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及反思4篇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及反思4篇
第一篇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初中历史教学应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初中生具有较为丰富和活跃的思维与想象力,处于成长期的他们对于未知事物和探索行为极为好奇,所以,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实施环节,充分顾及学生心理特点,为其创设和谐、自由、高效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初中历史教材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认知状况,对各类教学模式与方法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除此之外还应对探究性教学固有的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实验性予以充分考虑,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于实践中去。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1基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设计初中历史课程教学。

如上所述,探究性教学表现出较强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实验性特征,其中主体性是指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状态;而实验性与开放性则具体体现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性,合作性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外在机制。

以七年级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章节教学为例,笔者在设计盛世经济的繁荣这一部分时充分考虑了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点,首先对其进行分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然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而确定表达方式,例如游长安、展览农业技术于发展成果、唐代手工业品展销等等。

同时以假设、穿越的方式要求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如果你穿越回唐朝,你会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等等,促使学生对盛世经济的繁荣有更深的体验。

最后点明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

2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

初中生心理特征较为独特,其想象力较丰富,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存在发展抽象思维的要求,然而对形象思维依然较为偏重。

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以史鉴今的能力和意识,并且也具备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但容易偏激,缺乏必要的辩证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教学模式时,应着眼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
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与探索欲望的内容为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思维冲突,深化认识。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笔者在课前布置课余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抗战相关资料,包括图片、纪录片、文章或者照片等,然后在课堂上彼此分享历史资料,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其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还应引导其深究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影响以及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问题等等,从不同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思维能力,使之更积极地去探求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从而能够实现知识的高度系统化。

三、探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反思1探究性学习不可过于模式化。

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模式包括问题情境导入、实践体验、师生交流以及评价反思四个基本环节。

但教师应注意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切忌过于生硬和机械,以免流于形式。

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其应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探究意识,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其探究意识。

总的来说,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积极参与固然重要,但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也必不可少;教师甚至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面临更为严格的要求,以确保其诱导、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应对历史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予以适当处理。

传统历史教学对于接受学习强调较多,而在诸多历史学习方式中,探究性学习仅仅是其中一种。

我们鼓励探究性学习,并非对接受学习持反对态度。

历史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时间里所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对于无法再现的过去,我们只有通过史料来认识和了解,所以历史学习中接受学习这一模式是注定存在的。

学生对于无法理解或过于高深的历史问题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此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就显得极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学习包括主动与被动两种模式,前者同样依赖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由此点来看,我们在发扬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应重视接受学习,使二者能够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探究性学习对于原有历史学习方式做出了较大改变,其重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是加快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前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针对其教学实践展开反思是极为必要的。

作者邹依名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第二篇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现如今教学方式不该再是简单的听说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悬念式教学法或者故事性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愿意独立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初一的历史课本中出现的社会变革和国家产生这一章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参与课本教学,比如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心里什么可以称之为孝?并让学生讲讲自己身边关于孝的故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时候,顺便拓展课外知识将春秋时代郑庄公黄泉见母的故事教授给学生,由此让学生对郑庄公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进行书本知识教授,学生自然会牢牢记住关于春秋小霸王郑庄公的各种相关历史。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文章分析中常常会出现融情于景这四个字,而对于历史教学,我们也主张融情于书,将学生的情感与初中历史学习紧紧相融。

例如,学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并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那段历史内容的相关资料,然后在下次课上,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历史资料。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又能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直观的感受,促使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发生原因以及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残酷局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才是真正的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三、搭建对话平台教学是双向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对话的平台,有交流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

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则要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发言的交流平台,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历史变成一个活着的说故事的老朋友。

例如,在北洋水师同日本的海战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当时的战况以及旅顺军港覆灭的场景。

这种用史料说话的教学方式,就像是一个参与这场战争的老兵在娓娓道来,而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情绪就容易被带动,就会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产生努力学习、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

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从根本而言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发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浓烈的兴趣和情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性思维,结合理论与实践,寓教于乐,使学生既能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从而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作出贡献。

作者姚尊香单位吉林省敦化市黑石乡学校第三篇一、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生的情感世界相当丰富,理性思维也正处于人生中的塑造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抵触情绪,也就难以掌握住历史课程中的精髓了。

初中生对于一些历史知识有着较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中蕴含的背景内涵和历史发展规律往往难以形成深刻的认知。

所以,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总结,制定出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对隋炀帝的认知大部分集中在隋炀帝的暴行上,对隋炀帝的种种行为很容易产生没有好事的认知,就导致学生难以综合全面的看待大运河的开凿意义和北京。

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要对隋炀帝时期进行的大运河开凿过程所消耗人力物力,以及对于隋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总结出大运河开发对于当时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而得出对于大运河开发的概括性描述。

二、结合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与实践知识密切结合,有着开放性特点的学习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