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脑血管造影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的 介 入 治疗 比例 越 来 越 注射 , 术后 观 察 头痛 、 吐 、 识 状 况 、 呕 意 瞳 腔狭 窄 等情 况 。 该技 术 不仅 能 显示 动脉 瘤 高 , 且 取得 了一 定 的效 果 。 院 自2 0 孔大 小 、 体功 能 变 化 等 , 留动 脉鞘 管 的存 在 , 并 本 06 肢 保 还可 确定 动脉 瘤 的部 位 、 大小 、 形
管造影检查, 例原因 3 0 确诊 为颅内动脉瘤, 例进 行弹簧明栓塞治疗进行 介入治 6 疗患者全部成功, 1 例术后出 脑梗 死 , 现 经治疗完全康复,例开颅手术夹闭患者3 4 例成功 ,例术中出血后留下后遗症。 1 结论 介 入
造影 发 现前 交 通 动脉 瘤6 ( 中2 例 其 例 脉 瘤较 小 、 期动 脉瘤 破 裂后 消 失或 周 围 早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 股资 料 . 行 开 颅手 术夹 闭治 疗 )后 交 通动 脉 瘤 2 血 凝块 的 存在 影 响 了造 影 剂在 动 脉 瘤 体 , 2 例 ( 中2 行 开 颅 手 术 夹 闭 治 疗 )大 脑 其 例 , 中的充 盈 等有 关 , 在随 后 的数 周内 可再 但
因此对 于初 次 D A 查 阴性 患者 S 检 本 组3 例 , 4 全部 为 我院 20 年 1 月至 中 动脉 瘤 2 , 入 治 疗 者全 部 动 脉 瘤 栓 次 出现 , 06 0 例 介 其 例 2 出 S 的 本组 病 2 1年 5 0 月住 院病 人 , 部病 例 经头 颅 C 塞 成 功 。 中 l 术 后 1 h 现 肢 体 瘫 痪 进 行重 复D A 检 查很 有 必要 , 1 全 T 及腰穿 证 实为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 除 患者 症状 , 排 经复 查 C 无 出血 , 虑 为脑 血管 痉 例 中就 有4 为3 T 考 例 周后复 查D A才发现 。 S

血管造影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血管造影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自踏入医学领域以来,血管造影技术一直是我在临床工作中渴望掌握的重要技能。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血管造影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血管造影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血管造影的原理、操作流程、设备使用等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从患者准备、造影剂注射到图像采集、图像分析的每一个环节。

这使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而实践操作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了解到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如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等。

通过造影,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血管的形态、走向和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造影已成为许多介入手术的必备步骤。

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分组进行了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

在模拟操作中,我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了血管造影的操作过程,熟悉了各项参数的设置和调整。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亲临手术室,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真实患者进行了血管造影。

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操作规范:血管造影操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包括患者的准备、设备的调试、造影剂的注射等。

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或对患者造成伤害。

2. 团队协作:血管造影手术通常需要多个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如心内科、介入科、麻醉科等。

因此,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在培训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手术。

3. 安全意识:血管造影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等。

因此,我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对血管造影技术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仍有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43例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43例分析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一 般 资 料 4 . 3例 患 者 均 为 在 我 科 住 院 的 患
后 在外 院治疗 病情 稳定 3 d以后 入 院者 3 。 0 例 1 2 症状和 体征 以头痛 为 主诉 者 4 . 2例 , 痫样 癫
发作 1例 , 有恶 心呕 吐 1 , 识 障碍者 2例 , 伴 2例 意 首
既能很 好 的解除 血 管痉 挛 , 又对 冠 状 血 管有 很 好 的 扩张作 用 , 效 的防止 心脏 的缺血 。 有
颅脑 损伤 过重 , 或合 并 其 他 引 起休 克 和应 用脱 水 剂 有关 , 早期 应及 时 处 理合 并 伤 , 证 有 效 循环 血 量 , 保 纠正 休克 , 根据 肾功 能及 时调 整甘 露醇用 量 , 外应 另 及 时化验 电解 质 , 时补 充液 体及 电解质 , 及 防止 水 电 解质 紊乱 , 分重视 高血 糖对 治疗 的影 响 , 充 因为伤情
【 图分 类 号】 R 4 . 5 中 7 3 3 【 献标识码】 B 文 【 文章 编 号 】
我科 自 2 0 —3 2 0 —0收 治 宝鸡 市 及 各 县 0 30 ~ 0 81 区的蛛 网膜下 腔 出血 患者 5 6例 , 中 4 其 3例行 全 脑 血 管造影 检查 , 总结如 下 。 现
础, 组 8 本 0例 中 4 2例采用 医用 降温 仅治疗 , 同时给 予冬 眠 Ⅱ号 明显 增加 生存 率及 提高 生存质 量 。 3 7 低 氧血 症及低 血容 量的 防治 这是 在 临床 上 .
容易 忽 略的一个 问题 , 注 意 脑 出血 进 行 治疗 而 忽 只
岛素 , 测血 糖 , 改善 预后 , 监 可 另外 , 应用 脑细胞 活化 剂, 催醒 药物 , 及早 期高 压氧 治疗 , 都不 能忽 略 , 只有 这样 才 能有效 的提 高病 人生存 率 , 降低病 死率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33例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33例分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 O 1 3年 1 1 月 第 1 7卷
第 1 1期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1 1 —2 0 0 7 —0 2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的数 字减 影全 脑 血 管造 影 1 3 3例 分 析
王 尚君
( 南 充 市 中心 医 院 神 经 内 科 , 川 北 医学 院第 二 临床 医 院 , 四川 I南充 6 3 7 0 0 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蛛 网 膜 下 腔 出血 的数 字 减 影 全 脑 血 管 造 影 的 临床 效 果 。 方 法 选 择 我 院 2 0 0 8年 1 O月 至 2 0 1 2
年1 O月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患 者 共 1 3 3例 , 上 述 患 者 诊 断 符 合 中 国第 四 届 脑 血 管 病 学 术 会 议 制 定 的蛛 网 膜 下 腔 诊 断 标 准, 本 组 患 者 实 施 数 字减 影 全 脑 血 管 造 影 检 查 , 对 本组患者 所得 相关资料进 行分 析 , 观 察不 同年龄段 下动脉瘤 、 动 静
脉畸形 、 动 脉 炎 和烟 雾 病 诊 断 情 况 , 并 与 临 床 确 诊 进 行 对 比 。结 果
本组 1 3 3例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患 者 均 实施 数 字 减 影
全脑 血 管 造 影 检 查 , 其中 1 0 1 例 患者确诊 , 数 字 减 影 全 脑 血 管 造 影 诊 断 蛛 网膜 下 腔 出 血 病 因确 诊 率 为 7 5 . 9 。其 中 数字减影 全脑 血 管 造影 诊 断 确诊 动 脉 瘤有 7 9例 , 所 占比例 为 5 9 . 3 、 确诊 的动 静脉 畸 形有 1 4例 , 所 占 比 例 为 1 0 . 5 、 确 诊 的动 脉 炎 有 5 例, 所 占 比例 3 . 7 %、 确 诊 的 烟雾 病 有 3例 , 所 占 比例 为 2 . 5 。 结 论 颅 内 动 脉 瘤 是 导 致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 因, 而 数 字 减 影 全 脑 血 管 造 影 是 诊 断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病 因 中 最 直 接 和 最 可 靠 的 检 查 措 施 , 值得 借鉴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脑血管造影体会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脑血管造影体会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脑血管造影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操作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 68例患者均在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造影过程中无一使用肝素化。

造影结束后股动脉穿刺点处加压包扎。

结果 68例患者全部成功,均未发生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ct未发现出血增加情况,也无血栓形成或脑梗塞发生,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

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只要注意相关事项,总体还是比较安全的,为及早排除再出血危险提供最可靠、最全面的临床资料。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发的综合征[1],是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之一。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因其能准确的显示血管影像,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标准诊断方法[2],我院在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对6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的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为ct确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39-74岁,平均63.7岁;术前gcs评分:5-8分11例,8-12分26例,12分以上31例;出血发生24小时内行dsa患者35例,3天内患者26例,3天-14天患者1例,2周后患者6例;无其他疾病患者2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4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9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3例。

1.2 脑血管造影方法所有患者术前行各项术前检查,预防癫痫发作、预防血管痉挛,烦躁患者予以镇静或冬眠治疗,有高颅压症状者给予适度降颅压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16例临床分析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16例临床分析
如下。
原 因不 明 ,笔者认 为这种原 因不 明的 因素可能 是①
中脑周 围池非动脉瘤性 S H,它 占同期 S H患者的 A A 8 1 %,虽 然临床上 很难 区分特 发性 中脑 周围 出血  ̄1 和 动脉性 出血 ,但 根据 C T所 见漏 出液的特 征性分 布 ,结合首次 D A检查无动脉瘤发现 即可 明确 。本 S
2 结果
⑥Di a 和 M r d 为第三 型脑 硬膜动静 脉瘘 jgjn n i ea 认 l n (A D VF) 向脑 皮层静 脉引流 , 产生 S H, 可 A 主张 常规
D A阴性时应作双侧颈外动脉选择性造影 。 S
3 临床诊 治对 策 对 于 D A检查阴性的病例 .我 . 2 S
们认 为有 的应在 合适 的时 候再 次造影检查 ,而有 时
9例 为中脑周 围池非动 脉瘤性蛛 网膜下 腔 出血
则不必重复检查 ,即重复脑血管造影应具 有选 择性。 首次 D A阴性 的 自发性 S H,重复造影 的阴性率报 S A 道不 一 ,综 合文献 阴性率 为 2 2 % [】 a kn %~ 2 4 .H w is 和 K w mua等病 例研 究表 明 ,脑 血 管造影 阴 性 的 aa r
冻 医药》2 0 年第 3 07 期


9 ~
临床 医学 ・
类 固醇性 肺 结核 2 6例 临床分析
关成 志
因临床不合理使用激素 ( 糖皮质激素)诱发的类 固醇 眭肺结核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我所 2 0 — 04年 02 2 0 共 确 诊 本病 2 6例 , 占 全 部 住 院 病 例 的 1 2 . % 2 (622 ) 2/10 。本文对其 临床资料作 回顾性 分析 ,报告

《2024年不同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临床对比分析》范文

《2024年不同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临床对比分析》范文

《不同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临床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全脑血管造影术(Cerebral Angiography)是一种重要的神经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和评估脑血管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路径选择日益多样化,包括经股动脉、经桡动脉、经颈动脉等多种路径。

不同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劣,因此,本文将对不同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在我院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病例资料,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分类,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等数据。

采用文献回顾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对比分析。

三、不同路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概述1.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股动脉是传统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路径,具有图像质量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但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可能引发并发症如股动脉损伤、血肿等。

2. 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路径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该路径具有术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操作相对复杂,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3. 经颈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经颈动脉路径适用于特殊情况,如其他路径无法进行时。

该路径具有操作简便、无需全身麻醉等优点,但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血流动力学。

四、临床对比分析1. 图像质量:经股动脉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图像质量较高,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经桡动脉和经颈动脉路径的图像质量略逊于经股动脉路径,但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

2. 手术操作:经桡动脉路径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术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经颈动脉路径操作简便,但需注意避免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血流动力学。

经股动脉路径的操作较为简便,但术后需卧床休息,可能引发并发症。

3. 术后恢复与并发症:经桡动脉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并发症较少。

经股动脉路径术后需卧床休息,可能引发股动脉损伤、血肿等并发症。

经颈动脉路径的并发症相对较少,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发 病后 首 次 造 影 时 间 分 为早 期 检 查 组 ( 病 2周 发
内) 晚期 检查 组 ( 病 2周 以后 ) 和 发 。对 首 次检 查 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性 的患 者 在 内科 保 守 治 疗 的 同 时 对 部 分 患 者 进 行
MR 和 C A 检 查 , 中 9位 患 者 1月 后 再 次 行 造 I T 其
平 均年 龄 (9 4±1 . ) 。 4. 68 岁 1 2 临床 资 料 : 12例 患 者 中 15例 在 活 动 中 发 . 1 0 病, 7例无 明 显 诱 因 。 突发 头痛 、 昏 、 吐 9 头 呕 9例 ,

12例患 者 的 D A 检查 均 获 成功 , 发 生造 影 1 S 未 相 关并 发症 。 D A正 常 为 3 S 9例 , 常为 7 异 2例 , 阳性 率 为 6 . % 。动静 脉 畸形 5例 , 脉瘤 6 43 动 7例 ( 检 共 测 出 动 脉 瘤 6 个 ) 其 中 后 交 通 动 脉 瘤 4 例 9 , 3 ( 4 2 ) 前 交 通瘤 1 6.% , 4例 (0 6 ) 大 脑 中动 脉瘤 2.% . 3例 , 动脉瘤 、 椎 眼动脉 瘤 、 大脑 前 动 脉 瘤 各 2例 , 大
文 章 编 号 :10 ・6 7 2 0 ) 30 5 -2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 5 文 献 标 识 码 :B 0 53 9 ( 0 7 0 -2 90 7 3 3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 u aah o e orae S b rc ni h m r g , d h S H) 神经 科 常 见 的急 重 症 , 性期 死亡 率较 高 , A 是 急
影。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550002) 杨晓武 黄 政3 注3本院介入科 中图分类号:R74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744X (2007)062053120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 H )是指在除外伤情况下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一般认为SAH 的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其他原因有烟雾病、动脉硬化、颅内瘤卒中、血液病、动脉炎、脑炎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

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是明确SA H 病因的主要手段,但仍有部分临床确诊SA H 的患者首次DSA 检查阴性。

本文就65例SA H 患者DSA 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SA H 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 T 或腰穿检查证实。

并排除脑外伤、颅内占位病变、颅内炎症及血液系统疾病等,脑C T 出血量按Fisher C T 分级,病情轻重按Hunt a nd Hess 分级。

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35~67岁,平均42±5.6岁。

1.2 临床表现 本组急性发病62例,亚急性发病3例。

所有病例均有头痛,呕吐48例,意识清醒55例,一过性意识障碍(<24小时)8例,昏迷2例,癫痫发作4例,脑膜刺激征56例,表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12例,Hunt and He ss 评分Ⅰ级7例,Ⅱ级43例,Ⅲ级13例,Ⅳ级2例。

1.3 CT 检查及DSA 检查 所有病例均在发病3天内进行头颅CT 扫描,除4例C T 平扫正常者经腰穿检查证实为SA H 外,其余61例均表现不同部位的SA H 存在。

所有病例均在1~20天内行DSA 检查。

2 结 果2.1 DSA 检查结果 65例患者首次DSA 检查,其中脑动脉瘤36例,动静脉畸形12例,烟雾病3例,未发现异常14例,总阳性率达78.46%;脑动脉瘤患者占全部患者的比例为55.38%(36/65);首次DSA 阴性者占全部患者比例为21.54%(14/65),其中3例复查DSA 未见异常。

8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护理体会

8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护理体会

【 关键词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护理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uaah o e orae S H)是 指 脑 底 或 >6 sbrcn i hm r g ,A d h 0岁患者有 4 7例 ( 5 6 3 . 1%) 。伴恶心 呕吐 13例 (8 . 1 ) 1 56% 。

脑表面血管破 裂 , 血液 流 入蛛 网膜下 腔 而 出现 的一 系列 临 床表 不 同程度意识 障碍 9 8例 (4 2 7 .4% ) 并有 上 消化道 出血 1 , 3例。 7例 T扫描 , 提示 S H 16例 ,T正 A 0 C 现, 表现为 突发剧烈 头痛 , 恶心呕 吐 , 意识 障碍等 。S H年发病率 痫性发作 l 。全部病例头颅 C A 6例 ( 腰穿证实 为 S AH) 3例 行 D A检 查 , 。8 S 阳性 6 7例 ( O 8. 为 6~ 0 1 2/ 0万 , 占所 有 脑 卒 中 的 5~1% 。 首 次 出血 后 幸 存 者 3 常 2 0 周 内将有 4 %发生 再 出血… , 出血者 的病 死 率及 病残 率 高达 7 % ) 正常 1 0 再 2 , 6例 。查 出动 脉瘤 4 9例 , 均为囊性 动脉 瘤。其次 为 脉管炎 6例 、 动脉粥样硬化 8例 、 脑 烟雾病 1 。 例 8 % 。如何及 时诊 断动脉瘤 对 颅 内动脉瘤 患者 来说 是非 常关 血管畸形 3例 、 0
耐心的心理护理 、 充分的术前准备 , 手术后 密切 的观 察、 护理 。结果 :3例脑血管造影均取得 满意效 果 , 影成功 率 10 , 3例术后 8 造 0% 有
出现精神异常 , 给予加 强护理 和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 余患者无 出现并发症 。结论 : S D A检 查能准确评估血管状 况, 比较安 全。全 面护 理对保证造影成功 、 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方法和观察要点。

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实验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失语、事物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得到缓解,基本康复率在90%左右。

对照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基本康复率在40%左右。

2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行预见性和综合性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现象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生活质量和患者存活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临床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现已成为了引发患者残疾或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学实践表明,脑血管造影检测发现,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0%以上的患者都会发生脑血管痉挛问题,其中15%~35%的患者会发展为病状性的脑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迟发性神经损害[1]。

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疗和发现之前,要进行严密的控制与观察,配合精心有效的护理及治疗手段,从而保证患者在治愈后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改善。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主要实验对象,其中男患者40例,女患者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70岁之间。

所有患者都经过头颅影像学检验,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有高血压史患者1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25例。

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

1.2 临床表现脑血管痉挛分为慢性和急性2种阶段,急性脑血管痉挛通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即会立即发生,且发作时间较短,通常在1d之内会得到缓解,因而临床上很难发现,而慢性脑血管痉挛则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1)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发生之后,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之后,病情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会反复发作,甚至出现脑膜刺激征、呕吐、头疼等,且病情会不断加重,白细胞增加,有低热现象。

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35例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35例护理体会
各支血管进行造影 ,造影剂采用碘海醇或欧乃派克 , 肢体活动情况 , 随时观察 患者表情变化 , 并 对高度紧 并进 一步加强与患者的心理 分别于动脉期 、 毛细血管期及静脉期摄片。术毕拔出 张患者给予适量镇静剂 ,
血管鞘 , 穿刺点压迫 1rn 加压包扎 , 5 i后 a 沙袋压迫穿 沟通, 使之情绪放松 配合造影检查 , 注射造影剂前告 知病人造影时头部有轻微“ 发热” 应属正常感受 , 避免 刺部位 1h 右下肢制动平 卧 2h 2, 4。 患者 紧张 。
有无 出血及下肢末梢血运 ;定期帮助及指导病人 翻 病人 由于剧烈头痛 、 躁 , 烦 常导致情绪不稳定 、 惧、 恐 身; 鼓励患者饮水 , 促进造影剂 的排泄。 疑虑, 配合不佳。 我们 有 1 例病人手术 中应用镇静药 1
2 . 心理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2 3 如患者 出 物 , 3. 1 占 1 %。 例病人 因局麻下不能配合 而改为全身 4 现头痛 , 恶心 , 呕吐 , 发热等反应, 往往会使患者焦躁 , 麻 醉 , 增加 了手术 的风险及病人经济负担。4 例术后 痛苦 , 所以护理人员应尽力为患者创造一个 良好 的心 出现 出血并发症 ( 例穿刺点渗血 , 例穿刺点假性动 3 l 理环境 , 特别要重视与患 者建立信赖关 系 , 医护人员 脉瘤 ) 均为欠合作病人 , 配合度较差所致。我们发现 ,
第3 0卷第 3期
2o 0 7年 9 月 来自遵义医




V 13 No3 o .0 . Sp 20 e .0 7
AC A ADEMI T AC AE MEDI I C NAE Z UNⅥ
1r n局部加压包扎 , 5 i, a 右下肢制动 2 h观察穿刺部位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硬化有关的 因素 , 既往有肝硬化史 以及 出血量大等危 险因素 的
患者 出现上消化道 出血 , 认识 到有并 发急性 脑梗死 的危 险 , 应 出血后 3d左右 发生率 最 高 。治疗 上应 及时 输血 纠正严 重 贫血和补充血容量 ; 禁用或慎用止血药 , 尤其 是抗纤溶 药口 ; 积 极 止血 , 应用局部止血药 , 强有 力的抑 酌药 , 用奥 曲脂 或生长 应 抑 素等 ; 内镜下止血 。
参考文献
[ ] 张军 , 1 张振玉. 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脑梗死 2 4例临床特点分析 [ ] J.
[ ] 张艳霞. 3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 死 3 0例危 险因素分析 [ ] 中国实用 J.
内科杂志 ,0 4 2 2 :8 2 0 ,4( ) 8 . ( 收稿 日期 :0 1—1 2 1 0—1 ) 6
( 本文编辑 : 马文娟 )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的数 字减 影 全脑 血 管 造 影分 析
夏新社 赖学章 王耀 国
【 摘要】 目的 总结自 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全脑血管造影( S ) S H) D A 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26 6 例
自发性 S H的 临床特点和 D A影像 资料 。结果 A S 首次全脑血 管 D A检 查 2 6例 显示异常 22例 占 7 . % , 常 S 6 0 59 正 6 4例 占2 . % 。异 常者颅 内动脉 瘤 17 占5 . % , 41 5例 9O 脑动脉畸形 2 9例 占 1. % , 0 9 动脉 炎 1 0例 占3 8 , 雾病 6 .% 烟

15 ・ 1
度, 给患者带来不 良预后 , 应引起高度重 视 , 关键是 预防脑梗 死
的发生 。对 于老年伴有高血压 、 高血脂 、 心病 , 尿病等动脉 冠 糖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诊断脑血管病变及筛查潜在血管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该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以下就该检查的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全脑血管造影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对造影剂的过敏反应。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造影剂具有高渗透压、酸碱性等特点,可能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

因此,为了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在进行检查前要进行过敏史询问,对高危患者应给予对症处理和适当的抗过敏药物预防。

其次,全脑血管造影术还可能引发血管壁损伤和血管破裂。

这种情况主要是在造影剂进入血管时,因血管钙化或血管位于颈内动脉曲率处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

为预防此类并发症,需要在选择合适的造影剂类型和使用剂量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判断,尽可能选择低渗透压、对血管较友好的造影剂。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造影剂注入速度,避免过快过量的注入造成血管损伤。

再次,全脑血管造影术还会引起对肾脏的损伤。

造影剂进入肾脏后,可能会导致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功能损害等。

为了避免对肾脏的损害,需要在选择造影剂时尽量选择低渗透压和高渗肾小管保护剂,并在注射成像前提醒患者多喝水、多尿,并给予适当的保肾治疗。

最后,还有部分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等情况,这是一种短暂性的反应,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如果症状过于严重,也需要及时治疗。

综上所述,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检查前应做好患者的评估和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和使用剂量,控制注射速度,及时识别和处理各种可能的并发症,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血管造影是一种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注入一种特殊的造影剂,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体内的血管状况,从而帮助判断病变位置和程度。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曾经接受过一次血管造影检查,下面我将就这次经历进行总结和分享。

血管造影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检查前,我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过敏情况,以便医生能够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此外,还需提前进行相关的检查,如心电图和肾功能检查,以确保自身身体状况的稳定。

在检查当天,我需要空腹前往医院,并且需要穿着舒适的衣物,以便检查过程更加顺利。

进入检查室后,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询问,以确保我对检查的过程和风险有清晰的了解。

在确认我没有问题后,医生会开始检查的准备工作。

首先,医生会在我手臂上选择一个静脉,然后消毒并麻醉该部位。

这个步骤是为了保证插管的安全和舒适度。

接下来,医生会将导管插入静脉,并将其推进到需要检查的血管位置。

整个插管过程虽然有些不适,但是医生的专业操作和细心护理使我感到安心和放心。

当导管插入正确位置后,医生会开始注射造影剂。

造影剂的注射过程并不痛苦,只是会感到一些热感和异样的味道。

注射过程中,医生会实时监测血管的状态,确保造影剂能够充分地扩散到需要检查的血管中。

整个注射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时间,期间我需要保持平静和配合医生的操作。

注射完成后,医生会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通过X射线或者其他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不断地调整仪器和观察角度,以确保获得准确的影像结果。

整个检查过程大约需要二十分钟左右,期间我需要保持平躺且保持不动,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

血管造影检查完成后,医生会拔除导管并进行止血处理。

此时,我需要保持休息,以免血管受到过多的刺激和伤害。

医生会对我进行观察,确保没有并发症的出现。

一般情况下,我会在医院观察数小时,然后可以回家休息。

在回家后,我需要继续注意身体的反应,如有不适或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液流变学变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液流变学变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液流变学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病情。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涉及到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损伤、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等多个方面,而血液的流变学变化也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在其中的作用。

一、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1.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血管受到机械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和其它活性物质,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和痉挛。

内皮细胞损伤后细胞间隙增大,使得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促进了痉挛的发生和发展。

2.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破裂的血管壁受到机械性破坏,导致了血管内膜的损伤,血管内膜下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外露,引起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形成血栓,使得血管腔径减小,促进了血管痉挛的发生。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的流变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改变又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主要表现在血液黏稠度的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血小板活化和粘附能力的增强以及凝血系统的激活等方面。

1. 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中大量的纤维蛋白原溶解,形成有色透明的纤维蛋白原聚集体,导致了血液高黏度状态的形成,使得血流阻力增加,影响了脑血流灌注。

2.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受到了机械性的压迫,其细胞膜受到了损伤,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使得红细胞在微血管内无法顺利通过,从而影响了脑血流的灌注。

3. 血小板活化和粘附能力的增强4. 凝血系统的激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损伤的血管内膜外露出大量的组织因子,激活了凝血系统,导致了血栓的形成,使得血管腔径减小,影响了脑血流的灌注。

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

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
患者经过精心护理, 手术成功率1 0 结论 : 0 %。 做好脑血管造影术前 、 中及 术后 的护理对蛛 网膜下腔 出血者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成 术 功、 减少并发症的发 生有重要 作用 , 能使病人旱 日康 复,提 高治愈 率。 【 关键词 】 网膜 下腔 出血 ; 蛛 脑血 管造影 ; 护理
【 中图分类号 】 4 37 R 7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7 8 3( 0 1 0 — 2 1 O l0—2 12 1 ) 9 15一 2
蛛网膜下腔出血 (AH) S 是急诊较常见的危重症 , 是血液进 部有轻微 发热 应属正常感受 , 避免患者紧张。 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神经、 精神症状的综合征【 多系颅 内动脉瘤 l 】 。 2 3 术 后 护 理 . 或畸形血管破裂所致 。 院自20 年0至2 1 年8 我 09 3 0 月对2 例蛛网 1 3 2 3 1 穿刺处护理 造影完毕后 , .. 拔除导管鞘用手压迫穿
会阴部进行备皮 ; 准备手术器具及急救药品; 保证患者充足 的睡 术后颅 内压增高和 原有高血压者 应保持较高血压水平 , 以提高 眠, 安抚 患者 的情绪 , 必要 时可给予鲁米那钠等镇静催眠药物 ; 脑灌注压 , 满足患侧脑组织供血 。 根据病情按医嘱静脉滴注2% 0 甘露醇15 1 每隔l —6b 次。 211 1, 2 J 时1 术中应用了大剂量造影剂 , 都 术前酬、 时禁饮食 。
12 检查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 . 用利多卡因局麻右侧腹股 最常见的并发症 , 因此术后2 / 时内护理观察 的重点是术侧肢 4J  ̄ 沟 区后 , e igr 行sl n e法穿刺 , d 置入6 穿刺鞘 , 0 / g F 按5 U k 全身肝素 体末梢血运情况、 有无水肿 、 穿刺 点局部皮下有无淤血、 血肿等 化 ,F 5 造影管在导丝引导下分别对各支血管进行造影。 影剂采 以评价加压包扎的效果I 在患者咳嗽、 造 I ; 大小便时用手压迫穿刺 用碘海 醇或欧乃派克 , 分别于动 脉期 、 毛细血管期及静 脉期 摄 点 , 防止出血 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 防止穿刺 口污染 。 片。 术毕拔出血管鞘 , 穿刺点压 迫l分钟后加压包扎 , 5 沙袋压 迫 2 3 2 观察病情 术后 患者 回病 房后 , .. 需要 绝对 卧床休 穿刺部位6J , / 时 右下肢制动2/ 时。 , 4J  ̄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技术,通过注入造影剂进入血管系统,利用X射线或其他成像技术来观察血管的情况。

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方式,血管造影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曾经进行过一次血管造影检查,以下是我对这次经历的总结和体会。

血管造影是一项复杂的检查,需要在医院的放射科或介入科进行。

在进行血管造影之前,医生会对我的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包括症状、病史等。

这有助于医生确定血管造影的必要性,并制定相应的检查方案。

在检查前,我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禁食、停药等。

这些准备工作对于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在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时,医生首先会对我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感。

然后,医生会在我的皮肤上穿刺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孔进行导管的插入。

这个过程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操作技巧,以确保导管的准确插入血管,并避免出现并发症。

当导管插入到目标血管后,医生会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

造影剂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可以使血管系统在X射线或其他成像技术下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在注入造影剂的过程中,我会感到一些热感或异样感,但这是正常的反应。

医生会根据造影剂的分布情况来评估血管的通畅性和异常情况。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拍摄一系列的X射线片或进行其他成像技术,以获取血管的详细信息。

这些影像资料有助于医生对血管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在检查结束后,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如手术、介入治疗等。

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我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时,我确实遇到了一些不适和并发症,如局部出血、过敏反应等。

但幸运的是,医生和护士及时进行了处理,使我很快恢复了正常。

因此,在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时,选择专业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医生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血管造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检查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了解血管系统的情况。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血管造影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和不适,但通过专业团队的精心操作和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

血管造影经验总结一、引言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技术,它通过注入造影剂来观察人体血管的情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在我进行血管造影的经历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这项检查的知识和经验,现在将其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二、术前准备在进行血管造影之前,医生会进行一些术前准备工作,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首先,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相关症状,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其次,医生会告知患者关于血管造影的注意事项,如需空腹检查、停用某些药物等。

患者在术前应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合理的准备,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检查过程血管造影通常需要患者到医院进行,整个检查过程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医生会在患者身上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通常是在手臂或腿部的动脉处。

然后,医生会消毒皮肤并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接下来,医生会使用导丝和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到患者的血管中,同时使用X射线或其他影像技术观察造影剂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最后,医生会根据观察结果做出相应的诊断,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解释。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血管造影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患者和医生注意。

首先,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过敏史,以避免因过敏反应而引发不必要的风险。

其次,患者在注射造影剂后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如头晕、恶心等,这是正常的反应,患者无需过于担心。

另外,患者在进行检查后应多休息,补充水分,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五、风险与并发症血管造影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技术,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首先,由于注射造影剂需要穿刺血管,因此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其次,造影剂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特别是对于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对造影剂过敏,需要提前告知医生,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六、结论血管造影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我的经历和总结,我认为在进行血管造影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准备工作,了解检查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注意检查后的护理和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脑血管造影临床体会
于春泳 梁国标 薛洪利 李志清 魏学忠
中图分类号:
R743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1X(2008)02-0145-01
作者单位6 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
我科2002~2006年高龄(6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37例患者,进行DSA 检查,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超过60岁,其中男性97例,女性140例。

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65.5岁。

198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30例患者有明确的心脏病史,80例有糖尿病史。

临床表现:患者CT 表现为鞍上池、侧裂池、纵裂、环池等处高密度影像,一部分病人合并了脑室出血或脑内血肿。

187例患者发病时伴有意识障碍,但多为一过性的意识障碍。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具体步骤如下:从开始上造影管时,即在透视下进行。

常规应用导丝。

当造影管进入主动脉弓时,用导丝协助过弓,常规应用猪尾巴造影管进行弓下造影,察看从主动脉弓发出血管有无异常。

进行颈动脉、椎动脉造影时,也用导丝辅助,首先上导丝,再跟管。

对于进入动脉开口困难者,可在
road 2map 引导下进行,必要时可选用特定形状的造影管或进行造影
管塑形。

有些时候可以选用相对较细的4F 造影管。

在造影的同时应用止血阀,同时持续生理盐水滴注。

192病人于造影术后接受了外科治疗,占81%。

结果
205例患者接受了治疗,10例病人造影术后病情加重,占4%,2
例病人于造影术后死亡,占0.8%。

讨论:
DSA 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1]。

DSA 主要优点在于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及动脉瘤的
位置大小形态分布,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对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作用[2]。

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是自发性
SAH 的主要原因
[3]。

老年群体有一些本身特有的特点,许多病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

本组病人统计也反映了上述特点。

由于患者合并的这些疾病都直接与脑血管疾病有关,所以这为临床上进行DSA 检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可靠的检查,对于老年人进行该项检查时必须慎重。

必须考虑到老年人的其他系统的疾病,检查前对风险进行评估。

新近我科开始应用尼莫同动脉内持续滴入,每500ml 加入1mg 。

一方面保证了造影管内没有血液淤滞,防止了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尼莫同具有抗血管痉挛的疗效,持
续的滴注可以纠正和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同时尼莫同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有利于病人的血压控制,但需要术中血压、心电监测。

另外对于高龄患者进行DSA 检查,尽可能的缩短操作时间,这样可见减少对于血管的刺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病人出现10例造影后加重,其中4例于造影中、造影后发现动脉瘤再次破裂,6例有严重的血管痉挛。

2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术后突发呼吸骤停,考虑为急性小脑后下动脉梗塞,患者本身患有严重的糖尿病。

1例为突发心梗死亡,但患者没有明显的心脏病史。

所有这些加重患者均为采用尼莫同应用之前。

高龄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疾病,有明显的血管硬化,可以有血管变异、血管迂曲、血管狭窄,造影有一定的困难,本身的疾病有一定的风险,但不是进行该项检查的禁忌症。

虽然本组中有1例死于造影后心梗发作,术前心电图未显示异常,但仔细再次追问病史,患者曾有心前区不适病史和高脂血症,血管造影的侵入性操作,导丝、导管长时间的在血液中停留可能产生微血栓与此有关。

CT A 和MRA 是新近应用的方法,具有检查创伤小、检查时间短、费用相对较低、可通过后处理的方法从任意角度动态观察颅内血管及其病变,显示病变与周围骨性结构直观的三维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其它检查方法所不及的。

不足之处在于其不能进行治疗性操作、空间分辨率低下、不能动态显示动脉充盈情况,其敏感性较DSA 差,但是随着更多三维重建技术的推广,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会更加提高。

CT A 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初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再行DSA 进行确诊[4,5]。

总之,对于高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DSA 检查前,应仔细
了解患者病史,有无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术前做到心中有数。

术中操作应用导丝,操作轻柔,尼莫同持续滴注,同时进行心电、血压检测。

全脑血管造影对于多数高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是直接、安全、可靠的。

参 考 文 献
1 李强,牟玮.4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及价值.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1):19532 曹喜才,韩燕.DSA 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687例分析.
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5,2(2):1-43 Otawara Y,Ogas awara K,Ogawa A ,et a1.Eval uatio n of vas o 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 o rrhage b y use of mu hi slice co m p uted t omo 2graphic angi o grap hy[J ].Neuro surgery ,2002,51(4):939-943.4 Clout ier G.Soulez G.Qanadli SD ,et a1.A m ul timodalit y vascular i magi ng p hant om wi t h fid uci al marker s vi sible in DSA ,C TA ,M RA and ult rasound [J ].Med Phys ,2004.31(6):1424-1433
5 P io tia M ,Gaillo ud P ,Bidaut L ,et a1.C T angio grap hy ,MR an 2y y f 2f y []x y N y ,35(6)( 收稿)
5
41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第16卷第2期
:10001giogra pb a nd rot at i o nal digit al su bt ra ct i o n a ngiograp h or volu met ric a sse ss ment o i nt rae ra nia l a ne ur s m J .A n e pe ri ment al st ud .eu ro ra diol og 200.4:404-409
2007-0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