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案

合集下载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2《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2《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2《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有确定体积的概念。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的体积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体体积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有确定体积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有确定体积的概念。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物体体积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的体积特性。

2.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物体体积的概念。

3.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物体体积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球、盒子、水杯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沙子、水、量筒等。

3.准备教学课件,展示物体体积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球、盒子、水杯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有确定的体积。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物体体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体积的存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些物体有确定的体积?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物体体积的概念。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沙子、水、量筒等材料,测量物体体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体积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物体体积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 |湘教版(一起)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 |湘教版(一起)

第四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一课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

3.科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细心观察,以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难点: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七巧板、塑料收纳箱、玻璃弹珠、积木、儿童小玩具、水、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打气筒、各种形状的气球演示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盖片、火柴(打火机)、蚊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读一读:苹果直接能拿起,饮料盛放用器具,捕捉空气要封闭,三种状态分仔细。

2.聚焦问题: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二)新课学习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分组,尝试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

(2)汇报展示拼出的图案。

(3)交流:在拼图的过程中,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吗?这说明了什么?(4)小结: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它有确定的形状。

(5)思考:积木、苹果、玻璃弹珠等“宝贝”,也有确定的形状吗?(6)再次动手实践:摆一摆,试一试,然后整理好你的百宝箱。

(7)继续交流并得出结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2.液体和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观察水的形状。

(2)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水的形状。

(3)交流:水的形状改变了吗?(4)小结: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5)继续观察:观察各种容器中的静止状态的水面,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在静止状态的水面会保持水平。

(7)演示实验:点燃蚊香,用倒扣的集气瓶收集一些烟雾,正放盖上玻璃片,观察,接着移开玻璃片,观察。

(8)交流:瓶中的气体,在有盖和无盖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现象?(9)小结: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盖的情况下,气体会跑出瓶外。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从实践中掌握物理与化学知识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从实践中掌握物理与化学知识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是一份有关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物理与化学知识的教学指南。

教师可以根据该教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和化学相关知识,并开展实际操作、实验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学习物理与化学知识是小学阶段的必修内容之一。

物理涉及力、能量、运动等方面,而化学则包括物质、变化等内容。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通过对物理和化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可以逐渐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在实践中掌握物理与化学知识的例子。

一、探究自然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现象,如水的升华、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和化学规律。

例如,对于水的升华,可以让学生在水面悬挂一张纸条,并将含有水的烧杯放在下面,随着水蒸发,纸条会逐渐升起。

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升华过程,并了解到自然界中存在一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物理现象。

二、了解物质变化过程在实验中,通过改变物质的温度、PH值等条件,可以使其发生改变,如石灰水可以变成乳白色等。

实验过程有很多变化,可以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过程。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了解通常化学类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物质变化过程。

三、探究能量物理学中,能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电能、热能、声能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了解这些概念,如在实验中,通过电流的传输,让灯泡发光。

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能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等知识,同时也让他们在探索物理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出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物理和化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经验和实践,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教学方案,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和化学知识。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3《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教学设计2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3《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教学设计2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3《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的第三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质量的概念,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质量的概念和测量质量的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形象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天平的使用和调平衡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掌握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天平、砝码、测量容器等实验器材。

2.教师准备一些不同质量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糖果等。

3.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出质量的概念:“什么东西,越用越少,放在桶里,清清楚楚?”让学生猜测,引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

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然后,教师进行一个实验,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初步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教师准备的不同质量的物体。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测量质量。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讨论如何准确测量质量。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测量质量的注意事项。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鱼》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鱼》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鱼》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包括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鱼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鱼类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鱼类的特征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对于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能够识别常见鱼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2.难点: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鱼类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外部和内部特征。

2.实验法:通过模拟鱼类的呼吸和游泳,让学生理解鱼类的生理特点。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2.教具:鱼类图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3.课件:相关的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鱼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外部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鱼类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鱼类的呼吸和游泳,让学生深刻理解鱼类的生理特点。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鱼类特征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如生活在淡水还是海水,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鱼类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3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教案)

2024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3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教案)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 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 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 实证意识。
一、选择题
四、练
1 . 一 杯 200 毫 升 盐 水 的 质 量 的 多 少 , 取 决 于
一练 (
)。
A.盐的多少 B.水的多少
C.杯子的大小 D.杯子的形状
2.两个一样的轮胎中空气质量的大小,取决于( )。
PPT]
提问:改变它们的形状,它们的质量会变吗?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变形前质量
变形后质量
橡皮泥
冰格袋
气球
全班交流、分析。(板书:与形状、状态无关 ) 小结: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变化、状态变化而改变。
三 、研讨 和交流 (预设
5分 钟)
1.提问:物体以哪三种形态存的在呢? 2.提问:三种形态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3.提问:三种形态的体积有什么特点吗? 4.提问:三种形态的质量有什么特点吗?
重点 知道当含有物质量变化时,物体的质量会变。 教学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难点 测量同一个物体不同形状的质量。
教学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教师: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准备 学生:橘子,盐,水,烧杯,小勺,橡皮泥,冰格袋,电子秤;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1.A 2.C 3.A 4.D 5.D
1.√ 2.√ 3.× 4.√ 5.×
五、整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
六、板 书设计
固体 液体 气体
含有物质 量的多少
与形状、形态无关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教学备注
上课 教师自我介绍: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3《鸟》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3《鸟》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3《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鸟》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鸟类的适应环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鸟类,培养他们保护鸟类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鸟类有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观察过各种鸟类。

但他们对鸟类特征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鸟类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表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知道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鸟类、关爱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鸟类的主要特征,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2.难点:鸟类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鸟类的主要特征。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鸟类适应环境的表现。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准备鸟类模型或图片,用于学生观察和分析。

3.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鸟类,引导学生关注鸟类的外形特征。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鸟类有哪些特征?”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鸟类的主要特征。

2.呈现(10分钟)展示鸟类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鸟类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鸟类具有这些特征?”进而引出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鸟类适应环境的表现。

教师提供案例,如鸟类迁徙、筑巢等,引导学生分析鸟类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

4.巩固(5分钟)提问:“鸟类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体的热胀冷缩》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即气体在受热时膨胀,冷却时收缩的性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直观的感受。

但是他们对于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没有系统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热胀冷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

四. 教学重难点1.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相关术语的记忆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法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讨论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瓶、水、温度计、气球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生活中的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受热时的膨胀现象,引发学生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热水袋、热气球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1形形色色的材料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一、它是用什么做的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拓展延伸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及教学后记:1形形色色的材料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2我们的衣服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空气怎样流动》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空气怎样流动》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空气怎样流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空气怎样流动》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流动现象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空气流动的观察实验;2. 空气流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总结空气流动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这一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空气流动的实质和物体运动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流动现象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流动的观察实验。

2.空气流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空气流动的实质和物体运动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流动。

2.实验法: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流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4.讲授法:教师讲解空气流动的实质和物体运动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小车、扇子、纸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流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流动现象。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流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流动的特点。

5.拓展(5分钟)教师讲解空气流动的实质和物体运动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流动现象。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流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空气流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3《溶解》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3《溶解》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3《溶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3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探究溶解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溶解的现象,但对其本质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溶解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的基本方法、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探究溶解的现象。

2.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解的相关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酒精等)、实验仪器(如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溶解的定义、基本方法和温度变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019年整理】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19年整理】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1单元:走进科学1、校园寻“宝”教学目标:1、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2、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寻“宝”发现。

拓展延伸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2 观察“宝贝”教学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一、展示找到的宝贝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

板书:观察宝贝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三、观察宝贝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3、整理“百宝箱”教学目标: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壤的种类》是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它们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土壤的种类和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究土壤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知道土壤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它们的特征。

2.难点: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土壤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黏土、壤土等。

2.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土壤的形成、土壤中的生物等。

3.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锹、盆栽等。

4.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中的生物等,让学生对土壤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黏土、壤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5《珍稀动物》教学设计2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5《珍稀动物》教学设计2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5《珍稀动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珍稀动物》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我国珍稀动物的特点以及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金丝猴、大熊猫、朱鹮等珍稀动物,让学生在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的同时,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喜欢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基础知识,如动物的分类、特征等。

但是,他们对珍稀动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物还缺乏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几种珍稀动物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几种珍稀动物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环保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学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珍稀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教材中关于珍稀动物的内容,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金丝猴、大熊猫、朱鹮等珍稀动物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这些动物被称为珍稀动物?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珍稀动物,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分析该动物的特点,然后用彩笔在笔记本上绘制该动物的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绘制的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珍稀动物?”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减少污染、植树造林、禁止捕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三、设计的未来服装
教学后记:
科 学 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3 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纸的研究计划
第组
研究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
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
教学导入
1、P54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
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
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究衣料的耐磨性。
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的衣服。观察P57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科 学 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1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板书设计及教学后记:
1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科 学 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2 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
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