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重点
能量代谢和细胞分裂。
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具有半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参与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等生命活动过程。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密切相关。
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细菌的生存和抵御外界环境的压力至关重要。
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DNA位于核质中,没有真核细胞
的核膜和染色体。
细菌的DNA呈环状,位于细菌细胞的核区。
细菌的基因组相对较小,但具有高度的复制和变异能力。
细菌的遗传物质对于细菌的生长、代谢和适应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指细菌从单个细胞到形成成熟的细菌群体的过程。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温度、氧气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对数期、平稳
期和死亡期。
在不同的阶段,细菌的生长速率和代谢活性都有所不同。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二分裂和芽孢形成。
二分裂是指细菌通过细胞分裂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的过程。
芽孢形成是指细菌在面对恶劣环境时,通过形成芽孢来保护自己的生存。
芽孢是一种具有极强耐受性的细胞形态,可以在极端的条件下存活数年甚至几十年。
细菌的繁殖方式对于细菌的生长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对于人类、动物和植物等生物体造成疾病的能力。
细菌的致病性是由细菌的生长、代谢和分泌产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细菌对于不同的生物体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常见的致病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细菌的致病性主要是通过细菌的产生毒素和细菌的组织侵袭来实现的。
细菌的毒素可以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种。
内毒素是指细菌在死亡或分裂时释放出来的,对于宿主生物体的细
胞和组织具有毒性作用。
外毒素是指细菌通过分泌到宿主生物体中的毒素,对于宿主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具有毒性作用。
细菌的组织侵袭是指细菌通过产生外酶、内酶和毒素等方式,破坏宿主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从而引发疾病。
细菌的致病性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于细菌的研究和防治是保障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要措施。
细菌的外膜没有生物合成、呼吸或分泌作用。
中介体是细菌特有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革兰阳性菌,与细菌分裂有关,类似于纺锤丝作用,也扩大了细胞膜面积,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类似于线粒体作用。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携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并随着细菌的分裂而转移到子代细菌中。
胞质颗粒主要贮藏营养物质,如糖原、淀粉等多糖,但异染颗粒的内容物是RNA和多偏磷酸盐,有助于鉴别细菌,多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荚膜是细菌在胞壁外形成的光镜下>=0.2微米,边界清晰的粘液性物质层,增强了细胞的致病能力,具有抗吞噬、黏附和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是许多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增强了细胞的致病能力,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具有运动、与致病性有关和抗原性等功能。
芽胞是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增强了细胞的致病能力,具有增强细菌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各种营养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等。
其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酸碱度(最适PH为7.2~7.6)、合适的温度(37度)和合适的气体环境(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代时)约20-30分钟。
吲哚试验和硫化氢试验是常用的细
菌检测方法。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热原质、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等。
其中,热原质是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具有耐热的特点,在压力蒸汽灭菌下不易被破坏。
消毒是一种杀死物质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并不能杀灭芽胞或某些非病原微生物。
相比之下,灭菌则是一种能够杀灭物质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无菌操作则是指一种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湿热消毒灭菌法主要包括巴氏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和压力蒸汽灭菌。
而辐射杀菌法则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
滤过除菌法则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等待除菌。
冷冻真空干燥法则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之一,一般可保存微生物数年至数十年。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包括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和有机物。
细菌感染是指细菌等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与机体防御相互作用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能够感染宿主引起疾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而不能感染宿主引起致病的则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正常菌群则是存在于正常人体,但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
机会致病菌也可称为条件致病菌,是指在机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平衡状态及正常菌群内各种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的特定条件下,原来不致病的细菌就有可能成为致病菌。
这些条件包括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菌群失调。
细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是指细菌能引起宿主感染致病的性能。
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和侵入的部位。
毒力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取决于毒性作用和侵袭力。
细菌毒力存在于活菌分泌出的物质基础、少数菌崩解后细胞壁组分和菌裂解后释出的化学成分。
外毒素的毒性作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较弱,各菌的毒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全身反应。
内毒素则具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醛液处理脱毒可以形成类毒素,但醛液处理不会产生类毒素。
抵抗病原菌的作用范围很广,但没有针对特定病原菌的记忆性,因此被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这种免疫具有种系建立和稳定遗传、与生俱来、抵抗广泛、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等特点,其组成包括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出生后在病原菌或其代谢产物刺激下建立的,具有针对特定病原菌或代谢产物的免疫防御功能。
它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后天建立、特异性强、免疫记忆等特点。
感染类型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根据病情缓急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类型,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
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采取相应标本,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并确保标本新鲜并尽快送检。
除不耐寒冷的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需要保暖外,多数菌可冷藏送运。
人工主动免疫是指通过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免疫原性物质来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方法。
而人工被动免疫则是通过注射含有特异性抗原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来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菌,其生物学特征包括革兰染色阳性、不易着色、用齐-尼抗酸染色法染色呈红色、抗酸性与脂质成分有关,特别是分枝菌酸。
该菌需要氧气和高营养培养基,生长缓慢,菌落表面干燥呈颗粒状,不透明,乳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菜花样。
其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第六章消化道感染的细菌
消化道感染的细菌是指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经消化道进入机体,引起胃肠或全身疾病的细菌。
对人体致病的主要有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幽门螺杆菌、肉毒梭菌等。
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可作为机会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属致病菌,可引起人类胃肠炎。
该菌形态为革兰染色阴性,多数菌株有周鞭毛、菌毛,无芽胞,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微荚膜)。
生化反应活泼,能分解葡萄糖、乳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
在SS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大
肠埃希菌因分解乳糖产酸而使菌落着色,可与不分解乳糖的志贺菌、沙门菌等相区别。
吲哚、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阴性。
样品中含有的大肠埃希菌数量愈多,表示被污染的程度愈重,也间接表明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
饮用水卫生标准是大肠菌群值不小于333ml,大肠菌群指数不
得超过3个。
我国卫生标准是饮用水、饮料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CFU/ml。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无动物宿主。
标本为取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采其脓血或黏液部分。
沙门菌属是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关的革兰阴性杆菌。
但对人致病的只是少数。
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型菌落。
因不分
解乳糖,故形成无色菌落。
肥达试验是检测可疑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一种定量凝集试验,以辅助诊断肠热症。
正常凝集价为伤寒沙门菌O抗体的凝集价应在1:80以上,H
抗体1:160以上,引起副伤寒的沙门菌H抗体1:80以上。
带
菌者检查可先检测可疑者血清Vi抗体进行筛选,若效价超过1:10,即为阳性。
对Vi抗体阳性者可取粪便或尿液反复进行
细菌分离培养,以确定是否为带菌者。
霍乱弧菌的检查方法是取病人的“米泔水”样粪便或呕吐物,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鱼群排列)和进行悬滴检查(呈穿梭或流星样运动)。
预防霍乱弧菌感染的方法是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B型胃炎(慢性胃窦炎)、消化
性溃疡和胃癌等关系密切。
肉毒梭菌在厌氧环境下能产生毒性很强的肉毒毒素,食品被本菌污染后,在厌氧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肉毒梭菌中毒的方法是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与监督,食品用前加热破坏外毒素。
葡萄球菌属包括不致病的腐物寄生菌和只偶尔引起疾病的表皮葡萄球菌。
它们呈革兰染色阳性,球形,排列成葡萄串状。
致病性葡萄球菌可产生不同颜色的脂溶性色素并使菌落呈金黄色,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在菌落周围还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
致病菌株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葡萄球菌属可以
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预防葡萄球菌感染的方法是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链球菌属包括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丙型链球菌。
它们呈革兰阳性,排列成链状,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可与肺炎链球菌鉴别。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人类链球菌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可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三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还具有机会致病性,可引起龋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
诊断链球菌感染的方法是常用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治疗首选药物是青霉素G。
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芽胞梭菌属中重要的致病菌,是破伤风病的病原菌。
该菌无侵袭力,仅在入侵的局部繁殖。
微量即可致病,且毒素迅速与神经组织牢固结合,不能有效的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应答,故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获得有效抗毒素途径还需通过破伤风类毒素的注射以产生人工自动免
疫。
预防破伤风的方法是正确处理创口及时清创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并进行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
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产生蓝绿色水溶性色素,使培养基呈蓝绿色。
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方法是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放线菌属是一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但只有少数的放线菌会引起人类内源性感染。
其中,衣氏放线菌是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放线菌之一。
钩端螺旋体属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
问号状钩端螺旋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病原体。
它可以在中性的湿土或水中存活数月,但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鼠类和猪是最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它们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和土壤。
预防措施包括防鼠、灭鼠,重视对带菌动物的管理,保护水源以及对易感人群进行多价死疫苗预防接种。
治疗首选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庆大霉素、多西环素等其他抗生素。
立克次体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
它通过带菌截肢动物(如人虱、鼠蚤、蜱等)的叮咬或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人类。
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灭活疫苗,治疗可用氯霉素等多种广谱抗生素。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鼠蚤在鼠类中传播流行。
当大批病鼠死亡后,鼠蚤会转向人类,引起人类鼠疫。
防治措施包括灭鼠、灭蚤等消灭鼠疫病源的根本措施。
治疗可用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等抗生素。
XXX菌属细菌是一种主要感染羊、牛、猪等家畜的致病菌,也可引起人类布鲁菌病。
治疗可用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及利福平等药物。
炭疽芽胞杆菌是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的病原菌,主要感染牛、羊等草食动物,人类可通过接触或食用患病动物及畜产品而感染。
它形似竹节,可形成芽胞。
治疗首选青霉素,也可选用其他抗生素。
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严格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
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具有体积微小、非细胞结构、严格细胞内寄生等特点。
病毒体由核心和衣壳组成,其中核心主要由核酸分子组成,而衣壳则是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
某些病毒还会包裹着一层脂质双层膜,称为包膜。
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可以被干扰素抑制增殖。
刺突是指某些病毒在包膜表面形成的钉状突起。
病毒只能在易感染的活细胞内进行复制,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原料、能量和空间。
病毒的复制周期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在大量复制的过程中,病毒会产生缺陷病毒,也称为缺损干扰颗粒,这些缺陷病毒能够干扰亲代病毒的复制。
当病毒受到理化因素的影响后,会失去其感染性,这种现象被称为灭活。
病毒可以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在机体间传播。
持续性传染有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性发病毒感染等类型。
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损伤。
病毒对细胞的病变作用有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和细胞增生与转化等。
在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内,还会出现
嗜酸性或嗜碱性的团块,称为包涵体。
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及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后,由感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能抑制病毒复制的小分子蛋白,具有广谱性、间接性和种属特异性的特点。
在采集和运送病毒样本时,需要注意早期取材、无菌操作、正确处理含菌标本、低温保存和尽快送检等原则。
培养病毒的方式包括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组织培养。
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除了能引起人类感染外,还能引起禽、猪、马等多种动物感染,其抗原易发生变异。
乙型流感病毒一般呈局部流行或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
防治流感的方法包括隔离和治疗患者,以及免疫接种等。
抗原漂移是一种病毒变异,属于量变,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引起,不会引起流感大规模流行。
其变异幅度小,HA、NA
氨基酸的变异率小于1%。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常见并发症为肺炎。
在恢复期,若体温不能降至正常或体温再度升高,则可能出现并发症的明显信号。
腮腺炎病毒是典型的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颌下腺和舌下腺亦可累及。
三联疫苗(MMR)可用于预防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
风疹病毒是风疹的病原体,主要引起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孕妇的早期诊断可通过检测孕妇血清中风疹病毒特异性lgM、检测胎儿羊水或绒毛膜中病毒抗原或核酸、取羊水、绒
毛膜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
风疹减毒活疫苗可用于预防风疹病毒。
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上呼吸道感染鼻病毒占50%以上。
传播途径为手、飞沫传播,病毒主要在鼻
咽腔增殖。
冠状病毒由核衣壳和包膜组成,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外形如日冕状或冠状,是人类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多发生于儿童,因此又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是最
有效的措施。
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艾滋病(AIDS)。
HIV侵袭的主要靶细胞是CD4+T淋巴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细胞表面的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CCR5和CXCR4等为辅助受体。
传染源为HIV无症状携
带者和AIDS患者,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
标本采集可通过采集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骨髓细胞,在
HIV感染早期呈毒血症时,可分离到病毒,从血液中能查到HIV抗原。
ELISA是最常用的HIV抗体检测法,用于HIV感
染的初筛实验,检测阳性者必须进行确证试验,最常用的确证实验为WB(免疫印迹试验)。
防治乙肝的措施包括:1)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普及预防
知识,认识乙肝的传染方式及其严重危害性;2)建立全球和
地区性HBV感染检测网,及时掌握疫情;3)禁止共用注射器、注射针、牙刷和剃须刀等;4)提倡安全性生活,抵制和
打击吸毒行为;5)对供血者和器官捐献者进行HBV抗体检查,一切血制品均应通过严格检疫,保证血液和血制品的安全;
6)孕妇若为HBV抗体阳性,则需接受疫苗接种,以避免母
婴传播。
治疗乙肝的方法包括: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拉米夫定;2)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德拉韦林;3)蛋白酶抑制剂:泰利菲布;4)膜融合抑制剂:鸡尾酒疗法。
肝炎A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性较强,病毒通过
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造成散发流行或爆发流行。
早期诊断和近期感染的指标是抗-HAV lgM。
预防措施包括做
好卫生宣传工作,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管理。
已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用于HAV的特异性预防。
乙肝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部分慢
性肝炎可转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乙肝病毒的形态有三种:1)
大球型颗粒,又称Dane颗粒,为有感染性的完整的乙型肝炎
病毒颗粒。
2)小球形颗粒:无传染性。
3)管形颗粒。
乙肝的预防措施包括:1)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认识
乙肝的传染方式及其严重危害性;2)建立全球和地区性HBV
感染检测网,及时掌握疫情;3)禁止共用注射器、注射针、
牙刷和剃须刀等;4)提倡安全性生活,抵制和打击吸毒行为;5)对供血者和器官捐献者进行HBV抗体检查,一切血制品
均应通过严格检疫,保证血液和血制品的安全;6)孕妇若为HBV抗体阳性,则需接受疫苗接种,以避免母婴传播。
治疗乙肝的方法包括: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定;2)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德拉韦林;3)蛋白酶抑制剂:泰利菲布;4)膜融合抑制剂:鸡尾酒疗法。
乙肝的蛋白组成及其抗原性: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中,是乙肝感染的主要指标。
HBsAg具有免疫原性,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s,抗-HBs是有保护作用的中和行抗体。
含抗-HBs的血清无传染性而有保护作用,被认为是乙型肝炎恢复的标志。
HBeAg:e抗原是由preC 基因编码,为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清中。
提示HBeAg 是乙肝病毒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的指标之一。
抗-HBe在HBeAg 消失时出现,对机体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被认为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HBxAg:由病毒X基因编码的蛋白,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乙肝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其中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数量巨大,血液中长期有乙肝病毒的存在,是更危
险的传染源。
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和血制品传播(加强管理)、母婴传播(注射疫苗)、性传播(加强教育)。
HBV抗原、抗体的检测主要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XXX,被称为“两对半”。
HBsAg阳性
可能是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肝炎患者血中出现抗-HBs是肝炎恢复的标志。
HBsAg阳性者具有传染性,应禁止献血。
若同时有HBeAg、抗-XXX或HBVDNA阳性者,传染性更强。
如果HBeAg转阴,抗-HBe出现,表示病毒停止
复制,机体已获得一定免疫力,患者将恢复痊愈。
抗-HBc
lgM是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指标,常出现于急性肝炎的早期。
病毒核酸的检查可应用核酸杂交、常规PCR技术或荧光
定量PCR技术,这些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直接检测
极微量的HBV DNA。
检出HBV DNA是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最
可靠指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药效评价。
HCV主要经血及血制品传播,感染易于慢性化,急性后
期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病毒核酸的检查可用套式RT-PCR法扩增患者血清中极微量的HCV DNA。
抗体的检测常用E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