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咬文嚼字》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 )。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传》
1、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如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2、我们就在牌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 地 蹲 在街对面。 3、女飞人乔伊娜用那令人 眩晕 的速度在人类
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课内外知识扩充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
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议论形象。
解析标题:
• 例1、学习理论重在领会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 字。
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
• 例2、有的人在谈话时总喜欢咬文嚼字。
卖弄才学。
• 例3、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没有用处。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咬文嚼字
教学课件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 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 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 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 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咬文嚼字的运用
• (一)赏析诗词:
• 过香积寺 王维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
• (二)按要求扩充句子
•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
伤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三)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4分) 5月3日 校长 是 在会上 向灾区 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 (1)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答:校长是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或:校长在 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是5月3日。)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 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到达艺术的完善。
结构思路 郭老改字
【引】
(反)李广射虎

苏轼写诗(正)



读 (正)贾岛吟诗
嚼 字
作 套板反应(反)
【结】
到达艺术美
明末皇帝曾送给重臣洪承畴一副对联以表彰他,后来 洪承畴变节降清,有人在此对联上各加一个字来讽刺他。 怎么加呢?
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 (2),要求扩大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
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
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
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 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色 —清·沈德潜
课外阅读:
古代有个书生,在门上挂了幅对联,上联是 “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有个地方 官路过,立刻给他写出了横批,并派人解决了书 生的生活问题。你能猜出这幅对联的横批是什么 吗?
•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扶”也是动态的,但较之“舞”, 更有形体感,使无形的风人格化了;“失”也是静态的,但较之“隐”更 具有月下景象的朦胧美,更有意境的真实感。确实浑厚,而毫无夸饰,但 又能最恰如其分地描画出“轻风”、“淡月”下的“细柳”和“梅花”的 淡雅和秀丽,因而,也就可以说较之苏轼所嵌各词来说,是更为恰当的语 词了。从逻辑的角度说,也就是适应诗句所描画的具体意境,其概念的运 用更为准确了。
2、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 情势是相随而变的。
3、在文字上斟酌,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斟酌”。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善用字的联想 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丰富,到达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使安于套语 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
三、 “咬文嚼字”的目的?
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安徽 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年青时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曾 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 会长。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 《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 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高中语文 苏教版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答:是校长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
规律总结
• 诗歌鉴赏中一个重要考点就是“炼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 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斟酌和创造性德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 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 高考中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1.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2.答题的关键是要说说所“炼”之字好在哪里。 具体可先----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阐述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或描述出了人物怎样 的特点。然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果---有特殊的手法 要指出它用了何种手法。最后----说说用这个字作用如何,效果怎样。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形成对偶句式意象关联 含混蕴藉中显得丰富
巧用联想,意蕴丰富。
《水浒传》
林教头风 雪山神庙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XXX,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 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 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 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正
• 故事:三个等级
• 据传,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在严父的威胁下进 入了科举考场,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其二只 抄了个题目,其三连题目也没抄,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 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感到 令人啼笑皆非。细想,觉得还是有区分,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 等,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 考官请教,为何同是三个字,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 是,“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只是放狗的屁,三者中算上等;
——[法]福楼拜对莫泊桑说
实例分析:
幻觉、错觉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准、狠
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 意味
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的意味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
无惊讶之意
只表结果
非也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实例分析:
• 下面,我们来看苏轼、黄庭坚是如何回答苏小妹提出的问题的。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
的。但苏小妹却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
的含蓄和诗味。于是,苏轼又改用“舞”和“隐”两字。这样,两句诗便成为: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显然,一个“舞”字,一个“隐”字,动、静结合,把“轻风”与“细柳”、“淡
月”与“梅花”之间的关系,描画得颇为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然而,苏小妹对此仍
不满意。
• 一旁的黄庭坚见苏轼的两次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 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 花’,淡雅,不俗。”
• (1), 要求扩大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盛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 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
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
咬 文 嚼朱 字光

识记生词
xián
•倒 涎

•没 镞
yùn
•蕴 藉
qián
剥啄
làn
俗滥

尺牍
zī zhū
锱铢必较
cén
qìn
岑寂 清沁


灞桥 付梓
流弊: 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尺牍: 书信。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
十分计较。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
强词夺理或狡辩。
阅读全文,分析观点:
一、 “咬文嚼字”的定义? 二、 “咬文嚼字”的作用? 三、 “咬文嚼字”的目的?
一、 “咬文嚼字”的定义?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 “咬文嚼字”的原因?
1、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 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缺(一)衣少(十)食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 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 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敬慕老学者的人 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 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 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 文学小故事
•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起评文论诗。 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 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提出了一个用词恰当的问题。而用词恰当的问题, 不仅涉及到用词的生动、形象问题,也涉及到用词的准确问题。而用词的 准确与否问题,第一是一个涉及对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即词项的内涵是否 明确的问题,也就是语词的运用能否恰如其分地适应具体情境需要的问题。 而这显然属于逻辑问题。
皇恩浩荡 (矣!)
臣节如山 (乎?)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 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 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 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 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