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20xx3 年,我市县域经济的总虽有所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总体来说发展的差距在拉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1、自然资源状况
**市国土面积2228平方公里,辖7镇4乡、86个村(居)委会、1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691个自然村、992个村民小组,共有汉、彝、苗、壮、回等19种民族,总人口42.53 万人。
2、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xx年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3加上的增长速度,其中在20xx2年突破白亿元大关,20xx3年达11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年增长在21%以上,其中20xx3 年增长38.55%,发展后劲逐年增强。
20xx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9亿元,同比增长14.8%;财政总收入19.47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 6亿元,同比增长18.1%城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4 元,增长13.8% 农民人均纯收入6863元,增长18.8%。
近几年来,县域经济各项指标连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经济实力逐年得到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相继被授予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白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体育先进县、
全国平安县、省级园林县城、中国石榴之乡、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和中华特色美食名城等称号。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经济总虽仍偏低
据统计,我市20xx3年县域经济完成生产总值118.3亿元,在全州13个县域单位中排第4位;我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2.56亿元,在全州13个县域单位中排第1位。
2、特色优势不明显,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
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明确,但特色优势仍不明显;城镇化进程缓慢,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
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3、经济基础相对较差
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集中表现在农业广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经济比重偏小,虽然企业数虽不少,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支柱产业不够明显,产业聚集程度不高,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虽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较慢,整体素质不高,发展壮大难。
4、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由于工业比重较低,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市级财力十分薄弱,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大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上明显不足,使得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十二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的定位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南向产业基地,昆河经济走廊上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现代田园宜居城市。
按照这一定位,**将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资金、人才、技术支持,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计划到
20xx年,一产比重进一步降低,二产比重持续提高,三产比重
保持稳定,三次产业结构达12 : 56 : 32。
1、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
必须认清形势,创新观念,对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形成高度共识,要认识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举措。
2、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大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积极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要着眼于农业长远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调整区域布局,发挥其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区域和产业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重点发展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和规模优
势的重点中心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
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努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区域
经济的发展平台,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注重将发展小城
镇同农村市场体系的完善配套、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
业发展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
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
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强市”步伐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是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于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要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投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力促产业上档次、经济上规模、效益上台阶。
要以现有的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向园区聚集,把工业园区办成产业聚集区,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使之成为提升经济总虽的重要载体,从而加快县域工业发展。
建议:县域经济应坚持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之路。
通过以上分析,在我看来,要
壮大我市县域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找准自身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发掘比较优势,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做强优势产业。
比如我市借助州府所在地的地理优势和旅游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餐饮产业,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实现滚动发展,不断增强县域
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