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试卷(有标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冷峻.(jùn)氛.(fèn)围绮.(qí)丽忸.(niǔ)怩
B.淳.(chún)厚曙.(shǔ)光铿锵.(jiāng) 尴尬.(gà)
C.隽.(juàn)永虔.(qián)诚寥.(liáo)廓讪.(shàn)讪
D.睿.(ruì)智憨.(hān)厚木讷.(nà) 害臊.(z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气慨里程碑宽宏大量锋芒毕露
B.萧瑟笑吟吟物竟天择随机应变
C.坍塌城隍庙唯唯连声人情练达
D.次第秫秸秆引经据典洗耳躬听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14日,在俄罗斯世界杯的揭幕战上,沙特队出师不利
....,负于对手。
B.酷热的天气里,人们大多躲在房间吹空调,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
....。
C.桂林各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工作人员循规蹈矩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D.安朗看到电视上的特技表演,很是羡幕,却只能望洋兴叹
....。
4.下列对名著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通过护送、借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B.余光中在《乡愁》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C.《白鹭》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D.鲁藜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
他以诗人的身份写的《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是对曾卓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
5. 默写(8分)
(1)长大后,,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2)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
(3)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6)_______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7)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理
想抱负终能实现的信念。
6.班级开展“走近‘锐词’”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7分)
(1)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有关“锐词”的材料。
根据材料,说说什么是“锐词”。
【材料一】锐词: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的意见》发布,《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材料二】锐词:四海八荒体随着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而出现的网络流行文体,句式特点为:句中要带有“四海八荒”几个字。
如“四海八荒中最美的上神”“四海八荒谁敢惹帝君”“四海八荒中谁比得了太子夜华”等等。
比如你想称赞一个姑娘美,只会说倾国倾城就落伍了,要说“四海八荒第一绝色”。
【材料三】近年来的一些锐词: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共享单车无人超市两免一补厕所革命二次元电竞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下面材料,提炼出一个“锐词”。
(2分)
【材料四】在2019年底结束的利比里亚总统大选中,51岁的前AC米兰传奇球星乔治·维阿,成为利比里亚新总统。
维阿从小就展露出足球天赋,逐渐成长为世界级球星。
也曾囊括世界足球先生、欧洲足球先生以及非洲足球先生的称号,如今则以首位“球星总统”的荣誉再次创造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锐词’要不要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班上展开辩论。
反方同学认为:不必收入,因为社会发展很快,“锐词”很快就会过时。
如果你是正方同学,你将怎样反驳?(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名著导读。
(5分)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______,讲述的是____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
人国,__________,飞岛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这句话是出自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______,该小说以主人公______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的斗争生活。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3分)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
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
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
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
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
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
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
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
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
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
就给你上班用。
但我考上了。
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
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
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
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
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
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
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
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
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8. 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3分)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如何理
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末用
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5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
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
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有删改)
12.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分)15.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7-20题。
(共10分)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
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
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
②弭:平息,消除。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牺牲
..:
..玉帛:(2)齐师败绩
(3)夙夜
..筹谋:(4)楚使请.城: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l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19.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2分)
2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1-22题。
(4分)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2、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2分)
答:
【答案】1.C 2.C 3.C 4.
6.(1)“锐词”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对热点事件或重大事件浓缩概括的关键词。
(“锐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的浓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
)(2)球星总统(3)示例:应该收入。
因为“锐词”反映了新时代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人们的新观念。
7.(1)斯威夫特(2)英(3)大人国(4)(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保尔·柯察金
8. (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
(2)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
(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
(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9. 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
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10. 这是一个转折句。
表而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
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11. 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12.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13.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14.(1))举例论证;(2)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15.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
16.曾有一段时问,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17.(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军队溃败。
(3)日夜。
(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
(5)为国而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
后三题是课外内容。
“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
18.(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1)连猜带蒙,力争读懂;(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
19.示例:我赞赏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
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A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
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
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
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
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
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
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
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
”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
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
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21、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22、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