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35风的成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35风的成因(教案)【教案】小学科学:风的成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了解大气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讨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学习兴趣,提高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风的概念。

2. 掌握风形成的原因。

3.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风的产生和表现。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2. 运用实验方法观察风的产生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
1. 大气压力计、温度计、风向仪等实验仪器材料。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大气运动的图,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种风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25分钟)
A. 了解风的概念(10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解释,让学生了解风是地球大气系统中的一种运动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风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B. 掌握风形成的原因(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可以利用实验仪器如大气压力计、温度计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尽量自己找出答案。

学生完成实验后,小组报告实验结果,并与同学们分享。

3. 操练(25分钟)
A. 实践观察(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活动,如观察大风中树木摇摆的情况,体会风的强弱,风的方向等。

B. 讨论总结(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风的强弱和方向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明确风的成因。

4. 达标检测(20分钟)
教师出示相关题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例如:
a. 风的成因是什么?
b. 风向如何形成?
c. 请解释大气压力与风的关系。

5.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复习风的形成原因,总结学生的回答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让学生记忆并背诵——风是由地球表面不断受到太阳能的照射,而使温度升高而形成的。

由于地表的温度不均匀分布,空气产生不均匀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造成了气压的不均匀分布,风就是气压差产生的。

六、拓展延伸
1. 给学生分发小册子,让他们自主学习有关风的知识和案例。

2. 鼓励学生观察天气报告、天气预报,对比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风向和强度变化。

3. 小组竞赛,设计展示关于大气运动和风的模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的成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如果遇到无风天气,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观察实例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因此,未来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或模拟实验等方式来增加趣味性和活跃课堂氛围。

同时,个别学生可能会对实验和观察结果的分析与总结方面存在困难,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加强辅导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