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
2《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4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
(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感悟诗境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8、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附:板书设计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导)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出示导学提示。

自由默读古诗。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诗句,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3)借助课后的注解,理解诗句
三、学生根据提示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议)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⑵“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⑶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⑷“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四、背诵古诗。

(练)
附: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二课时: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出示导学提示。

自由默读古诗。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诗句,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3)借助课后的注解,理解诗句。

(4)思考讨论:作者到泗水滨看到了什么?
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
三、学生根据提示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胜日: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
寻芳:春游、踏青,踏青赏花,看花观景
泗水滨:泗水河边
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
光景:风光景物、风景。

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⑵“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
(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附:板书设计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习诗歌赏析。

2.教师以《咏柳》和《<咏柳>赏析》为例,帮助学生跨入诗歌欣赏之门。

【教学设想】
1.本课上两课时。

2.尽可能调动学生自学,因此采用“讨论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

3.千方百计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方法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4.本教案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5.本教案中的(一)(二)(三)是结构层次;“△”号表示一个教学步骤与需从讲授中剥离的部分;“()”内是教师的操作,学生的动作等。

6.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单元全部课文。

第一课时
△齐读:“单元提示”“学习重点”“预习提示”。

△提问: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订正:它们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单元是自然景物:这一单元是经济文化生活。

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

今天学习的《<咏柳>赏析》中的《咏柳》一诗是你们在小学学过的,可是“赏析”从未学过,你们一定很有兴趣。

(一)总体认识(板书)(出示投景片①)
1.释题
2.复习《咏柳》
①背诵本诗。

②从体裁来分类:③从内容来分类:④本诗主题:
3.关于赏析
①本文的主题:②本文的基本结构:
4.学法
△请同学依次补出冒号后的内容。

(学生补出)
△订正:《<咏柳>赏析》就是对《咏柳》的欣赏与分析。

学习怎样欣赏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是老师的教学目的。

△全班背诵《咏柳》。

△订正:明确《咏柳》是七言绝句,是咏物诗。

△请学生在“预习提示”中抓三个动词和三个名词,并搭配起来。

△订正:那就是揣摩含义——再现形象——引入意境。

(板书)这就是本文的主题和学法。

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4段是过渡,全文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咏柳》作语言分析;后部分是对《咏柳》的艺术鉴赏。

(二)阅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表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1—3段,讨论投景片②上的题(五分钟)。

1.作者怎样串讲第一句?为什么抓住“碧玉”进行分析?通过什么进而分析全诗?
2.作者怎样串讲第二句?为什么抓住“绿丝绦”进行分析?怎样进而分析全诗?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诗中哪一个关键词进而引出了“春风”的?
△订正:明确“碧玉”是描绘柳树整体的关键词;作者是通过揭示“碧玉”的双关意义进而分析全句的。

“绿丝绦”是描绘柳枝的关键词;作者通过想象,化静(万条垂下)为动(随风飘拂),进而分析全句。

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谁”自然地引出了春风。

△请同学们归纳第一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是对诗的语言分析,让读者从总体上理解表层含义,初步感受诗歌塑造的意境。

△提问:第4自然段怎样承上启下?
△订正:用总说本诗的句数和字数来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内容来启下。

其中“但”字起到了枢纽作用。

△学习第5段,讨论投影片③上的题(1分钟)。

第一题:在第5段中,作者是从诗的类别的角度来鉴赏的。

他是怎样从表层内涵深入到深层内涵的?
第二课时
△订正:明确诗人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

这样就由表及里了。

△提问:春与柳有何关系?
△订正:作者提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这则民谚全文如下:(出示投影片④)。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犁。

(齐读一遍)△提问:“看柳”为什么要“隔河”?
△订正:早春,柳梢新芽隐约可见,要借助于隔河远望,背景烘托才得见。

与韩愈的绝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同一理。

△学习第6段,讨论投影片⑤上的题(l分钟)。

第二题:第6自然段是从诗的什么角度来鉴赏的?作者调动了哪些词和修辞方法来分析春风?
△订正:明确作者的鉴赏角度是意境鉴赏。

作者首先指
出“似剪刀”,是以剪刀喻春风。

又从原诗划出一串拟春为人的四字排比句“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

以下又揭示“剪刀”之喻的妙处。

△教师范读第6段。

△请学生找本段最后三个长句中的关键语句。

△订正:最重要的关键语句是“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言近而意远”和“启示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学习第7段,讨论投影片⑦上的题。

第三题:请在第7段中抓三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说明诗的后两句开辟了什么新的意境?
△订正:明确三句话是“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

“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垂下来”。

“诗人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

诗人通过“谁”的设问,不露形迹地把描写重点转移到春风,达到了赞美春风以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目的,开辟了新的意境。

(此处可分析具体些)(三)复习与总结
△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教师板书:
△请学生完成课后全部练习。

春日- 板书设计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

(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

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

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

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一种丝织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

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滨”,水边。

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

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

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
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

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

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

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

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

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

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

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

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

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