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8高三上·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其精湛的技艺令人________。
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可谓________。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一度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题的这首诗,道出了缂丝千百年来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的原因。
缂丝作品立体感强,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________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媲美。
缂丝是个慢功夫,“通经断纬”的制作方法,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等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可即便是________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
今天,(),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拍案叫绝鬼斧神工司空见惯驾轻就熟
B . 叹为观止巧夺天工喜闻乐见驾轻就熟
C . 拍案叫绝巧夺天工喜闻乐见熟能生巧
D . 叹为观止鬼斧神工司空见惯熟能生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B . 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C .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D .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
B . 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
C . 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D . 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二上·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和它之前的唐诗相比,确实有不同的味道。
唐诗充满了激情。
经过唐以前的中国诗的种种探索,激情从唐代开始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至少李白、杜甫是这样的。
但是宋诗却不同,激情的尽情表现,被作为孩子气的夸张而加以避免。
因此,悲哀被抑制了。
这是因为悲哀最容易成为表现激情的素材。
再者,抑制了激情,也就抑制了作为激情的表现的华丽辞藻。
不仅是辞藻,在诗中经常引人抒发感情的自然风景,使感情的表现华丽多姿,这是使唐诗华丽的因素之一。
这就是周弼《三体诗》中所谓的“虚”“实”交错;用其他批评家的话来说,就是“情”“景”交错。
但是宋诗却不同。
它不像唐诗那样,通过点染感伤的“景”,使感伤的“情”更为华关;而是甚或用“情”来填满整首律诗,一句也不触及“景”。
以上所说的,也许可以概括为: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
唐代的韩愈、自居易就已经认识到,激情的表现,至唐代的李、杜,已臻于极致,无以复加了;到了宋人那里,这种认识便更为坚定了,他们故意要另辟蹊径。
就诗歌历史本身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发展。
所谓另辟蹊径,就是与其凭激情作诗,不如经常保持冷静来作诗。
再者,宋代的诗人们——以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为上述特点的代表——大都是国家大臣。
在宋代,实现了中国自古以来要使政治担当者与文化担当者合二为一的理想,这可以作为上述特点的外在原因。
身为政治担当者的诗人,过分吐露热情的言辞,便会使人对其作为政治家的冷静抱有怀疑。
用冷静来抑制热情是必要的,因为这也关系到他们的身份。
就这样,比唐人冷静得多的宋人的诗,积极地提倡一种新的美——冷静的美。
因而,具有更多的知性、更多的精细观察,尤其是更富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作为宋诗的又一个特色,在此就不细说了。
这里想指出的是冷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往往导致了从一旁审视自己的态度。
而且,被审视的自己,往往是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而被审视的。
说起来,把自己看作是流转之物,其实并不悲哀。
把人生视作流转,是中国诗中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感情,汉魏六朝诗中的悲哀,大都是由此产生的。
不过,说起来,抑制悲哀的宋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流转并不是仅仅作为可悲的现象被意识到的。
也许,人生中真正的大
欢乐是没有的,但是,小欢小乐则在人生的各个部分都有。
仿佛使人感到,人生就是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
由此,我们可注意到另一个可称是宋诗特色的东西。
宋诗中确实没有爆发的激情,但是另外有种东西也是可贵的,这就是在流转的人生中经常被保持着的平静的激情,尤其是人对人的激情。
(摘编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也许可以作为充满激情的唐诗的反题,宋诗表现出来的冷静美,可以说是诗歌历史本身的一种发展。
B . 宋代的诗人大多是国家大臣,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的诗歌不能过分吐露热情的言辞。
C . 宋诗具有更多的知性,更富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是宋诗提倡冷静美的影响所致。
D . 只有宋人把自己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加以审视,并能意识到流转人生中的小欢小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论述宋诗特点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其中主要是与唐诗相比较。
B . 文章层次清晰,先指出宋诗抑制激情,再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C . 文章在分析宋诗抑制激情的原因时,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D . 文章对宋诗知性、精细的特点略而不论,点到即止,因其是次要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诗尽情地表现激情,丢掉了诗歌含蓄的特质。
宋诗避免夸张,抑制悲哀,这是对唐诗的修正。
B . 宋诗抑制了激情,相应也就影响了辞藻,也影响了对“景”的抒写方式。
可见,诗歌的形式影响内容。
C . 诗人的政治身份会影响他们的文学风格。
李白、杜甫可以凭激情写作,欧阳修、苏轼却要经常保持冷静。
D . 宋诗提倡冷静美,表现人生中的小欢小乐,这种特色是可贵的。
但宋诗也因之无法达到唐诗的高度。
3. (9分) (2016高一上·宁夏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
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
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
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
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
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
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
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
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
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
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
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
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
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 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C . 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D . 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E . 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
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3)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4)
你对“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现实阐述。
4. (12分) (2018高二下·澄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狂的苇荡
张西祥
刘木犁怎么就疯了呢?我问邻居,问村长。
这个走路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的人,居然掂起
猎枪去追他亲孙子,疯得分不清前头跑的是兔子还是孙子。
村长说:“这事恐怕还要从苇荡说起。
”苇荡我知道,就是村北那片大水洼子,方圆上千亩。
村长嘱咐说:“苇荡那地方你可别去了,木犁一直都掂着土铳躲在苇棵里,说不定从哪里冒出来给你一枪,集镇上几个打渔打鸟的,都被他撵得像孙子,胆小的跑到家还大病一场。
”我似信非信说:“这家伙年轻时以打猎为生我知道,怎么如今疯得连人和野物一起打了?”村长说:“怪就怪在如今他不打野物,只打人,不管是谁走近苇荡,他冷不丁就给你一枪。
”“那他藏在苇棵里吃什么,喝什么?成仙了?”村长说:“他儿子每隔三五天背去半蛇皮袋冷馒头,像喂狗,朝滩涂上一撂,调头就跑。
”从村长的嘴里我知道,木犁疯的原因很简单,木犁是想做一回真正的爷爷。
这辈子拖着一躯残身子,木犁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女人丢下他和儿子回黄土垄了,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
乡长那回在镇头上的大鸿宴应酬,说要给苇荡找个专门守护员保护野生动物。
没想到这话爬进木犁的耳朵。
木犁志在必得,揣上干粮赶到乡政府准备背水一战加上软磨硬磨。
乡长说:“此人可以考虑。
一,形象不好的人知耻而后勇,优点在于敬业,好使;二,便宜,要是雇个像样的,好赖也得七八百,这样的人给他个二百文就打发了,先试着用两个月再说。
”
木犁守苇荡头一个月,果然拿到二百元,孙子也果然有了新书包、文具盒和走进校门的新衣服。
那是木犁浑身脱了一层皮换来的——就在做看守的第四个晚上,木犁拼死命抓住几个张网偷水鸟的贼,几个贼也轻而易举抓住了木犁。
直到木犁被乱拳轰击得鼻青脸肿,木犁的两只手依然像铁钩,紧紧钩住人家要去见乡长,人家随即提起腿把他的头杵进湖里喂水。
村长说木犁就是这样受刺激的,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苇荡再也不露面。
可是你见不到木犁,木犁却能看见你,只要有人走近苇荡,木犁不分良莠“咚”地就是一土铳,霰弹在苇叶上留下“唰”的暴风疾雨声,来人即便侥幸逃得了性命,也自觉被打穿了几根神经。
好生生有鱼有野味的苇荡,却藏着火药桶,时不时要人的命,四方那些靠着苇荡找钱,靠野味打牙祭的贼胚子最先嚷嚷起来,众多电话接连打到乡长的办公桌上。
乡长拖着不管,集镇派出所的压力就大了,于是端着真家伙的三个警员威武雄壮地呵斥,举着家伙凌厉尽致比划,就是听不见枪响;疯子不仅先声夺人开了第一枪,还抱起土铳没头没脑冲上来,结果可想而知。
没想到这一番折腾还带来正面效应,疯子的骁勇被四方乡邻渲染出传奇色彩,苇荡也就此安宁下来。
在苇荡安宁的大半年里,有人看见消失多年的琵鹭和天鹅又来筑巢生养。
我再次回乡时,贸然听说木犁死了。
村长在说到木犁死时,是吞吞吐吐的,总不肯说原因。
我连灌了他几杯,村长就硬着舌头说:“木犁死的事只有俺和木犁的儿子知道,木犁的儿子那天又去撂冷馒头,猛发现前几天撂在滩涂上的馒头原封没动。
儿子似有预感,找到用芦苇搭的窝棚子,爹是直挺挺躺在一把干草上,早凉了。
儿子觉得事情重大,哭两声猛地转身就跑。
”儿子是在村外的田头上遇见村长的,村长说:“如今你爹好赖也算半个吃官饭的人了,走,这事俺得给乡长汇报。
”乡长一听,说:“这下可咋办?以后苇荡谁看守?”木犁儿子说:“这也是俺要向乡长汇报的,你看俺能不能接爹的班?”乡长神情古怪地说:“你不行,你怎能守得住?”见木犁的儿子好求歹求,乡长忽然想起说,“你要真想接班也成,不过你得瞒着所有人,不能说你爹死了。
关于你爹的后事,就由村长和你这做儿子的隐蔽着料理吧。
”村长和木犁的儿子回到苇荡深处,埋完木犁,木犁的儿子一屁股坐下来,才彻
头彻尾大哭了一场。
那之后,木犁的儿子在看守苇荡时,惬意而轻松,每隔三五天只去苇荡走一趟,背着蛇皮袋说是给爹送馒头,谁也不知袋子里装的是不是馒头,回来还不耽误做田上的活。
于是每隔三五天,就听见苇荡的深处响一枪,二层小楼上就有人看见长发垂腰的木犁。
在木犁上方的蓝天上,水鸟儿在翻飞,青云在游走,一番泰平景象。
我狐疑地问村长:“你是在忽悠我吧?我在村头上碰见木犁的儿子时,那小子分明一个板刷头,那苇荡里长发垂腰的是谁?木犁的鬼魂么?”村长醉眼朦胧诡谲一笑,凑近小声说:“在苇荡深处的窝棚里,木犁留有一顶假发套,是用驴尾巴做成的……”。
(选自2016年2月《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语言很有特点,幽默诙谐,比如“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让读者如见其人。
B . 木犁疯了,他疯的原因是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内心愧疚万分。
C . 苇荡里有野味,木犁却不让人靠近,严重影响到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导致了百姓的极大不满,纷纷反映到政府。
D . 木犁的儿子要把木犁的死讯告诉村里人,可村长意识到如果告诉了村民,苇荡将很难保护,出于保护苇荡的目的拦住了他。
E . 小说运用了倒叙和设置悬念等技巧,让小说变得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还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2)小说以“疯狂的苇荡”为题,有什么好处?
(3)小说结尾写木梨的儿子接班,有人认为儿子的这一做法值得称道,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
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
移浙两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
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
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
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
选。
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
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
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
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
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
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
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
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
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廩,光祖谒王,辞以故。
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
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
”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
再以江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
乞致仕,不许。
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如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
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全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马光祖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B . 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C . 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D . 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权,官职调动词语,指兼任官职。
除此之外同样可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假、摄、守等。
B . 户部,古代官署名。
掌管全国土地、军需、赋税、户籍、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 . 鳏寡,及鳏夫和寡妇。
鳏,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鳏寡,可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D . 建祠,文中指为纪念官员功德,表达对造福当地的官员的感激之情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即建生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马兴祖兴办教育,重视贤才。
他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此外他对贤才也以礼相待,所征召的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
B . 马兴祖加强边防,以固境安。
他在建康任上曾招兵设寨,甚至提供钱财帮助众位士兵娶亲,还曾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得以安定。
C . 马光祖广施仁政,深受爱戴。
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止。
D . 马光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
他写信给贾似道说如果定要在江东实行公田法,除非罢免自己:任临安知府期间,他厉声指责荣王,获得粮食,存活百姓。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
②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廩,光祖谒王,辞以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①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①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题目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和目的。
“留别”是诗人写诗赠给离别的人以作纪念。
B . 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有难舍之情,突出为离别而感到愁苦。
C .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D .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