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晓雾将歇(hé)
B. 沉鳞竞跃(yào)
C. 参差(cī)披拂
D. 佁(tái)然不动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
②四时俱备________
③青树翠蔓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C
(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
(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佁yǐ 然不动。
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 交辉:动词,交相辉映;② 四时:名词,四季;③ 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 俶尔:忽然。
⑶①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
境)。
②可:大约。
许:上下,左右。
头:条。
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⑷【甲】:“ 清流见底”;【乙】:“ 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清澈、透明、纯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 交相辉映;② 四季;③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 忽然。
⑶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⑷清澈、透明、纯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注:休祲:凶兆和吉兆。
跣(xiǎn):赤足。
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
①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 ②王之蔽甚矣蔽:________
③时时而间进间:________ ④今日是也是: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雎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 (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雎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 (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 (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齐威王与秦王的形象?
(5)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
【答案】(1)偏爱;被蒙蔽;偶尔;这样
(2)①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②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3)A
(4)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
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5)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
答案二:他没有直接谈国事。
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
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
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
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私”:偏爱。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
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谤讥”:公开指责、议论。
“市朝”:公共场所。
“下”:下等。
“布衣”平民。
“徒跣”:光着脚。
“抢”:撞。
(3)A说法不正确。
说邹忌“不畏强权,坚持真理”不妥。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4)甲文从“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句分析,可见齐威王是一个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名君。
而秦王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色挠”等句分析,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人。
(5)本题具体考查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的原因及其讽谏艺术。
两问可结合在一起答。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⑴偏爱;被蒙蔽;偶尔;这样;
⑵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②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⑶A;
⑷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
秦王: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⑸答案一: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
答案二:他没有直接谈国事。
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
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
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
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能力。
文章邹忌从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起,由妻子、妾、宾客因不同的原因赞美自己,想到君王、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形,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参考译文】
(一)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二)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③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
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④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⑤,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⑥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⑦”,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哺糟啜醨:吃酒糟,饮薄酒。
②岁比不登:连年歉收。
比:连续。
登:丰收。
③葺:修缮。
④庶几:或许,也许。
⑤遗烈:功业。
⑥瀹:煮。
⑦超然:超凡脱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安)释舟楫之安 ________ 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卖油翁》)
②(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________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唐雎不辱使命》)
③(稍)稍葺而新之________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1)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的粮食
(2)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
(3)(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4)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
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解析】【分析】(1)本题都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各自的语境辨析词义,如“稍”略微;稍微。
“安”安逸,安适;怎么。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背:远离。
观:美景。
适:去,往。
(4)《醉翁亭记》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此文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
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
故答案为:⑴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的粮食;
⑵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
⑶(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⑷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
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
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
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含,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合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③,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书上元夜游》)【注】①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
②过:苏过,苏轼的小儿子。
③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韩愈《赠候喜》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浅水处)”,韩愈作此诗时,仕途不甚得意,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_
②太守谓谁________
③予欣然从之________
④盖自笑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放杖而笑,就为得失?
(3)【乙】文苏轼“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与欧阳修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