 循环神经网络与自然语言处理 (14)7.3.1 循环神经网络基础 (14)7.3.2 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应用 (15)7.3.3 注意力机制与Transformer (15)7.4 对抗网络与图像 (15)7.4.1 对抗网络基础 (15)7.4.2 对抗网络的变体 (15)7.4.3 图像应用 (15)第8章大数据处理技术 (15)8.1 分布式计算框架 (15)8.1.1 框架概述 (15)8.1.2 Hadoop框架 (15)8.1.3 Spark框架 (16)8.2 分布式存储系统 (16)8.2.1 存储系统概述 (16)8.2.2 HDFS存储系统 (16)8.2.3 Alluxio存储系统 (16)8.3 流式数据处理 (16)8.3.1 流式处理概述 (16)8.3.2 Kafka流式处理 (16)8.3.3 Flink流式处理 (16)8.4 大数据挖掘与优化 (17)8.4.1 挖掘技术概述 (17)8.4.2 优化策略 (17)第9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7)9.1 数据安全策略与法律法规 (17)9.2 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 (17)9.3 数据脱敏与隐私保护 (17)9.4 用户行为追踪与数据分析伦理 (18)第10章实践案例与总结 (18)10.1 数据采集与分析实践案例 (18)10.2 数据分析项目实施与管理 (18)10.3 数据分析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18)10.4 数据采集与分析实践总结与展望 (19)第1章数据采集准备1.1 数据采集需求分析数据采集需求的明确是整个数据采集过程的首要步骤。
数据采集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数据采集是指收集并记录各种形式的数据以用于进一步分析和决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数据采集已经成为了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科学研究、商业分析和市场调研等。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一个数据采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实验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的讨论。
正文内容1.实验背景1.1.引言数据采集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采集有关消费者购物行为的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1.2.数据采集目的我们的目标是了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偏好,以及他们在购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通过收集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关市场趋势和消费行为的洞见,帮助企业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1.3.数据采集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在线调查、观察和采访等。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2.数据采集过程2.1.在线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个在线调查问卷,针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偏好进行了提问。
通过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受众发送了问卷,并鼓励他们分享给其他人。
2.2.观察我们在几家商场和超市进行了观察实验。
观察者注意到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行为,观察并记录了他们的购物车内容、购买决策过程和顾客间的互动。
2.3.采访我们选择了一些消费者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了解他们的购物动机、偏好和体验。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3.实验结果分析3.1.在线调查结果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在线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消费者购物行为和偏好的结论。
例如,大多数消费者更喜欢在线购物,尤其是年轻人群体。
价格和品质是他们购买产品的最重要考虑因素。
3.2.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发现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促销商品和品牌忠诚度较高的产品。
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购物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如音乐和展示布局等。
3.3.采访结果通过采访实验,我们得到了一些有关消费者心理需求和感受的见解。
通信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通信系统基本原理和组成;2. 理解通信系统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3. 熟悉通信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4.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1. 通信系统基本原理与组成(1)通信系统基本模型(2)通信系统性能指标(3)通信系统类型2. 通信系统实验设备(1)实验设备介绍(2)实验设备操作方法3. 通信系统性能测试(1)调制解调性能测试(2)误码率测试(3)信道传输性能测试4. 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1)通信系统设计原则(2)通信系统应用案例分析三、实验步骤与结果1. 实验步骤(1)通信系统基本原理与组成实验①观察通信系统基本模型;②了解通信系统性能指标;③分析通信系统类型。
(2)通信系统实验设备实验①熟悉实验设备;②掌握实验设备操作方法。
(3)通信系统性能测试实验①调制解调性能测试:通过改变调制解调参数,观察系统性能变化;②误码率测试:调整误码率测试参数,观察误码率变化;③信道传输性能测试:通过改变信道参数,观察系统性能变化。
(4)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实验①分析通信系统设计原则;②以实际案例为背景,设计通信系统。
2. 实验结果(1)通信系统基本原理与组成实验①通信系统基本模型:观察并了解;②通信系统性能指标:了解并掌握;③通信系统类型:分析并总结。
(2)通信系统实验设备实验①实验设备:熟悉并掌握;②实验设备操作方法:熟练操作。
(3)通信系统性能测试实验①调制解调性能测试:观察系统性能变化,分析影响因素;②误码率测试:观察误码率变化,分析影响因素;③信道传输性能测试:观察系统性能变化,分析影响因素。
(4)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实验①通信系统设计原则:了解并掌握;②通信系统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并总结。
四、实验总结与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组成、性能指标、实验设备操作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3.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4. 通过实验,我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在通信领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6章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6章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整个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围绕着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表现而展开的,因此空间数据来源、采集手段、生成工艺、数据质量都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潜力、成本和效率。
本章首先介绍数据源及其基本特征,同时概述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采集方式,数据编辑、数学基础变换以及数据重构等数据处理的原理与方法;然后讲解了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相关理论,最后简述了数据入库的主要流程。
6.1概述空间数据的准确、高效的获取是GIS健壮运行的基础。
空间数据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地图数据、野外实测数据、空间定位数据、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多媒体数据等等。
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采集方法,能够获取的空间数据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①数据源的选择;②采集方法的确定;③数据的进一步编辑与处理,包括错误消除、数学基础变换、数据结构与格式的重构、图形的拼接、拓扑的生成、数据的压缩、质量的评价与控制等等,保证采集的各类数据符合数据入库及空间分析的需求;④数据入库,让采集的空间数据统一进入空间数据库。
本章将系统介绍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
6.1.1数据源分类GIS数据源比较丰富,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可以根据数据获取方式或数据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图6.1)。
根据数据获取方式可以分为:①地图数据。
地图是传统的空间数据存储和表达的方式,数据丰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以及各类专题地图,经过数字化处理,是GIS最重要的数据源之一;②遥感影像数据。
随着航空、航天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影像数据以其现时性强等诸多优点迅速成为GIS的主要数据源之一。
摄影测量技术可以从立体像对中获取地形数据,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判读还可以得到诸如土地利用类型图、植被覆盖类型等等诸多数据信息;③实测数据。
各种野外、实地测量数据也是GIS常用的获取数据的方式。
实测数据具有精度高、现势性强等优点,可以根据系统需要灵活地进行补充。
第六章 烟气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
第六章烟气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烟气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以下简称数据采集系统)作为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核心,运行在CEMS的监测现场,负责采集现场的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仪器工作状态,并且将监测数据整理储存,通过某种通讯手段,将数据传输到环保监控管理部门。
第一节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需求数据采集系统应该具有如下功能:1.连续24小时自动采集保存烟气监测数据,来电自启动恢复;2.实时监控系统的工作状态如停电记录、故障诊断和自动报警,并将记录储存;3.应该具有操作运行日志记录,方便维护和管理;4.可以通过宽带、无线、有线方式与环保监理部门软件平台通讯,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遥控监测;5.应该具有数据显示、处理、输出、报表等功能。
第二节数据采集和保存CEMS上电运行后,由仪器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协调整个系统的时序,记录测定数据和仪器运行状态,并将各种数据真实地记录下来。
根据状态数据诊断仪器运行状态并在测定数据中给出状态标记,标记跟随数据一起被记录到存储设备中。
状态标记符号和意义“P”——表示电源故障;“F”——表示排放源停运;“C”——表示校准;“M”——表示维护“O”——表示超过排放标准;“Md”——表示缺失数据;“T”——表示超测定上限;“D”——表示仪器故障………………………………当仪器运行不正常时发出报警信号。
当1h监测数据滑动平均值(每15min滑动一次)超过排放标准时,仪器发出超标报警信息。
仪器能够至少每10s获得一次累计平均值,能显示和打印1min、15min的测试数据,生成小时(至少45min的有效数据)、日(至少18h的有效数据)、月(至少22d的有效数据)报表,报表中给出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参加统计的样本数。
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应该可以记录一年以上的分钟历史均值。
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应该能够显示现场仪器的工作状态、记录和显示监测的原始数据(带各种工作状态标记)、记录和显示标况下烟气的污染物浓度、记录和显示烟气的折算浓度等。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公布日期】2007.12.27•【字号】川环发[2007]121号•【施行日期】2008.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环发[2007]121号)各市(州)环保局,都江堰、峨眉山、江油市环保局,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做好我省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确保已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保障我省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的顺利进行,我局组织制订了《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办法(试行)》。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局,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联系人:省环保局科技标准处杨琳联系电话:************邮箱:lily4489@附件: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办法(试行)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附件: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可比性,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开展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所有省控城市(镇)。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包括监控中心、站房基础设施、监测监视及其辅助仪器设备。
第四条四川省环境保护局负责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省控网络自动监测系统的统一管理工作。
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负责收集、汇总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负责编制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并按照省环保局要求进行发布。
第五条各省控网络点位所在地的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工作,发布本辖区环境空气质量报告。
数据采集_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3. 学会使用数据采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4. 分析和解读采集到的数据。
二、实验原理数据采集系统是指将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存储、处理和分析的系统。
它由数据采集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传输线路和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
三、实验器材1. 数据采集器:采用USB接口的数据采集器,可连接计算机;2. 信号调理电路:包括放大器、滤波器等;3. 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4. 模拟信号源:提供不同的模拟信号;5. 连接线及电源。
四、实验步骤1. 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打开数据处理软件;2. 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3. 将信号调理电路与数据采集器连接,并连接模拟信号源;4. 设置数据采集器参数,如采样频率、分辨率等;5. 采集模拟信号,并将数据保存到计算机;6.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内容1. 采集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分析频率与幅值的关系;2. 采集不同带宽的滤波信号,分析带宽与滤波效果的关系;3. 采集不同放大倍数的信号,分析放大倍数与信号幅值的关系;4. 采集不同温度下的热电偶信号,分析温度与电势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频率与幅值的关系:在信号源频率不变的情况下,采集到的正弦信号的幅值随放大倍数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正比关系;2. 带宽与滤波效果的关系:在信号源带宽不变的情况下,滤波器的带宽越大,信号中的噪声成分越少,滤波效果越好;3. 放大倍数与信号幅值的关系:在信号源幅值不变的情况下,采集到的信号幅值随放大倍数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正比关系;4. 温度与电势的关系:在热电偶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采集到的电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符合线性关系。
七、实验结论1. 数据采集系统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工程应用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对采集结果具有重要影响;3. 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有价值的实验结果。
第六章 烟气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
标况污染物浓度的计算
稀释法气态污染物标况浓度计算
采用稀释采样法烟气监测系统测定气态污染物时,按下 式换算成干烟气中污染物浓度: 分析仪输出浓度到CEMS浓度的计算 Cw= r×Ci 式中:Ci—分析仪输出的标准状态下浓度值 Cw—CEMS测得的湿烟气中被测污染物 浓度值,mg/m3
标况污染物浓度的计算
颗粒物CEMS符合相对准确度要求时,C’=x 相对准确度要求(颗粒物): 当浓度小于等于20 mg/m3时,参比方法和 CEMS测定结果平均值之差的绝对误差应不超 过+/- 6 mg/m3 ; 当浓度20 ~50 mg/m3时,参比方法和CEMS 测定结果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应不超过+/- 30% ; 当浓度50 ~100 mg/m3时,参比方法和 CEMS测定结果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应不超过+/ -25%;
式中:l—安装在烟道或管道上两侧A(接收/发射器)与B(接受/发射器)间的距离 (扣除烟道壁厚),m; α——烟道或管道中心线与AB间的距离l的夹角;
tA—声脉冲从A传到B的时间(顺气流方向),s;
tB—声脉冲从B传到A的时间(逆气流方向),s。
标况烟气流速、流量的计算
参考数据,参考数据在经过环保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 以作为有效数据参与计算污染源排放浓度。
基本概念
参比方法:用于与CEMS测量结果相比较的 国家发布的标准方法; 校准:用标准装置或标准物质对烟气CEMS 进行校零、校标、线性误差和响应时间等的 检测; 比对监测:用参比方法对日常运行的烟气 CEMS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不定期的抽检;
数据安全的管理
数据采集系统应具有安全管理功能,具有二级操作管理权限: a.系统管理员: 可以进行所有的系统设置工作,如:设定操作人员密码、操作 级别,设定系统的设备配置。 b.一般操作人员: 只进行日常例行维护和操作,不能更改系统的设置。 操作人员需输入登录工号和密码后,才能进入控制界面,系统 对所有的控制操作均自动记录并入库保存。系统退出时,必须 输入相应的密码。此外,受外界强干扰或偶然意外或掉电后又 上电等情况发生时,造成程序中断,系统也能实现自动启动, 自动恢复运行状态并记录出现故障时的时间和恢复运行时的时 间。
通信综合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现方法。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及原理(1)实验目的: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部分功能。
(2)实验仪器:通信系统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
(3)实验内容:①观察通信系统实验箱,了解其基本组成,包括发射端、传输信道、接收端等。
②观察实验箱中的信号传输过程,了解信号调制、解调原理。
③分析实验箱中各部分的功能,如放大器、滤波器、调制器、解调器等。
2. 实验二:模拟通信技术(1)实验目的:掌握模拟通信技术的调制、解调方法。
(2)实验仪器:通信系统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
(3)实验内容:①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器,了解模拟调制的原理。
②观察实验箱中的解调器,了解模拟解调的原理。
③通过实验验证模拟调制、解调过程,分析调制、解调效果。
3. 实验三:数字通信技术(1)实验目的:掌握数字通信技术的调制、解调方法。
(2)实验仪器:通信系统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
(3)实验内容:①观察实验箱中的数字调制器,了解数字调制的原理。
②观察实验箱中的数字解调器,了解数字解调的原理。
③通过实验验证数字调制、解调过程,分析调制、解调效果。
4. 实验四:光纤通信技术(1)实验目的:了解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2)实验仪器:光纤通信实验箱、光纤测试仪、示波器等。
(3)实验内容:①观察光纤通信实验箱,了解其基本组成和功能。
②通过实验验证光纤通信传输过程,分析传输效果。
③了解光纤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观察通信系统实验箱,学生了解了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使用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观察信号波形和频谱特性。
2. 实验二: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模拟通信技术的调制、解调过程,掌握了模拟调制、解调方法。
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示范基地建设方案第一章综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目标与意义 (3)1.2.1 项目目标 (3)1.2.2 项目意义 (3)1.3 建设内容 (3)第二章基地选址与规划 (4)2.1 选址原则 (4)2.2 土地利用规划 (4)2.3 基础设施布局 (5)第三章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2 功能模块设计 (6)3.3 系统集成与兼容性 (6)第四章设备选型与配置 (7)4.1 智能监测设备 (7)4.2 自动控制设备 (7)4.3 数据处理与分析设备 (8)第五章基地环境监测与控制 (8)5.1 气象环境监测 (8)5.1.1 监测内容 (8)5.1.2 监测设备 (8)5.1.3 监测方法 (8)5.2 土壤环境监测 (8)5.2.1 监测内容 (8)5.2.2 监测设备 (9)5.2.3 监测方法 (9)5.3 水分环境监测 (9)5.3.1 监测内容 (9)5.3.2 监测设备 (9)5.3.3 监测方法 (9)第六章生产管理与决策支持 (9)6.1 生产计划管理 (9)6.1.1 计划编制 (9)6.1.2 计划执行与调整 (10)6.2 生产过程监控 (10)6.2.1 监控内容 (10)6.2.2 监控方法 (10)6.3 决策支持系统 (10)6.3.1 系统架构 (10)6.3.2 功能模块 (11)6.3.3 应用场景 (11)第七章信息化建设与数据管理 (11)7.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1)7.1.1 建设目标 (11)7.1.2 建设内容 (11)7.1.3 实施方案 (12)7.2 数据采集与传输 (12)7.2.1 数据采集 (12)7.2.2 数据传输 (12)7.3 数据存储与管理 (12)7.3.1 数据存储 (12)7.3.2 数据管理 (13)第八章技术培训与推广 (13)8.1 培训体系建设 (13)8.1.1 培训目标 (13)8.1.2 培训内容 (13)8.1.3 培训方式 (13)8.1.4 培训评估 (13)8.2 技术推广与应用 (14)8.2.1 推广目标 (14)8.2.2 推广措施 (14)8.2.3 推广效果评估 (14)8.3 合作与交流 (14)8.3.1 合作模式 (14)8.3.2 交流渠道 (14)8.3.3 合作成果 (14)第九章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 (15)9.1 安全生产管理 (15)9.1.1 安全管理制度 (15)9.1.2 安全生产设施 (15)9.1.3 安全生产操作 (15)9.2 风险评估与防控 (15)9.2.1 风险评估 (15)9.2.2 风险防控措施 (16)9.3 应急预案与处理 (16)9.3.1 应急预案制定 (16)9.3.2 应急预案演练 (16)9.3.3 应急处理 (16)第十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16)10.1 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16)10.2 项目验收标准 (17)10.3 项目成果评估与总结 (17)第一章综述1.1 项目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的应用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信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通信综合设计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学会通信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通信系统是指通过传输媒介,将信息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系统。
通信系统主要由信源、信道、信宿和编码解码器等部分组成。
本实验主要研究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1. 模拟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是指将模拟信号作为信息载体进行传输的系统。
其主要性能指标有信噪比、频带宽度、调制方式等。
2. 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是指将数字信号作为信息载体进行传输的系统。
其主要性能指标有误码率、信噪比、频带宽度等。
三、实验内容1. 模拟通信系统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调幅(AM)调制实验;②调频(FM)调制实验;③调相(PM)调制实验。
(3)实验步骤:①搭建AM调制器电路;②搭建AM解调器电路;③搭建FM调制器电路;④搭建FM解调器电路;⑤搭建PM调制器电路;⑥搭建PM解调器电路。
2. 数字通信系统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数字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①数字调幅(DAM)调制实验;②数字调频(DFM)调制实验;③数字调相(DPM)调制实验。
(3)实验步骤:①搭建DAM调制器电路;②搭建DAM解调器电路;③搭建DFM调制器电路;④搭建DFM解调器电路;⑤搭建DPM调制器电路;⑥搭建DPM解调器电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通信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1)调幅(AM)调制实验结果:①调制信号频率:1kHz;②调制信号幅度:1V;③调制信号调制系数:1;④解调信号频率:1kHz;⑤解调信号幅度:1V。
(2)调频(FM)调制实验结果:②调制信号幅度:1V;③调制信号调制频率:10kHz;④解调信号频率:1kHz;⑤解调信号幅度:1V。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通信系统综合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搭建、调试和性能评估方法,提高对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通信实验箱、计算机等。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各种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的信号,作为通信系统的输入源。
示波器用于观测信号的时域波形,帮助分析信号的特性和变化。
频谱分析仪则用于测量信号的频谱分布,了解信号的频率成分。
通信实验箱提供了通信系统的硬件模块和接口,便于进行系统的搭建和连接。
计算机用于运行相关的通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原理1、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和信宿组成。
信源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发送设备将信源输出的信号进行调制、编码等处理,使其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信道是信号传输的媒介,会对信号产生各种干扰和衰减。
接收设备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处理,恢复出原始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信宿。
2、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原始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适合信道传输的频段上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的过程,解调方式与调制方式相对应。
3、编码与解码技术编码是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原始信号进行的一种变换处理。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信源编码(如脉冲编码调制 PCM)和信道编码(如卷积码、循环码等)。
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用于恢复原始信号。
4、信道特性信道对信号的传输会产生衰减、延迟、噪声和失真等影响。
了解信道的特性对于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四、实验内容1、模拟通信系统实验(1)AM 调制与解调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正弦波信号作为原始信号,经过 AM 调制后,在信道中传输。
在接收端,使用解调电路恢复出原始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调制前后和解调后的信号波形,分析调制深度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综合通信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本次实验实训选取了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和通信原理等多个模块进行综合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调试技巧。
3. 提高通信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实训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实验一:通信系统基本模型图、模拟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图、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图、电信网概述及通信网的分类。
- 实验二:公用电话交换网、接入网、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部分。
2.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 实验一:主被叫实验,包括主叫和被叫正常接续、被叫号码为空号、被叫用户关机或处于忙状态、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等情况下的信令流程。
- 实验二:通话结束呼叫释放时的信令流程,以及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时移动台被叫的信令流程。
3. 通信原理实验- 实验一:高频仪器的使用实验,验证性实验。
- 实验二:调谐放大器实验、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实验、LC三点式振荡器实验、振幅调制器实验、调幅波信号的解调实验、变容二极管调频振荡器实验等验证性实验。
4. 通信电路实验- 实验一:高频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性实验。
- 实验二:高频电路实验,包括LC三点式振荡器、调谐放大器、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等。
5. 计网实训- 实验一:不相同网段的PC相互通信,包括同一网段PC间的通信、不同网段PC间的通信,以及分析通信过程中MAC地址的变化。
- 实验二:配置PC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在路由器上设置相应的IP地址以确保通信,观察MAC地址的变化以及MAC地址和IP地址的封装情况。
四、实验过程及结果1.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对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公用电话交换网、接入网等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
电子与通信综合实验(移动通信实验部分内容)
v移动通信实验⑥第六版前言为实现通信的终极目标五个W: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与任何人(whoever)进行任何种类(whatever)的信息交换,则至少通信网的最后一段必须是移动通信系统。
由此可见移动通信在现在及未来通信中的重要地位。
最新开发的MBC-5W型移动通信实验系统可开出15个实验,覆盖了移动通信课程(推荐教材为资料[1])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大部分:(1)由一个小型FDMA移动通信系统和作为测量仪器的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测量、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组成、基本功能、信令系统及无线信道的共用方式(实验一~四)。
(2)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可组合成FH-CDMA、DS-CDMA、TDMA及DS/FH、TD/FH、TD/DS 混合多址等各种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测量、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实验五~十)。
(3)在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上,可测量、了解移动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机、发射机、锁相频率合成器及双工器的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实验十一~十四)。
(4)用二台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可测量、了解各种组网干扰,包括同道干扰,邻道干扰及互调干扰(实验十五)。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移动通信原理有全面直观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自带如下多种专用设备:(1)稳压电源;(2)音频信号源(1KHz/600Hz,2个频率点);(3)高频信号源(45MHz/48MHz,20对频率点);(4)数字频率计;(5)数字存贮示波器功能模块,故仅需一台20MHz模拟双踪示波器就可完成绝大部分实验(除了“实验十四锁相频率合成器”中测量发射环调制频率特性需要一台音频信号发生器或函数信号发生器外),可节省大量实验设备费用。
本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是我们在长期从事有关课程教学及科研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我们力图在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及用有限经费在实验室内建立能让每个学生动手的实验系统之间找到平衡点。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摘要该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以89C51及89C2051为核心,由数据采集模块、调制解调模块、模拟信道、测试码发生器、噪声模拟器、结果显示模块等构成。
在本方案中仅使用通用元器件就较好的实现了题目要求的各项指标。
其中调制解调模块、噪声模拟器分别采用单片机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
本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既可对8路数据进行轮检,也可设置为对一路数据单独监控。
本系统硬件设计应用了EDA 工具,软件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编程方法。
传输码元速率为16kHz~48kHz的二进制数据流。
另外,还使用了“1”:“01”、“0”:“10”的Manchester编码方法使数据流的数据位减少,从而提高传输速率。
一、方案设计与论证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信道与信噪比情况。
本题中码元传输速率为16k波特,而信号被限定在30k~50kHz的范围内,属于典型的窄带高速率数字通信。
而信噪比情况相对较好。
这是因为信号带宽仅为20kHz,而噪声近似为0~43kHz()的窄带白噪声,这样即使在信号和噪声幅度比值为1:1的情况下,带内的噪声功率仍然比较小,所以系统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方案一:常用的数字调制系统有:ASK、FSK、PSK等。
其中FSK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但其要求的的带宽最宽,频带利用率最低,所以首先排除。
ASK理论上虽然可行,但在本题目中,由于一个码元内只包括约两个周期的载波,所以采用包络检波法难以解调,也不可行。
另外,对于本题目,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带编码的方法进行传输,如HDB3码,但这种编码方法其抗干扰能力较差,因此也不太适合。
方案二:PSK调制方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其调制带宽相对也比较窄,因此我们考虑采用这种调制方式。
为了简化系统,在实际实现时,我们采用了方波作为载波的PSK调制方式。
当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24kbps)时,对原始数据处理的方法如下:“1”用“1010”(0相位两个周期的方波)表示;“0”用“0101”(π相位两个周期的方波)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定时与显示综合实验
6.1 实验目的
掌握USART模块的基本使用方法。
掌握使用USART模块进行串口通讯的方法。
掌握SPI模块使用方法。
掌握直流信号采集的基本方法。
掌握ADC模块的使用方法方法。
掌握使用标准库函数编写多个模块综合程序的设计方法。
6.2 实验内容
(1)设计PC机和开发板的串口通讯程序。
(2)验证使用SPI方式与Flash存储芯片通讯的程序。
(3)编写并调试基于片内ADC的直流信号采集程序,能够通过串口控制采集的开始于停止,并能在串口实时显示采集的信号值。
最好能够在液晶模块进行同步显示。
6.3 实验步骤
(1)设计PC机和开发板的串口通讯程序。
设计方案、分析功能、设计流程图、确定变量功能和作用域、编写程序、调试代码、记录实验结果。
(2)验证使用SPI方式与Flash存储芯片通讯的程序。
记录实验结果。
(3)编写并调试基于片内ADC的直流信号采集程序。
设计方案、分析功能、设计流程图、确定变量功能和作用域、编写程序、调试代码、记录实验结果。
6.4 实验结果
附设计方案、流程图、程序的执行结果
6.5 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经验、总结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方法、分析程序中的缺陷及改进的方法。
6.6串口通信例程
Main.c的代码
#include "stm32f10x.h"
#include "ili9320.h"
#include "ili9320_api.h"
#include "stdio.h"
#ifdef __GNUC__
/* With GCC/RAISONANCE, small printf (option LD Linker->Libraries->Small printf set to 'Yes') calls __io_putchar() */
#define PUTCHAR_PROTOTYPE int __io_putchar(int ch)
#else
#define PUTCHAR_PROTOTYPE int fputc(int ch, FILE *f)
#endif /* __GNUC__ */
void USART_Configuration(void);
void GPIO_Configuration(void);
void NVIC_Configuration(void);
u8 Receive_Buf[100]={0,};
u8 ReceiveFlag;
u8 ReceiveIndex;
int main(void)
{
ReceiveFlag=0;
ReceiveIndex=0;
USART_Configuration();
GPIO_Configuration();
NVIC_Configuration();
while(1)
{
if(ReceiveFlag==1)
{
Receive_Buf[ReceiveIndex]=0;
printf("%s",Receive_Buf);
ReceiveFlag=0;
ReceiveIndex=0;
}
}
}
PUTCHAR_PROTOTYPE
{
/* Place your implementation of fputc here */
/* e.g. write a character to the USART */
USART_SendData(USART1, (uint8_t) ch);
/* Loop until the end of transmission */
while (USART_GetFlagStatus(USART1, USART_FLAG_TC) == RESET)
{}
return ch;
}
void USART_Configuration(void)
{
USART_InitTypeDef USART_InitStructure;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USART1,ENABLE);
USART_StructInit(&USART_InitStructure);
USART_ART_BaudRate = 115200;
USART_ART_WordLength = USART_WordLength_8b;
USART_ART_StopBits = USART_StopBits_1;
USART_ART_Parity = USART_Parity_No;
USART_ART_HardwareFlowControl = 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_None;
USART_ART_Mode = USART_Mode_Rx | USART_Mode_Tx;
USART_Init(USART1,&USART_InitStructure);
USART_ITConfig(USART1,USART_IT_RXNE,ENABLE);
USART_Cmd(USART1,ENABLE);
}
void GPIO_Configuration(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GPIO_StructInit(&GPIO_InitStructure);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A|RCC_APB2Periph_AFIO,ENABL 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GPIO_Pin_9;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GPIO_InitStructur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GPIO_Pin_10;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GPIO_Mode_IN_FLOATING;
GPIO_Init(GPIOA,&GPIO_InitStructure);
}
void NVIC_Configuration(void)
{
NVIC_InitTypeDef NVIC_InitStructure;
NVIC_SetVectorTable(NVIC_V ectTab_FLASH,0);
NVIC_SetPriorityGrouping(NVIC_PriorityGroup_0);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USART1_IRQn;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PreemptionPriority=0;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SubPriority=0;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Cmd=ENABLE;
NVIC_Init(&NVIC_InitStructure);
}
//在stm32f10x_it.c中添加
extern u8 Receive_Buf[100];
extern u8 ReceiveFlag;
extern u8 ReceiveIndex;
void USART1_IRQHandler(void)
{
if(USART_GetITStatus(USART1,USART_IT_RXNE)==SET)
{
Receive_Buf[ReceiveIndex]=USART_ReceiveData(USART1);
if(Receive_Buf[ReceiveIndex]==0x23)
{
ReceiveFlag=1;
}
ReceiveInde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