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太和中学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安徽省太和中学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
B.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D.我国成功发射的脉冲星实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主要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等。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中“一座粲然”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祇园上人招余辈小聚,或问座中何人最惧内,众未及答。
祇园曰:“惟老僧最惧内。
”众讶之,笑曰:“惟惧内,故不敢娶耳。
”一座粲然。
A.感谢上人替他们掩饰,保住他们的颜面。
B.明白上人在开玩笑,因为僧人不能娶妻。
C.发现上人和他们一样因惧内而不敢娶妻。
D.理解上人因惧内不娶、进而出家的行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
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
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___。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
重构了一个___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___。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___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C.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D.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如鱼得水充满生机吹毛求疵颐指气使
B.游刃有余充耳不闻求全责备颐指气使
C.如鱼得水充满生机求全责备横加指责
D.游刃有余充耳不闻吹毛求疵横加指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年令全国观众的《渴望》,在视频平台有了高清版本;《射雕英雄传》等经典武侠,不再是“奔跑的马赛克”。
近年来,不少经典影视剧获高清修复,以全新的面貌重回观众视野。
市场需求是老剧“由糊变清”的源动力。
然而,经典影视剧囿于拍摄手法、保存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较难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
修复经典,为视频平台提供一门“好生意”。
精品内容是内容行业的竞争砝码,而经典老剧正是亟待开发的优质资源矿。
针对现有市场需求,高清修复将潜在优质资源二次盘活,为视频平台带来经济价值。
()。
超分辨率视频增强技术、AI机器学习技术等先进手段大大降低修复成本,4个月之内即可完成2部剧的修复,效率提升500倍。
经典老剧曾陪伴一代人成长,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
然而面对数字时代的冲击,经典老剧已成为“濒危物种”,若不及时挽救,很有可能在时代长河中。
在任何时期,优质内容的都是一大损失。
高清修复赋予
内容新的生命力,让时光回首,这既是对中国影视行业内容财富的保存,又能产生实际效用,丰富几代人的文化生活。
得益于先进技术手段,年代质感与高清画质并存不再是。
时代记忆或许会日趋模糊,但经典影视剧作为折射时代的窗口,其留存必将成为值得后世珍视的文化宝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手称快消散淹没天方夜谭
B.交口称赞消散淹没痴人说梦
C.交口称赞消逝湮没天方夜谭
D.拍手称快消逝湮没痴人说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说数字技术是为老剧修复提速,那么人工修复则更耗时费力
B.可以说数字技术是为老剧修复提速,但人工修复却更耗时费力
C.可以说人工修复耗时费力,数字技术则为老剧修复提速
D.如果说人工修复耗时费力,数字技术则为老剧修复提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清修复让时光回溯,赋予内容新的生命力,这既能产生实际效用,丰富几代人的文化生活,又是对中国影视行业内容财富的保存。
B.高清修复让时光回首,赋予内容新的生命力,这既能产生实际效用,丰富几代人的文化生活,又是对中国影视行业内容财富的保存。
C.高清让时光回溯,赋予内容新的生命力,修复这既是对中国影视行业内容财富的保存,又能产生实际效用,丰富几代人的文化生活。
D.高清修复让时光回首,赋予内容新的生命力,这既是对中国影视行业内容财富的保存,又能产生实际效用,丰富几代人的文化生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宛溪馆①
李白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却笑严湍②上,于今独擅名。
(注)①天宝十二年,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排挤,弃官而去,此诗作于漫游期间。
②严湍:指严子滩湍急的水。
东汉时
严光辅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不肯出仕,在新安江边隐居耕读,后人称其垂钓处为“严子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宛溪美妙风光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百尺照心明,写宛溪水不仅能临水照人,还能澄澈心灵,突出宛溪水色清明的特点。
C.颔联写宛溪水虽然不如新安水,但诗人依然爱它千寻见底,从侧面衬托喜爱之情。
D.颈联选取色彩鲜明的意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宛溪秋夜的动人美景。
2.尾联中的“笑”字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任选6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3)把酒问青天,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4)近水楼台先得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俞文豹《清夜录》)
(5)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草色烟光残照里,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蝶恋花》)
(7)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
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
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
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
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
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
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小寒第二候,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有所行动。
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鸟类。
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
中国人在鹊之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
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
画鹊兆喜凡乎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
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对望叫“欢天喜地”。
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
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伴。
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验和表达。
“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饰品。
《诗经》中说,“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它由矢和隹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隹为鸟,雉的本义是留鸟,特指野鸡。
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长三丈高一丈的城墙为一雉。
《左传》中说:“都城过百雉。
”城墙则称为雉堞,谢眺有诗:“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寒节气阳气已动,阳能开始增加,自然界中的一些候鸟和留鸟能敏感的觉察到这些变化并有所行动。
B.大雁是候鸟,随季节变化南北迁徙。
迁徙途中,它们表现出在人们看来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因而被称为“天厌”。
C.喜鹊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气候和人类的能力,又能敏感地察觉到气候的变化,小寒时会冒着严寒筑巢,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D.作为小寒第三候的留鸟,山中的野鸡也能感受到节气的变化、阳气的生长,并在小寒时节用叫声来招引同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小寒时天气其实并不寒冷”这一中心论点,按雁、鹊、雉的顺序分别加以论证,论述清晰而有条理。
B.小寒时期依次出现三种物候,是小寒时期虽看起来冰天雪地,但阳能其实是在增加的重要表现。
C.文章举例丰富,中国文化风俗绘画中的画鹊兆喜,就是喜鹊为中国人眼中吉祥象征的有力明证。
D.文章论述小寒节气中三种物候,分别表现了其对先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可读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很符合这一表述。
B.在先民的心中,大雁是非常机智聪明的候鸟,因而成为三种物候中古人判断节气最重要的依据。
C.中国文化中,大雁是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以雁作为五礼之贽,使得大雁具有丰富含义。
D.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雉” 既指一种禽鸟,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也指长度单位,如《左传》中“都
城过百雉”。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
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而后他预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
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
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
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
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
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
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
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
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
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
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分工与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
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
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
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
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B.“配第——克拉克定理”从特定历史阶段看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
C.“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
D.“配第——克拉克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
C.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
D.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配第的预言表明,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
B.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
C.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
D.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鹊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二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
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
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
草己桔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
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己凉了。
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桔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
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
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
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
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
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
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
关大妈给怔住了。
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
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
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
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诺!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
”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
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孩子,我们快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