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基桩完整性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指导书(基桩完整性检测)
作业指导书(基桩完整性检测)
编写:
审核:
批准:
版号:
文件编号:HDJC/SG-01-2002 生效日期:2003年1月1日
目录
1基桩低应变检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前言 (4)
1.2适用范围 (9)
1.3检测依据标准 (4)
1.4检测的目的 (4)
1.5检测原理 (4)
1.6仪器设备 (5)
1.7检测准备 (6)
1.8检测技术 (6)
1.9现场检测 (7)
1.10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8)
1.11报告内容 (9)
2基桩钻芯法检测 (9)
2.1 引言 (9)
2.2 适用范围 (9)
2.3依据及标准 (10)
2.4检测目的 (10)
2.5检测原理 (10)
2.6仪器设备 (10)
2.7检测准备 (12)
2.8现场检测 (13)
2.9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15)
2.10 报告内容 (17)
3 基桩声波检测 (17)
3.1 引言 (17)
3.2 适用范围 (18)
3.3依据及标准 (18)
3.4检测目的 (18)
3.5检测原理 (18)
3.6仪器设备 (18)
3.7探测准备 (20)
3.8现场探测 (20)
3.9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22)
3.10报告内容 (24)
附件一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记录表 (26)
附件二钻芯检测原始记录表 (27)
附件三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检验报告 (27)
附件四超声透射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现场记录表 (27)
附件五超声波检测成果表 (27)
1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
1.1 引言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是检验预应力管桩或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普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指导书旨在指导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工作的开展,为实行规范化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工作提供依据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筑、道路、桥梁、水电、港口等桩基工程
1.3 检测依据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B81-01-2003)
(3)辽宁省标准《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技术规程》(DB21/T1450-2006)。
1.4 检测的目的
(1)评价桩体结构完整性;
(2)测定桩长(或桩体弹性波速度)及砼强度等级。
1.5 检测原理
本次基桩质量检测的方法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这是我国建设部1995年颁发的《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中规定的一种方法,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测桩新技术之一,用该方法可全面、快速、经济、准确地检测基桩质量,特别对检测缩径、夹泥、空洞、断桩等颇为灵敏,从而弥补了静荷载试验的不足。
反射波法的检测原理是以一维弹性杆件的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
由一维波动理论可知,应力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其波阻抗比N、反射系数F
为:
N=(ρVcA)1/(ρVcA)2
F=(1-N)/(1+N)
式中ρ——桩身材料(砼)密度(kN/m3);
Vc ——桩中应力波传播速度(m/s);
A——桩身的横截面积(m2)。
由于应力波的反射是由材料的波阻抗比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故由上式可知,若桩身介质密度ρ或桩身横载面A发生变化时,则会使入射波产生反射。
测试时,在桩顶锤激力的作用下,产生一弹性压缩波,此波以波速Vc沿桩身向下传播,当遇到桩身截面变化或者桩身介质密度变化时,入射波将产生反射和透射,反射信号由安装在桩顶的检波器接收,通过RSM-24FD桩基动测仪采集信号,再送到微机由多功能专用软件进
行综合分析,根据处理后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则可判断桩身是否有缺陷及缺陷的类型、位置和缺陷程度,由桩端反射波到达检波器的时间△T可算出桩身介质的波速。
桩身介质的波速Vc和桩身缺陷的深度Li,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Vc=23L/△T
Li=0.53Vcm3△Ti
式中L ——桩长(m);
Vc ——基桩桩身材料的波速(m/s);
Vcm ——同一工地内桩身材料的平均波速(m/s);
△Ti ——桩身缺陷Li部位的反射波到达时间(S)。
1.6 仪器设备
(1)仪器一般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放大、滤波、记录)、处理和监视系统,以及专用附件组成。
(2)采集放大部分的增益一般应大于60dB,其频带宽度应宽于10~10000Hz,滤波频率可调。
终端具有波形监视设备及模拟记录或数字磁记录装置。
(3)多道数据采集系统,其放大器应具有良好一致性。
其振幅一致性偏差应小于3%,相位一致性偏差应小于0.1ms,折合输入端的噪声水平应低于1
μV(Vpp)。
(4)仪器应具有防尘、防潮性能,能在-10℃~40℃范围工作。
以适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使用。
(5)接收传感器可使用速度型或加速度型。
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优于300mV/cm/s,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应优于100mV/g,同类型传感器应具有良好一致性。
(6)传感器应采取严格防潮、防水措施,搬运时应采取防震保护措施。
1.7 检测准备
(1)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基桩设计和施工资料。
(2)对于被测桩均应进行桩头处理,包括挖出桩头,清理桩周场
地、凿去浇灌的浮浆部分。
使桩头安装传感器和激振部位平整,要求切除桩头外延过长的钢筋。
(3)检测前,应对主机及传感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使用模拟桩进行系统校验,发现问题及时送交仪器修理人员调试或检修。
不合格的仪器或传感器不准用于检测。
1.8 检测技术
(1)对每个检测工地均应进行激振、接收条件的选择试验,确定最佳激振和接收条件。
(2)根据不同桩型必须进行仪器接收参数(放大、滤波、采样频率或记录时间长度等)的对比试验,以确定方法的有效性。
(3)一定检测工地中,应尽量保持接收参数和传感器的一致性,以便进行有效波的对比分析。
(4)激振点一般选择在桩头中心部位、传感器应牢固地安置在桩顶上,避免产生随机谐振。
对于桩径大于350mm的桩可安置两个或多个传感器接收。
(5)根据不同激发频率要求,应采用不同重量和材质的击锤进行激振。
(6)当随机干扰较大时,以增强反射信号,压制随机干扰,提高信噪比。
(7)为提高反射波的分辨率,应采用小能量激振,用截止频率较高的传感
器和采用宽带放大器。
(8)放大器增益选择,不允许产生限幅削波现象。
在满足能记录在桩底2次反射波的情况下,宜采用较高的采样率。
(9)桩头上进行横向激振,对浅部断桩,缩径和严重离析等缺陷有较明显的反映,可与纵向激振检测配合进行。
(10)对每根被检测的单桩,均应重复测试,时域波形应有较好的重复性。
当重复性不好时应及时清理激振点,改善传感器安置条件或排除仪器的故障后,重新进行测试。
(11)对于异常波形,应在现场及时分析研究,首先排除可能存
在的激振或接收条件不良因素的影响后,再重复测试。
1.9 现场检测
(1)做好前述各项准备工作,即可开始检测;
(2)接上电源,启动采集器和微机,稍等片刻,微机自检完毕,使之进入低应变测试状态,屏幕上出现参数设置表;
(3)通过微机键盘设置合适的仪器工作参数,如:采样时间、滤波档、放大倍数等。
然后使之进入采集信号状态;
(4)使桩顶的传感器和连线等安装无误,使仪器进入等待采集信号状态;
(5)用击锤垂直激振桩顶,使仪器触发,屏幕上出现桩体振动的时域波形曲线;可以通过键盘操作,对波形幅度进行调整;
(6)通过对时域波形的形态及频域分析,初步分析被测桩的完整性,并决定时域波形曲线是存盘还是清除重测。
必要时,可对时域波形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处理和判断。
(7)当出现异常波形时,应改变传感器和锤击点位置,取得更多的波形图,以便更准确的分析
(8)各种型号动测仪的使用方法略有不同,具体操作详见各型号仪器的《仪器操作说明书》。
1.10 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1)通过资料分析,判别有无断裂、离析、夹泥或缩径等缺陷、并确定其部位,判别桩长及混凝土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单桩完整性做出评价。
(2)桩体浅部断裂的定性评价,可依据横向激振对同类桩横向震动特征之间差异来进行判别。
存在横向裂缝的桩有自振频率降低、衰减历时明显增加及波列复杂等现象,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可对桩体浅部断裂缺陷做出定性评价,为了保证判别准则的一致性,桩身出露长度大体相同,激振及仪器接收参数应保持不变。
(3)根据波形图中入射波、反射波振幅、频率、相位以及波的到达时间,分析判别桩底反射或桩间反射。
(4)施工质量好的单桩,其反射波具有下列特征。
(a.)桩底反射波明显,易于读到双程传播时间值;
(b).波形规则,波列清晰;
(c)桩材平均波速较高:
(d.)在频谱分析图上,基波的主峰明显;
(e).同一工区桩体波形,桩底反射信号特征往往有较好的相似性。
(5)断裂界面或严重离析部位所产生的反射波,其到达时间要小于桩底反射波到达时间。
断裂界面或严重离析的存在将减弱桩底反射波的强度,甚至影响桩底反射波的出现。
多个断面或多处严重离析存在,将记录到多个相互干涉的反射波组,形成复杂波形。
应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分析,以排除地质变化对波形带来的影响。
(6)缩径与扩径的判别。
缩径与扩径部位截面积变化将导致明显的反射波,其部位可按反射历时加以估算,类型可按相位判别,严重程度要结合施工记录及该异常部位的地层情况综合分析。
(7)检测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质量与纵波速度对比表
(a).桩身混凝土的质量,可由桩底反射到达时间,直接计算桩身纵波的传播
速度加以判定。
(b).桩长利用工区内桩的平均速度,由桩底反射到达时间来计算确定。
(c.)由纵波速计算单桩混凝土抗压强度涉及的影响因素甚多。
在缺乏全面的统计资料的情况下,可用混凝土试件进行波速测定和抗压强度试验,确定其间换算系数。
1.11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
(1)工程名称,地点,动测目的和动测日期;
(2)场地工程地质概况及基桩概况;
(3)检测原理及方法(附仪器设备装置框图);
(4)仪器设备,性能指标;
(5)传感器型号,性能指标;
(6)测试原始曲线;
(7)应力波速。
采样频率的设定值;
(8)检测桩身完整性的结果表,判定每根桩有无缺陷、缺陷种类、程度、位置;
(9)结论与建议;
2 基桩钻芯法检测
2.1 引言
基桩钻芯法检测是检验混凝土灌注桩或粉喷桩桩身完整性及桩身混凝土(水泥土)强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指导书旨在指导基桩钻芯法检测工作的开展,为实行规范化基桩钻芯法检测工作提供依据。
2.2 适用范围
基桩钻芯法检测可根据工程性质或委托方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钻芯检验方法
及依据。
本章节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公路工程项目的检验或委托方指定,可用于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或粉喷桩的桩身完整性及混凝土(或水泥土)的抗压强度。
2.3 依据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3:88);
(3)《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J 81-85);
(4)《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053—94);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2)。
(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87);
(7)辽宁省标准《建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技术规程》(DB21/T1450-2006)。
2.4 检测目的
(1)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或粉喷桩的桩身完整性;
(2)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或粉喷桩的桩身混凝土(或水泥土)强度;
(3)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桩底沉渣厚度;
(4)检查混凝土灌注桩或粉喷桩的实际成桩长度;
(5)检查混凝土灌注桩的桩底持力层。
2.5 检测原理
通过钻取混凝土灌注桩或粉喷桩的桩身芯样,检查桩身完整性,检查混凝土灌注桩的桩底沉渣厚度及持力层;选取芯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桩身混凝土或水泥土强度。
2.6 仪器设备
基桩钻芯检测的主要设备为SGZ-ⅠA型、XB-150型钻机及NYL-2000D型压力试验机。
2.6.1 钻机的要求
(1)钻机平台及脚架应牢固;
(2)立轴钻杆应平直,钻杆直径宜为50mm;
(3)钻头应采用110mm薄壁金刚石钻头,确保芯样直径大于90mm。
2.6.2 压力试验机
2.6.2.1操作程序
(1)试块放置在承压板中心位置;
(2)开动油泵,关闭回油阀,开启送油阀,使工作活塞上升一段距离,并调整指针零点(转动滚花螺母15,调节弦线,使指针恰与刻度盘
零线重合);
(3)控制送油阀,按需要速度加荷。
(初次试车应放去油泵内空气,如滤油器阻塞,亦可使油泵打不出油或跳动);
(4)如继续加压主动指针开始回退,指针读数不再增加时则表示试件已压至极限强强度。
此时徐徐退出回油泵,是油缸内的油放回油箱;
(5)从动指针所指读数即为该试件的极限强度,试毕记录数据,将从动指针拨回至零点;
(6)在试验过程中如出现意外,油泵突然停转,应及时卸荷,待检查后重新启动,以免损坏零件。
2.6.2.2仪器年检
每年应至少对NYL-2000D型压力试验机检定一次。
2.6.2.3 仪器的检查
(1)接通电源后检查接地情况是否良好;
(2)检查各按钮、指示灯是否完整,工作是否正常,电机转动后是否工作正常,无噪音,电机风扇必须逆时针旋转;
(3)检查油路是否畅通,关闭回油阀,打开送油阀,观察工作活塞是否上升,打开回油阀,观察工作活塞回落是否顺利;
(4)检查各部件有无渗漏油;
(5)检查安全阀和限位开关工作是否有效。
2.6.2.4 仪器主要技术要求
(1)试验机最大试验力为2000kN;
(2)油泵最高工作压力为40MPa;
(3)示值相对误差±2%;
(4)承压板尺寸为3203320mm;
(5)承压板最大净距为320mm;
(6)测量范围为0~800kN或0~2000kN;
(7)刻度量分度值:0~800kN时为2.5kN/格或0~2000kN时5kN/格;
(8)当环境温度为15±5℃时应采用GB443-84N68,当环境温度为25±5℃时应采用GB443-84N100。
2.6.2.5 仪器的保养
(1)根据环境和温度不同,及时更换压力油;
(2)保持油液清洁,换油时应冲洗油箱;
(3)保持试验机的清洁,对未油漆表面应经常涂油防锈;
(4)试验机不用时应切断电源;
(5)维修保养时应切断电源。
2.7 检测准备
2.7.1钻芯前的准备
(1)根据任务书或申请单的要求,了解检测内容,布置相应工作;
(2)收集该桩所在工程名称、设计资料、施工记录、地质资料、
动测资料等相关资料;
(3)配合施工、监理或业主单位人员确定桩位,并向施工单位提出对桩头处理的要求;
(4)根据钢筋笼的位置确定桩中心,并按任务书或申请单的要求确定钻芯位置;
(5)确定钻芯位置时,应根据钻芯目标深度及基桩施工和钻芯的正常容许偏差范围;
(6)搭建钻机平台,钻机就位;
(7)检查钻机的平整度,立轴钻杆应铅直对准孔位。
2.7.2试验机的准备
(1)检查主从动针的重合性;
(2)检查测力杆是否灵活;
(3)检查测力弹簧是否与测量的量程范围相符;
(4)检查油箱内油是否充足,油管接头是否松动;
(5)检查丝杆下端球面与右边球座配合是否正常,转动是否灵活;
(6)检查弦线的调节螺母的调节是否有效。
2.8 现场检测
2.8.1钻芯
(1)开孔时钻机宜低速运转,对准孔位,不断检查立轴钻杆的垂直度;
(2)钻进过程中,根据进尺速度调整转速;
(3)操作员应坚守岗位,密切注意进尺速度及回水情况,发现异常情况,控制转速或提钻检查,并做好记录;
(4)及时提取芯样,按顺序摆放,测量进尺深度、芯样长度及残留长度,对芯样进行表观描述,并做好记录;
(5)待芯样表面晾干后立即做上顺序标记;
(6)质量完好段芯样取芯率应大于95%,钻孔垂直度宜控制在0.5%以内;
(7)若钻头碰到主筋或钻孔未到目标深度偏出桩外,应立即停钻,请示处理;
(8)钻芯完成后,进行拍照保存;
(9)通知有关人员现场验收,做好验收记录;
(10)选取试件,记录试件所在的芯样编号及深度,并在试件上贴上标记,立即送到试验室。
若为混凝土芯样,应在20±5℃的清水中浸泡48
小时后切割试验;若为粉喷桩水泥土试件,取样后应立即进行切割试
验;
(11)每根桩一般应在桩的上、中、下三处选取三处适宜作为试件的芯样,每处芯样制作3块试件;若委托方指定,也可按结构钻芯法检测执行;
(12)与指定人员办理芯样移交手续。
2.8.2现场试验
2.8.2.1 芯样切割及磨平
(1)对水泥土试件或浸泡48小时的混凝土芯样进行切割,每根桩取3组,每组3块试件;
(2)芯样应完整,无裂缝或较大缺陷;
(3)试件内不应含有钢筋,如不能满足要求,每个试件内至多容许含有2根直径小于10mm的钢筋,且钢筋应与芯样轴线基本垂直,并不得露
出端面;
(4)芯样直径应为100±10mm,高径比宜为1.0~1.2,但不得小于0.95或大于2.05;
(5)切割后的试件两端平面应与它的轴线相垂直,误差不应大于±2°,端面不平整度每100mm不应超过0.1mm,承压线凹凸不应大于
0.25mm;
(6)沿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相差应小于2mm;
(1)若试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进行磨平处理。
2.8.2.2 尺寸测量
(1)清除试件表面油垢,擦去表面水分;
(2)测量平均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中部,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取其二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
(3)芯样高度测量:用钢卷尺或钢板尺进行测量,精确至1mm;
(4)垂直度测量: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精确至
0.1°。
2.8.2.3抗压试验
(1)在压力机下压板上放好试件,几何对中,球座最好放在试件顶面并顶面朝上;
(2)加荷速率: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取0.3~0.5MPa/s,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混凝土取0.8~0.8MPa/s;
(3)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下最大荷载。
2.9 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2.9.1 芯样完整性资料整理
根据钻芯记录及地质描述,按照芯样的缺陷性质(如蜂窝、离析)、外观质量、桩底沉渣、桩底持力层岩性整理为钻孔岩土分层表,绘制钻孔取芯柱状图。
2.9.2 试验结果计算
芯样试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换算成相应于测试龄期、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值,得到换算强度。
(1)芯样抗压强度计算
芯样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Rc=P/A=4P/(πd2m)
式中:Rc——混凝土芯样抗压强度(MPa),精确至0.1MPa;
P——极限荷载(N);
A——受压面积(mm2);
d m——芯样截面的平均直径。
(2)芯样尺寸修正
若芯样的高径比非2 .0时,所测抗压强度应乘以尺寸修正系数,尺寸修正系数见下表:
抗压强度尺寸修正系数表
(3)圆柱体试件修正系数
圆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与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见下表:
圆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与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关系表
注:上表中遇中间值换算时,可直线插值。
(4)芯样抗压强度经尺寸修正和圆柱体修正后得到换算强度;
(5)若行业有特别规定的修正系数,对该行业的基桩检测应遵循其规定。
2.9.3混凝土强度的评定
(1)每组试件强度计算
每组有3块试件,其强度计算方法如下:
(a)若3块试件中,其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15倍中间值,而且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85倍中间值,则该组试件的强度取3块试件强度的
平均值;
(b)若3块试件中,其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15倍中间值,而最小值小于0.85倍中间值,则取中间值为该组试件强度值;
(c)若3块试件中,其最大值大于1.15倍中间值,而最小值大于或等
于0.85倍中间值,则取中间值为该组试件强度值;
(d)若3块试件中,其最大值大于1.15倍中间值,而且最小值小于0.85倍中间值,则该组试件试验结果无效。
(2)基桩混凝土强度评定
基桩的混凝土强度按照非统计方法评定,其所保留强度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m fcu≥1.15f cu,k
f cu,min≥0.95f cu,k
式中m fcu——基桩各组试件强度的平均值;
f cu,k——混凝土强度标准值;
f cu,min——基桩各组混凝土强度最小值。
2.10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
(1)工程名称、地点、检测日期;
(2)基桩设计及施工概况;
(3)检测原理及方法;
(4)基桩完整性分析及评价;
(5)基桩混凝土强度试验及评定;
(6)结论与建议。
(7)附件2 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
(8)附件2 钻孔取芯柱状图
3 基桩声波检测
3.1 引言
基桩声波检测技术是一项常规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本指导书用于指导基桩
声波检测工作的开展,为实行规范化基桩声波检测工作提供依据。
3.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桩径大于600mm的混凝土灌注桩的完整性。
3.3 依据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B81-01-2003);
(3)《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92);
(4)辽宁省标准《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技术规程》(DB21/T1450-2006)。
3.4 检测目的
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评价桩身混凝土质量。
3.5 检测原理
声波透射法。
3.6 仪器设备
基桩声波检测使用RS-ST01C或RS-UT01C智能型声波仪,并配置孔内发射和接收声波换能器。
3.6.1 仪器操作程序
(1)仪器连接发射与接收换能器;
(2)若使用外接电源,先把专用电源线连接到仪器的电源接口上,然后仔细检查电瓶的型号及电源正负极,根据电源线的正负极标示正确连接
电瓶的正负极;
(3)再一次检查全部外部连接线,确认正确无误后,打开仪器电源开关;
(4)仪器通过自检,进入主菜单,根据提示设置工程名称、文件名称、测点编号、接收间距、发射电压、脉冲宽度、采样间隔、记录长度、起
始点孔深、测量方向等记录参数;
(5)检查系统延时,并输入仪器;
(6)测试时,随时检查记录质量,若正常,则记录存盘;否则取消记录,发出重新触发的指令。
3.6.2仪器年检
每年应至少一次对RS-ST01C和RS-UT01C智能型声波仪进行率定。
3.6.3 仪器的检查
(1)按时距法测量空气的声速Va,并与下式计算的理论声速相比较,二者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5%。
4.
331+
1
=
T
Va00367
.0
式中:Va——温度为T度的空气声速(m/s)。
(2)将屏幕显示的首波幅度调至一定高度,然后把仪器衰减系统的衰减量增加或减少6dB,此时屏幕上波幅高度应降低一半或升高一倍;(3)若发现仪器有不正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止工作进行检修,并提交检修前后的记录。
3.6.4 仪器主要技术要求
(1)声波仪应通过技术鉴定,并具有产品合格证书;
(2)声波仪具有波形清晰,显示稳定的示波装置;
(3)声波仪的计时器最小读数为0.1微秒,计时范围0.5~5000微秒;(4)声波仪具有最小分度为1dB的衰减器;
(5)接收放大器频带范围10~500kHz,总增益不小于80dB,接收灵敏度(在信噪比为3:1时)不大于50微伏;
(6)换能器的频率宜选用20~250kHz;
(7)换能器的实测频率与标称频率相差应不大于10%;
(8)用于水中测试的换能器,其水密性应在1MPa以上。
3.6.5 仪器的保养
(1)严禁不熟悉仪器性能、原理构造的人员拆修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