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8课“冷战”中的“热战”课后集训 岳麓版选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18课“冷战”中的“热战”课后集训岳麓版选修3
基础达标
1.“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2.下列事件说明美国在二战后初期操纵联合国的是()
A.发动侵越战争
B.发动侵朝战争
C.推行“冷战”政策
D.实施马歇尔计划
解析:美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出兵朝鲜。
答案:B
3.在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A.朱德
B.陈毅
C.彭德怀
D.刘伯承
答案:C
4.朝鲜战争中,交战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宣告战争结束是在()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答案:C
5.1950年6月,朝鲜半岛大规模战争爆发。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冷战”的结果
B.美国发动的
C.苏联发动的
D.内战
答案:D
6.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是在年,年美国发动了侵越战争()
A.1960 1961
B.1955 1961
C.1954 1964
D.1953 1963
答案:B
7.“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出自()
A.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巴顿
B.二战期间曾任日本首相、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
C.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克拉克
D.在越南战争结束时,巴黎停战协定签字的克拉克
答案:C
8.1954年,越南与法国达成协议,当时的临时军事分界线为()
A.17°N
B.38°N
C.17°S
D.38°S
答案:A
9.导致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是()
A.柏林危机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朝鲜战争
解析: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美国政府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在战略上被迫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而此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表现在争霸中是苏攻美守。
答案:B
综合运用
10.从二战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敌对,这种变化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概括题。
回答美苏关系对世界的影响,要结合具体史实说明。
参考答案:①导致了朝鲜的分裂。
②引起了柏林危机,致使德国分裂。
③导致了欧洲的分裂,分裂为西欧和东欧。
④导致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及其对峙的形成,致使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拓展探究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文件,汇总了美国对付亚洲革命的方针。
文件分析说,中国革命胜利后,如果别的国家“加入斯大林集团”就要“改变世界的均势”……文件认为:要在亚洲“一切可能的地方”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
——《世界当代史》材料二至于太平洋其他地区(朝鲜、台湾)的安全,我们必须认清,没有人能保证这些地区不受攻击……如果发生这种攻击……首先必须依靠受攻击者的人民起来反抗,然后再依靠整个文明世界根据联合国宪章所承担的义务。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声明
材料三(以下是美国侵朝部队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方针)在朝鲜取得一场能使这个国家归于统一的军事胜利。
这种胜利可以通过下述行动方针获得:轰炸满洲的基地,封锁中国的海岸,在朝鲜使用来自福摩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以大量增援联合国地面部队在朝鲜发起进攻。
从中国共产党的国内情况看……可能使他们国内发生有利于美国的重大危机。
——《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材料四美国共和党掀起的一场疯狂运动剧烈震动着,这场运动的目的,是迫使政府采纳麦克阿瑟在朝鲜展开胜利攻势和可能与中国作战的建议……(这是)对总统外交政策的公开挑战。
1951年4月10日,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在日本和朝鲜的统帅职务。
——《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请完成: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美国政府当时对亚洲政策的立足点、主要措施及其依据。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
解析:表述成文题因有字数限制,所以既要高度概括,又要要点全面。
如本题表述内容就包括“立足点、主要措施及其依据”三大方面。
参考答案:评述内容应包括:
背景:战后美国霸权地位确立,与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对抗;中国革命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立足点:遏制共产主义,维护美国既得利益;鼓动亚洲的追随者为美国战略利益服务;以欧洲为其称霸重点,亚洲政策居从属地位。
措施:以朝鲜和台湾作为“遏制”政策的战略线;发动朝鲜战争,但又反对扩大全面战争。
依据:以美国全球战略利益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