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
含答案
1.课内阅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
“我真是老了。
”椅子想。
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
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1)用“要是……”写一句话。
(2)写出描写椅子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这棵树先后被做成了什么?填填看。
树——手推车——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要是我能赶快长大,那该多好啊!
(2)我真是老了。
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3)椅子;木地板
【解析】【分析】(1)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要是我能赶快长大,那该多好啊!
(2)我真是老了。
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3)椅子、木地板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意正确,说完整的话。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diào gōu)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pú pǔ)公英的花瓣是合拢(lǒng rǎo)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读音。
钓________(diào gōu )鱼 蒲________(pú pǔ)公英 合拢________(lǒng rǎo )
(2)用横线画出这段话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在你看来,蒲公英的花像________。
A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B .钓鱼
C .在观察中寻找乐趣
(
4)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草地的色彩是会变化的。
作者先发现________,后发现________。
A .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B .草地的颜色会变
(5)选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叙述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察图片,完成练习。
大自然中像蒲公英这样有趣的植物还有很多,图中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植物,白天如图一所示它的花瓣是________,而夜间的时候如图二所示.它的花瓣是________。
因此这种会“睡觉”的莲花,我们把它称为________。
【答案】 (1)diào ;pú;lǒng
(2)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蒲公英的花;人的手掌;一把小伞
(3)中午;张开;金色;早上、傍晚;合拢;绿色;A
(4)B ;A
(5)时间;很早;中午;傍晚
(6)张开的;合拢的;睡莲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
练。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6)解答时,先从给出的图画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判定。
故答案为:(1)diào、pú、lǒng
(2)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蒲公英的花;人的手掌;一把小伞
(3)中午;张开;金色;早上、傍晚;合拢;绿色;A
(4)B;A
(5)时间、很早、中午、傍晚
(6)张开的、合拢的、睡莲
【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6)培养观察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
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节选自吴然的《珍珠泉》)(1)短文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你喜欢吗?请选择一句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2)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水泡的有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2)我从“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这句话体会到了水泡的有趣。
理由: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扑哧一笑”写出了水泡的可爱有趣,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找出自己觉得描写优美
的语句即可。
(2)本题是感受描写对象的有趣之处,首先找出自己觉得泡泡有趣的句子,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理由,理由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2)我从“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这句话体会到了水泡的有趣。
理由: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扑哧一笑”写出了水泡的可爱有趣,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点评】此类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只要结合文章内容合理作答即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聪明的阿凡提
一天,国王召阿凡提进宫,对阿凡提说:“阿凡提先生,人们都说你很聪明,我这里有一个问题,你如果能解答出来,我就奖赏你。
”国王让人拿来了三个盒子,对阿凡提说:“这三个盒子中只有一个盒子里放着我的一粒珍珠。
每个盒子上各写着一句话,但只有一句是真话,其余都是假话。
你给我找出珍珠在哪个盒子里。
”阿凡提一看,第一个盒子是红色的,上面写着“珍珠在这里”;第二个盒子是蓝色的,上面写着“珍珠不在红盒子里”;第三个盒子是紫色的,上面写着“珍珠不在这里”。
阿凡提看完了盒子上的字,稍稍沉思了一下,就指出了珍珠在哪个盒子里。
国王和手下大臣一听,一个个都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聪明的小同学,你也能像阿凡提一样找出珍珠在哪个盒子里吗?
(1)用划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2)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沉思:________。
(3)珍珠到底在哪个盒子里呢?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答案】(1)如果妈妈不开车送我上学,我就坐公交车去。
(2)深刻地思考
(3)第三个盒子;假设第一个盒子“珍珠在这里”是真话,则第三个盒子“珍珠不在这里”也是真话,与题意相矛盾,所以第一个盒子是假话;假设第二个盒子“珍珠不在红盒子里”是真活,则第一个盒子与第三个盘子是假话;由于“珍珠不在这里”是假话,所“珍珠在第三个盒子里。
【解析】【分析】(1)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如果……就……”是假设关系,前面提出一种假设,后面是结果。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如果妈妈不开车送我上学,我就坐公交车去。
(2)深刻地思考
(3)第三个盒子;假设第一个盒子“珍珠在这里”是真话,则第三个盒子“珍珠不在这里”也是真话,与题意相矛盾,所以第一个盒子是假话;假设第二个盒子“珍珠不在红盒子里”是真活,则第一个盒子与第三个盘子是假话;由于“珍珠不在这里”是假话,所“珍珠在第三个盒子里。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意正确,说完整的话。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鼹鼠的月亮河(节选)
图书中心的前面是中心广场。
广场一直是最拥挤的地方。
书城的居民大部分都喜欢读书,除了少数不爱读书的,比如猫。
凡是爱读书的就一定会到这里看书。
可是,今天大家都没有在看书,而是围成了一个圈,伸着长脖子在看。
米加想了想,也从拥挤的人群中挤了进去。
呵,围在中间的是一个和他一样穿彩色条纹衣服的人,大家正对着他扔鲜花。
他看上去不算很老,瘦瘦的,高高的。
衣服显得很宽大。
他的头顶已经没有头发了,亮亮的,周围有一些稀疏的卷发紧紧地贴在耳边和后脑,他的头发还没有他的胡子长。
在胡子的上面有一个肉肉的圆鼻子。
他手里举着一根银色的棒,这是魔术棒。
他挥动魔术棒的时候,空中就划出了一道道银色的光圈。
“各位请看,这是一个马铃薯。
一个真正的马铃薯。
昨天刚刚从土里挖出来的马铃薯。
一个还带着泥的马铃薯。
”他说一句就换一个方向,这样可以让大家都看清楚。
大家的眼睛马上就都盯着马铃薯了。
“现在,我,咕哩咕,要把它变成一只手表,一只嘀嗒嘀嗒响的手表。
”原来他的名字叫咕哩咕。
他刚刚说完,人群中就发出“噢——噢_——”的声音。
大家都很激动。
“真的?你不会是要把马铃薯变成土豆吧?”人群中有人大叫着。
“哈哈哈哈……”大家笑得很厉害。
“吧哩卟噜,稀里哗啦……”
所有的人都不再发出声音,好像停止了呼吸。
突然,他停了下来。
啊,大家面前的马铃薯真的不见了!他变出来的是一块石头。
(1)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魔术师外貌的语句。
(2)短文中咕哩咕把马铃薯变成了()
A. 手表
B. 土豆
C. 石头
(3)听了咕哩咕说要把马铃薯变成一只手表的话后,“大家都很激动’’的原因是()
A. 大家怀疑咕哩咕能否把马铃薯变成一只手表。
B. 大家期待着咕哩咕把马铃薯变成一只手表。
C. 大家根本不信咕哩咕能把马铃薯变成一只手表。
(4)如果咕哩咕再次变魔术的话,有没有可能将马铃薯变成手表呢?说出你的预测和理由。
【答案】(1)他看上去不算很老,瘦瘦的,高高的。
衣服显得很宽大。
他的头顶已经没有头发了,亮亮的,周围有一稀疏的卷发紧紧地贴在耳边和后脑,他的头发还没有他的胡子长,在胡子的上面有一个肉肉的圆鼻子。
(2)C
(3)B
(4)没有。
因为他第一次变的时候已经做好准备,但还是失败了。
所以再变肯定也不会成功的。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短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
故答案为:(1)他看上去不算很老,瘦瘦的,高高的。
衣服显得很宽大。
他的头顶已经没有头发了,亮亮的,周围有一稀疏的卷发紧紧地贴在耳边和后脑,他的头发还没有他的胡子长,在胡子的上面有一个肉肉的圆鼻子。
(2)C;(3)B;
(4)没有。
因为他第一次变的时候已经做好准备,但还是失败了。
所以再变肯定也不会成功的。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短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雨
看,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挂起了丝织成的窗帘;无数的屋檐上泻落着瀑布;门前的积水也像小溪流淌似的,到处是雨——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清凉晶莹,珍珠似的,且是一阵阵的,反倒使人觉得它多情。
它给忙碌了一春一夏的大地洗尘换装。
雨还没停,太阳却从云层中钻出来了。
霎时,天空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太阳给雨滴披上了美丽绚烂的外衣。
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多美啊!抬头望去,天上的雨仿佛是节日的礼花,绚丽缤纷,而这些礼花很快落到了地上,没了。
渐渐地,礼花越来越小,最后终于没有了。
啊,雨停了。
这时候,你就会呼吸到湿润的、沁人肺腑的秋天的空气,吸一口,你就会觉得凉爽异常。
天上的雨停了,路两边白杨树上还在滴答,雨点像一颗颗明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使劲摇门口的那棵白杨树,“哗哗”,好凉啊!一颗颗明珠,被我摇下,落在脸上、身上、脖子里,倏地一下便不见了。
我多么喜爱这秋天的雨呀!那美丽晶莹的雨滴,那绚烂娇艳的礼花,那璀璨动人的明珠。
(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划线词语,并写出它的近义词。
霎时——________ 绚丽缤纷——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短文中说明秋天的雨“璀璨动人”的语句。
(3)下列句子中为比喻句的一项是()
A. 门前的积水也像小溪流淌似的。
B. 太阳给雨滴披上了美丽绚烂的外衣。
C. 天上的雨仿佛是节日的礼花。
(4)短文围绕秋雨写了两种时候的景色,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这些语句中,你感到有趣的是:________。
(摘录一句)
【答案】(1)一刹那;五彩缤纷
(2)秋天的雨,清凉晶莹,珍珠似的
雨点像一颗颗明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3)C
(4)下雨时;雨停后;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绚丽缤纷: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B:把“太阳、雨滴”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C:把“天上的雨”比作“节日的礼花”是比喻。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一刹那、五彩缤纷
(2)秋天的雨,清凉晶莹,珍珠似的。
雨点像一颗颗明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3)C
(4)下雨时、雨停后、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7.课外阅读。
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
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1)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河水________的特点。
(3)第4自然段一共有句话,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写的。
(4)本文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色,人们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北大荒________的美丽景色。
【答案】(1)一碧如洗
(2)水面;明镜;平静
(3)原野热闹非凡
(4)天空;小河;原野;丰收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4)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一碧如洗
(2)水面、明镜、平静
(3)原野热闹非凡
(4)天空、小河、原野、丰收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
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你一定会听见的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呀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的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扫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打向屋脊,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在盛水的脸盆里,当清洁工清扫水沟里的落叶,当妈妈打开水龙头淘米煮饭,你总该听到些什么吧?
(1)积累词语。
从文中找出恰当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一________雪花一________孤灯一________暖意一________银箭
(2)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里。
微风________柳梢清风________明月
狂风________巨浪台风________山岭
(3)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横线。
(4)当妈妈打开水龙头淘米煮饭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呢?请写在下面。
(5)文段思维导图,请你填一填。
【答案】(1)朵;盏;阵;道
(2)吹过;拂过;扫过;横越
(3)当山间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
(4)
(5)风吹的声音;水声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填空时带着问题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情况,从结构上看是“动词+名词” 。
这些词语都是短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一般要注意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一致,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语句通顺。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朵、盏、阵、道
(2)吹过、拂过、扫过、横越
(3)当山间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
(4)哗啦哗啦的淘米声。
(5)风吹的声音;水声
【点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2)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这道题就是“动词+名词”,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学生还应对这类词进行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节选)
“那让我先藏(zàng cáng),你来找。
”红头说。
“好吧!”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眼睛。
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_____藏好了吗_____青头大声问_____
红头不说话,只露两只眼睛偷偷地看。
它心想:我要是一答________(dā dá)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1)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藏________(zàng cáng)答________(dā dá)应
(2)给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藏好了吗________青头大声问________
(3)红头躲进草堆不作声的原因是()
A. 怕被老黄牛发现。
B. 怕被青头发现。
C. 怕被其他蟋蟀发现。
(4)概括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A. 红头躲在草堆里不作声。
B. 青头在找红头。
C. 青头和红头在玩捉迷藏。
【答案】(1)cáng;dā
(2)“;?”;。
(3)B
(4)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cáng、dā
(2)“?”。
(3)B
(4)C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
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块奶酪(节选)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
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足:①(副词)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②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③充足;足够。
Ⅰ劲头比刚才更足。
________
Ⅱ这点小事微不足道。
________
Ⅲ这碗饭足以填饱肚子了。
________
(2)蚂蚁队长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的原因是()
A. 一点儿奶酪渣不够分。
B. 最小的蚂蚁需要特殊的照顾。
C. 怕其他蚂蚁偷吃。
(3)蚂蚁队长不自己吃掉奶酪渣的原因是()
A. 怕被其他蚂蚁发现。
B. 怕违反不许偷嘴的禁令而受处罚。
C. 不能带头违反自己定的不许偷嘴的禁令。
(4)大家干活劲头更足的原因是()
A. 他们看到了蚂蚁队长吃掉了奶酪渣。
B. 他们没有吃到一点儿奶酪。
C. 他们看到蚂蚁队长让小蚂蚁吃掉了奶酪渣。
【答案】(1)③;②;①
(2)B
(3)C
(4)C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Ⅰ劲头比刚才更足。
足:充足;足够。
Ⅱ这点小事微不足道。
足: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
Ⅲ这碗饭足以填饱肚子了。
足:(副词)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
(2)、(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Ⅰ③;Ⅱ②;Ⅲ①;(2)B;(3)C;(4)C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入座。
(2)、(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