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三区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Ⅱ卷答案皆写在第2页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6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石器锄耕 B. 个体农耕 C. 刀耕火种 D. 牛耕
2、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4、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5、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6、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国有 B.土地集团所有 C.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

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8、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租佃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D.井田制经营
9、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 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0、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11、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2、民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
A.战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朝中叶以后
13、康熙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4、汉代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16、《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
其寒矣。

”这句话指出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17、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 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 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18、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指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工商业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②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③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④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州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21、清黄遵宪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你认为诗中海禁的“大错”应表现在()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④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通往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麦哲伦 D.哥伦布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作者评论的是()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4、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25、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出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获取黑人地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地曙光”。

这充分说明了
A.殖民扩张与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地重要来源
B.黑奴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C.美洲殖民地的开发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D.殖民扩张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26、(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
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7、(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
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8、(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
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9、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30、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31、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

材料反映宋代的私营手工业( )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 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32、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

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
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3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8分)
35.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3分)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分)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下面是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漫画:
你能说出上述四幅漫画的寓意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