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莫扎特之美——评苏州交响乐团莫扎特专场音乐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MUSIC LOVER
天才莫扎特之美
评苏州交响乐团莫扎特专场音乐会
The Talent Show
A Review on Suzhou Symphony Orchestra’s Mozart Program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必然要看作出自天才的艺术”。

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他认为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才能。

天才一方面符合自然,一方面也显示出创造的自由,所以天才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美。

在2023年4月的一个温暖舒适的夜晚,指挥家陈燮阳执棒,携手青年钢琴家王鲁,带领苏州交响乐团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天才莫扎特之美”专场音乐会。

音乐会正式开始前,导赏嘉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彦玲为观众介绍当晚的曲目:《D大调嬉游曲》(K. 136)、《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K. 488)、《唐璜》序曲(K. 527)、《D大调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K. 385)。

刘彦玲闲庭信步于舞台上,用充满
1772年,这时年轻的莫扎特正
为了创作正歌剧《卢乔·西拉》
(Lucio Silla)苦思冥想,而
这首嬉游曲作为一种“音乐瑜
伽”,成为莫扎特短暂的偷
闲时光。

这种“背景音乐”
主要用于王公贵族的宴会中娱
乐宾客,遵循了意大利交响曲
“快、慢、快”的格式。

首乐
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充满活
力,弦乐队用一个轻快迷人的
主题快速将观众带入愉快的氛
围。

随着主题的不断重复,第
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在高音
区出现一次交叉,将气氛推向
高潮,随之又一泻而下,整个
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这个辉煌
的乐段在铺陈到一半的时候,
突然又转入一个迥然不同的境
界——第二小提琴表现出一种
不安和烦躁的情绪,第一小提
琴则与之相呼应,奏出一个平文字_郑临新
活力的声音将音乐背后的故事
娓娓道来,让观众在了解作品
的同时也愈发期待接下来的演
奏。

这四首作品都与莫扎特的
歌剧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从十六岁写就的嬉游曲到
风格成熟时期的歌剧序曲,莫
扎特对音乐艺术做出的贡献由
这些作品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
机。

音乐会上半场的第一首
作品《D
大调嬉游曲》创作于
青年钢琴家王鲁
静而略显忧郁的主题。

然后又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旋律重新回到乐章开始部分轻快的主题上,犹如阴云散去之后的阳光重现。

指挥家陈燮阳在乐曲的开始就进行着他的“大动作”,看似有些夸张的指挥幅度却让乐队能更好地收到指示,并加强了声部之间的互相配合,从而营造出更加辉煌的音乐效果。

第二乐章行板较为简洁,其中并没有过于华美的音色处理,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旋律。

而第三乐章开头就用一个出人意料的终止式打破了上一乐章的宁静,莫扎特天真活泼的个性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情洋溢的旋律带着强烈的民歌色彩,贯穿全曲的下行音阶如同清泉一般清新又流畅。

整部作品展现出少年莫扎特的朝气
蓬勃,他用自己别具匠心的创
作技巧和过人才思,使得终曲
的旋律不由自主地奔腾、灿烂
起来。

《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
奏曲》写就于莫扎特音乐生涯
最辉煌,但也是最后的十年,
同年他还完成了轰动欧洲的歌
剧《费加罗的婚礼》。

与蒸蒸
日上的音乐事业相对的,却是
莫扎特与家人糟糕的关系与他
每况愈下的身体。

在这首钢琴
协奏曲中,我们能同时听到莫
扎特最极致的喜悦和最深刻的
痛苦,这部作品是他第一部不
使用小号,并用音色更柔和的
单簧管代替双簧管的钢琴协奏
曲。

那个时而被神化、时而被
孩童化的天真美好的莫扎特在
这首作品中仿佛褪下了一切装
饰,回归了最真实的自我,向
世人呈现那看似矛盾、令人沉
迷的神秘感——那只属于莫扎
特的双面性。

如此深刻的音乐作品需要
一位成熟、细腻的钢琴家来演
奏,而王鲁正是这最后一块重
要的音乐拼图。

第一乐章如一
幅生气盎然的田园诗画般徐徐
展开,开始的弦乐舒展地奏起
一条优雅克制的旋律,以一个
轻巧的终止式停靠在属和弦
上,主旋律由圆号和单簧管
应答,弦乐和管乐迥异的色
彩如同一场生动的对话。

在前
奏中,我注意到钢琴家双手抱
臂,好整以暇地坐在琴凳上,
身体随着乐队和指挥家的节奏
微微摇晃,状态是明快而轻松
的,就像他接下来即将弹奏出
的旋律一样。

苏州交响乐团音乐会
27
钢琴以一串轻巧的音阶欣然入场,为这一场景注入了新活力。

琴声始终是优雅的,没有过分的响度,这与莫扎特创作的时代有关,当时的钢琴协奏曲是由早期钢琴弹奏的,主旨在于与乐团“对话”而非“竞争”。

第一主题辉煌的尾声被两拍充满悬念的寂静打断,之后属调上的第二主题尽显莫扎特式的抒情雅致。

简练的众赞歌织体和重拍上的不协和音为再现部两个主题的团圆作了铺垫。

在一段和声丰富、变化多端的华彩段落之后,乐章以一个轻柔的渐弱收尾,巧妙地呼应了开头。

在演奏过程中,钢琴家王鲁时而将头深深低下,低到似乎快要碰到琴键了,时而又昂起头与各个声部进行眼神交流,轻柔细腻的触键让琴声与乐队融为一体,这份对音乐的敬畏使得听众在现代钢琴的演奏中仍然能体会到这部作品最初的模样。

第二乐章是这部协奏曲最为动人而凄婉的一幕独白戏。

它写于升F小调,是莫扎特在这个调上写过的唯一一个乐章。

这个极其特殊的调性似乎已奠定了它呼之欲出的悲剧色彩。

高声部的旋律由两个元素组
成,即从属音开始的一个波音
和小调主和弦的勾勒,以及西
西里船歌的附点和几近静止的
和声节奏衬托出的内省、沉思
的音乐形象,好似一位忧郁的
女高音静静地唱着哀歌。

王鲁
全神贯注地用自己独有的音乐
语言展开了一幅忧伤的画卷,让
听众在短短的五分钟里就完全沉
浸在悲剧的余韵里不能自拔。

这时,钢琴突然以一个蹦
跳的孩童形象重返舞台,一扫
之前的漫天阴云,雨后天晴的
解脱感在第三乐章一开头轻巧
的律动中喜悦地绽放。

这个乐
章既有着回旋曲丰富的旋律和
轻松幽默的氛围,又具备奏鸣
曲正式而严谨的动机发展,为
这一作品画上了一个力度十足
的句号。

虽然全曲都偏向于柔
美的氛围,但莫扎特对大小调
转换炉火纯青的运用将悲伤与
喜悦这一冲突体现得十分具有
戏剧性:发展段的第二主题起
于升F小调,源于对中间乐章
的回忆;突然旋律被单簧管打
断,转到了明亮的大调,这里
的突然转变可以理解为歌剧中
音乐随着情节发展转化成不同
的情绪和风格。

王鲁很好地把
握住了和弦中的明暗色彩与轻
响变化,全曲在目眩神摇的钢
琴琶音和乐队声部流光溢彩的
宏大声场中收尾,忧伤的情绪
最终一扫而空,这既体现了莫
扎特灵活乐观的人生态度,也
是钢琴家与乐队优秀的演奏共
同迸发出的生命光辉。

1769年,康德在他的美学
论著《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中延伸了作家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对优美感和
崇高感的理解,还提出了喜剧
与优美感、悲剧与崇高感的对
应。

在莫扎特这部无与伦比的
钢琴协奏曲中,这两种能量的
碰撞提前一步窥探了逐渐萌芽
的浪漫主义和它特有的对“超
凡脱俗”的追求,而第二乐章
那极富戏剧性的悲歌可以说已
超越了古典主义主流对平衡、
节制的美学观念,摆脱了公式
化,而更注重私人情感的流
露,是从优美感到崇高感的一
个转化。

音乐会下半场以《唐璜》
序曲拉开帷幕,这首作品可以
说是莫扎特“一拍脑门”写出
来的:传言在歌剧即将演出的
前一天,有人提醒莫扎特还没
有为其谱写序曲,莫扎特指了
28 MUSIC LOVER
指自己的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结果他真的在一夜之间将作品写完,并于歌剧首演前送到乐团进行临时排练,最终这部歌剧在1787年的布拉格首演中大获成功,成为莫扎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全曲开始于D 小调的乐队强奏,阴暗的色彩以及乐队的强音预示了主人公必定会受到惩罚走向灭亡的悲
剧性结局,管弦乐爆发性的演奏和强弱分明的对比将音乐切成了零碎的片段,使得这首简短的序曲拥有了如歌剧一般的张力。

陈燮阳从这首作品开始脱谱指挥,整个乐队在他的带领下进入第一主题的快板,调性转入大调,欢快的旋律似乎是在道出唐璜那放荡不羁的旺盛精力。

让听众最为惊喜的想必是终于登场的其他铜管声部,它们为音乐带来了活力与生机。

圆号也一改在钢琴协奏曲中的沉稳内敛,带着木管组与弦乐组竞相演奏出音乐主题,不断地相互争斗,歌剧中的大量矛盾冲突在这部序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终当音乐在一个并不是最强音上戏剧性地戛然而止时,听众们都意犹未
尽,细细咂摸着这短小精练的
序曲带来的无穷回味。

最后的《D大调第三十五交
响曲(哈夫纳)》以一个宏大
的乐章开始,微妙的和声效果
与单簧管奏出的让人耳目一新
的和声色彩造就了活泼又严谨
的赋格段落。

不同于前几首作
品,这首交响曲让人不再觉得
弦乐组占主要地位了,听众开
始听到管乐突出的声音领着弦
乐向前,大管与双簧管默契的
配合表现出独特的音乐色彩,
这种精致而优雅的旋律在接下
来的乐章体现得更为明显。


扎特将庆典般热烈的大调曲调
与一个看似并无新意的节奏主
题做了对位组合,让人们感受
到他层出不穷的创新:华丽与
幽默、悲悯与愤怒熔为一炉。

在经过了众赞诗般的行板和欢
呼雀跃的小步舞曲,伴随着管
乐、弦乐互相传递旋律后,交
响曲来到了末乐章,速度也从
行板变为快速的急板,充满了
如火的热情。

苏州交响乐团在
陈燮阳的指挥下奏出夸张的轻
响变化,弦乐时而抒情、时而
激烈,如同刚恋爱时让人捉摸
不透的恋人,永无终止的和声
在将要回到主和弦时继续向下
延续,交织而成充满活力、令
人振奋的尾声,将音乐会推至
高潮。

天才与凡人之间好像总是
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但天才
的艺术作品却能将大家共同拉
进审美的忘我氛围中。

奥地利
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曾说:“莫扎特的音乐,无论
器乐还是声乐,都有着永恒的
戏剧性——温暖、脆弱、伟大
的人性永远是他舞台上的主
角。

”莫扎特的音乐兼具力量
与透明、质朴与讽刺、紧张与
轻盈、孤傲与亲密、自由与束
缚、激情与优雅,是活灵活现
与繁文缛节间几乎难以察觉的
平衡。

感谢苏州交响乐团作为
一座桥梁,将在场的所有听众
带到缪斯女神面前,感受天才
莫扎特之“美”。

苏州交响乐团铜管声部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