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超效率DEA模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超效率DEA模型分析
内容摘要:我国商贸流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满足了市场需求,逐渐形成了市场商品体系,发展为多层次的商品流通体系,并且开始逐步迈入信息化时代。
因此,为分析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和影响因素,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分析国内不同身份的商贸流通效率,并且总结影响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呈现波浪化发展,波动趋势发展比较一致,我国东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最大,而且商贸流通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了商贸流通效率的提升,政府财政支持比重与商贸流通效率呈现负相关。
关键词:区域经济商贸流通效率超效率DEA模型发展效率
引言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紧随我国改革开发的脚步而来,自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贸流通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逐渐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建设逐层推进,当然,由此暴露出的问题
也在逐渐增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和我国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也面临转型和升级等较多突出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所以,本文基于商贸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研究基础,以超效率DEA模型分析了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和影响因素,并得出相关结论。
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学领域中是重要的概念,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近几年商贸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虽然是经历了很多波折与挑战,但是随着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贸流通产业正在逐渐走向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新常态发展。
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起到引导
区域生产的效果,商贸流通业与商品流通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能够引导区域生产模式,比如:当生产模式大于流通规模时,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只有生产模式匹配商品流通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区域生产效率。
因此,商贸流通产业能够引导商品信息流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消费的增长,商贸流通产业涉及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影响和约束着区域消费方式,如果商贸流通业
规模较小,则将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同时,我国商贸流通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商家也能够通过引导性宣传吸引消费者。
另外,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起到优化区域分配作用,国家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需要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支撑。
而且,商贸流通业还能够促进区域产业观念,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可提高产业链,凸显区域经济优势。
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研究现状
商贸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年提高,第三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商贸流通效率是反应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近几年关于商贸流通效率的研究有很多,郑勇军等(2011)指出我国商贸流通效率存在普遍偏低的情况。
邢小军、周得群(2011)研究农产品的沟通能力、农产品流通效率等,这些研究多是集中在单个服务业的发展中,如物流业以及单个农产品流通情况等,很少整体分析商贸流通业的宏观发展。
因此,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基本以区域为划分方法进行分析,国内学者袁晓玲(2010)将国内省份依照地区进行划分,分析不同时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策略。
卫海英等(2012)以特定地区为例分析地域差异现象,并实证研究技术效率引起的差异。
这些研究都是以区域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能够极大地解决样本容量不足的情况,同时也能明确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但是,这类文章论点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关于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研究很少,着眼点也不多,可能是因为当时学者对商贸流通业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商贸流通业相关的论文中,我国学者李飞等(2005)也建立了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包括十多项周转率指标、规模性指标等,并通过实证研究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等因素。
但是这些文章在计算商贸流通业效率中主观性较强,仅仅计算商贸流通业效率,没有充分考虑到流通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拟采用超效率EDA模型计算商贸流通业效率,排除主观因素。
超效率DEA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和影响因素。
(一)超效率DEA模型介绍
超效率DEA模型是由C2R模型发展而来,应用范围广泛,最早出现在1978年,主要采用数学模型评价效率,并通过计算的方法来评价有效和无效,并分析相对有效性,数学计算公式为:
在C2R模型分析中,假设存在决策单元DMU共n个,每一个单元的DMU包括输入m种和输出s种,则投入向量
和产出向量可以采用分别X=(X1,X2,…,Xm);Y=(Y1,Y2,…,Ys)表示,采用(Xj,Y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相向,0<θ<1,表示DMU效率值,DMU决策单元构造组合比例采用λy表示。
在存在最优解时,为有效效率,θ<1为无效效率,减少投入最大比例采用1-θ表示,定义有效单元效率为1。
在最先使用的C2R模型中,计算得到的有效单元过多,因此在后期的评价中存在多方面问题。
超效率DEA模型,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数学形势与C2R模型类似,超效率模型:在评价第K个决策单元效率中,采用所有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代替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
在超效率模型中,C2R模型无效单元仅仅是增加了投入比例,效率值并不会改变,因此有效单元效率值越高,代表效率越高。
(二)模型建立
在DEA模型建立中,本文以省市作为一个决策单元,计算各省市商贸流通效率。
如图1所示,决策单元包括5种,传统DEA模型在计算中,决策单元B、C、D效率值均为1,因此在计算中就无法进行合理比较,在本组模型建立中,采用超效率DEA模型,不允许决策单元之间自己比较,因此部分决策单元的效率值不是1,更加容易比较效率。
如在考察决策单元C时,C不属于其前沿的一部分,在前沿上的投影假设为C′,效率值大于1,假设这个值为1.3,这就表示决策单元C能够提高投入用量30%,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
指标与数据变量分析
本文以1997-2010年我国2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涉及到公路货物周转量、公路运输强度、批发零售贸易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个省份的零售总额采用零售价指数来进行计算,商贸流通资本存量采取永续盘存法估算,并采用计算值分析各省份在不同时间里的商贸流通效率。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量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关键环节在于投入和产出指标的确定。
在以往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k)和劳动力(L),因此在商贸流通效率计算中同样选择了这两个生产指标,另采用行业资本存量和职工人数作为两个重要指标,具体可以分解为贸易职工人数、交通职工人数、批发零售贸易、资本存量等。
考虑到流通业本身的特点,在投入指标中增加公路运输线路长度指标,商贸流通业主要代表商品流通提供服务产业和流通产业,包括了餐饮、交通、零售等行业,因此产出指标采用消费品零售额和公路货物周转量来评价。
资本存量估算采用单豪杰的方法,如1996年资本存量采用资本形成额度/上折旧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然后在进行计算,公式为Kt=It+(1-at)Kt-1 /P,在计算中,at值为7%。
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和影响因素
考虑到不同时间会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不同影响,因此本文以2003年为界,分析商贸流通效率的变化,结果
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我国各省份商贸流通效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北京商贸流通效率上升幅度为22%,效率值排名从原来的第14位上升到第7位,山东商贸流通
效率上升幅度为23.3%,效率值排名从原来的第19位上升到第9位,安徽商贸流通效率上升幅度为59.2%,效率值排名
从原来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这三个区域商贸流通效率上升幅度非常明显。
在第二阶段发展中,这三个区域的商贸流通效率值显示均为正值,其他地区如河南、云南以及新疆等,商贸流通效率降低幅度超过20%。
从图2中可以看到超效率DEA模型效率值大于1的区域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出现一定变化,第一阶段效率有效地区数目在13个,占43.3%,第二阶段效率有效地区数目为9个,占30%,广东、新疆和宁夏三个地区从原来的有效单元降到无效单元,提示各地区通过结构合理调整能够达到有效水平,同时也说明经济结构调整不合理可能导致经济发展下降。
中东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效率发展存在明显地域特点,关于地域差异性能够引起商贸流通效率的变化还需要进一
步分析,计算各年度效率值,并以此进行比较,得到不同地带效率值、效率的变异系数,如表1所示(部分)。
东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值最高,中西部地区效率较低,全国发展有效年份共12年,就总体发展而言商贸流通效率
值较高,东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值均在1.0以上,总体商贸
流通效率值波动非常小。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几乎未出现有效年份,西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值偏低,但是波动不大。
全国和三大地带的商贸流通效率值变化比较一致,波动趋势呈现波浪式变化,提示国家宏观调控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在最近几年中可以看到波动幅度比较大,推测与投入指标统计口径变化存在关系。
分析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在以往研究中认为影响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研究提出的观点不同,但就总体而言,认为影响商贸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固定资产、结构以及流通需求。
在本研究中固定资产采用商贸流通的资本存量表示,在实际发展中,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公路密度等也会对商贸流通效率带来影响,但是由于这类因素与行业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极大相关性,因此不考虑。
流通需求主要反映在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强度中,采用产业结构、政府对经济的干扰程度等来作为经济结构主要评价指标,建立面板模型:
effi,t=a+openi,t+thirdi,t+ki,t+govi,t+markingi,t
+urbani,t+εi,t,
式中open:对外开放强度,third:产业结构,kgov:第三产业所占比例,marking:资本存量,urban:城市化水平,在这里采用城镇化人口表示,面板模拟结果如表2所示。
面板F检验值小于0.001,不存在个体效应,固定效应
由于混合回归,BP检验同样验证了这个阶段,在固定效应中,影响效率水平因素还包括了对外开放程度,起到反作用结果,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能够刺激商贸流通效率的增加,但是显著性不高,资本存量和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对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起到反作用,提示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可能因为基层工作在推进中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市场化发展越完善,商贸流通效率值越广泛,城市化水平越高,商贸流通效率值越高。
考虑到面板数据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问题,采用组间异方差检验,认为存在组间异常差,考虑到不同地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分别对三个地区做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度得到显著提高。
东部地区相对于全国商贸流通效率发展而言,处置效率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效率的拉动作用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对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第三产业发展越发达对商贸流通业的需求较高,市场化发展水平对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不大,提示东部地区市场化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市场化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政府政策的实施对商贸流通效率影响更加敏感,因此东部商贸流通业在发展中更加需要关注政策上的变化。
中西部地区政府干预能够促进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可能
是因为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比较大。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能够极大地提高商贸流通效率,这是因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比较低,产业结构以及政府干预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商贸流通效率值的提高,市场化发展水平对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在中西部更加敏感,提示市场化水平越低的地区,提高市场化水平更加有助于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