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基础选习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基础选习题(15)
李仕才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腾讯无人机在研发初期,定位就与现在占市场主流的航拍型无人机不同,他们的目标用户是大众消费群体。

B.运营商推出手机月套餐内剩余流量单月不清零服务后,不少市民欣喜不已,更有网友开始展望“我的流量我做主”的未来。

C.由于售价低廉,药企微利甚至无利,缺乏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不少低价药从市场上消失。

D.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道德文明建设。

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道德文明,是人们选择入居的重要标准。

解析:A项,表意不明,句中“他们”一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C项,句式杂糅,删去“缺乏”或“不高”;D项,不合逻辑,应删除“是否”。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安倍晋三谈及钓鱼岛主权问题时,却表示“绝
对不会向中国退让一厘米的土地”,其危言危行
....必将加剧钓鱼岛危机。

②毛泽东同志对党与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往往是表现在某些历史的转折关头,他以正
确的思想、杰出的领导艺术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力挽狂澜
....,扭转乾坤。

③“哗、嘭嘭——”这是9月16日午间强台风“海鸥”飞临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玉包
港时,扶摇直上
....、海浪涛天、船只相撞带来的巨响。

④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确实是长篇大论
....,内容丰赡,情节跌宕,
人物生动,思想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⑤中国广州的一位特型演员希望通过扮演美国总统奥巴马走红演艺界,人们在看过他的
表演后,的确觉得他的模仿惟妙惟肖
....,印象深刻。

⑥史书里没说,但是演义里绘声绘色
....地写出了尉迟敬德“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指的是敬德挥出三鞭,而秦叔宝只用两锏就接住了,以此表现叔宝还胜了一招。

A.②⑤⑥B.①③④
C.②④⑥D.③④⑤
解析:①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指正直的言行。

此处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②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符合语境。

③扶摇直上:比喻仕途得意。

属使用对象错误,不合语境。

④长篇大论:指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

不合语境。

⑤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美妙逼真。

符合语境。

⑥绘声绘色:描绘声音和容貌,多用于指描
述的形象生动。

符合语境。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敬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读者给报社编辑写信说:“敬颂编安。


B.长辈给侄儿李冰写信说:“顺颂安康。


C.老李给同事老张写信说:“谨致鸣谢。


D.小明给同学小王写信说:“特此函达。


解析:B项,“顺颂”是书信结尾时的套语,表示祝福,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

长辈对晚辈不能用“顺颂”;C、D中“谨致鸣谢”、“特此函达”是官方书信用语。

答案: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

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__①__。

虽然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相对于大部分城市的自来水价格,__②__。

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政府全方位扶持和培育。

但从长远来看,__③__,因为我国淡水资源缺乏,向大海要淡水是大趋势。

答:①


解析:根据后面“虽然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知,第一空的陈述主体是“海水淡化”,再根据前面“中国淡水资源不足”可知,第一空应填与“海水淡化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相关的内容。

第二空,根据“但相对于大部分城市的自来水价格”及“需要政府全方位扶持和培育”可知,第二空应填与“海水淡化的成本高”相关的内容。

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但”及后面“因为我国淡水资源缺乏,向大海要淡水是大趋势”可知,第三空的内容与“海水淡化发展前景广阔”有关。

答案:①海水淡化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②海水淡化成本仍然偏高③海水淡化发展前景很广阔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我们要高度警惕文化霸权。

民族精神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主体性精神,故本民族所有成员都一定具有。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集体记忆”,是民族生活中最具权威的文化基因。

如果传统文化变“虚弱”了,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一个消失的民族。

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学技术,一个政权会被打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民族也会被打垮。

①本民族所有成员并不一定都具有民族精神。

②。

③。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

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不只是传统文化,还有科技、军事、教育等。

“传统文化变‘虚弱’”,只能推断出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可能会处于劣势,但不一定整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语段推论有误。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是更迭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推断不出必然会导致民族消失。

答案:②传统文化变“虚弱”,国家并不一定就没有希望了③一个民族抛弃传统文化并不一定会消失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

元和圣德②要君诗。

老去不堪谁似我。

归卧。

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

直上。

看君斩将更搴旗。

歌舞正浓还有语。

记取。

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

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

“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片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作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CE [C项“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联系前文可知,是写自己老大无成唯有归卧青山,谋生之道却“费寻思”,实际上是以己之今况作反面陪衬,希望友人能引以为戒,奋发有为。

E项“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告诫友人,歌舞宴饮是少年们的乐事,规劝他不要沉湎丧志,以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

]
2.(1)自己虽然年老,但不愿归隐青山,渴望为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做出贡献。

(2)不能沉溺于享乐而丧失志向,当珍惜时光,及时建立功名。

【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有《稼轩长短句》。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我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雀鸟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不逊于在
山中听蝉。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那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那么深刻。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

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

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

自然是没有结局的。

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听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早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节)1983年5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与结尾“雨早停了”呼应,而且也为后文“笛声”的出现作了铺垫。

B.竹子上面有水渍,竹叶有间隙,因风的作用,发出尖利如笛的声音,所以作者说“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C.作者后来又去了几次竹林,但都无福再次聆听到美妙的“笛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笛声”的喜爱以及无法再次聆听的遗憾之情,同时也说明作者是一个无福之人。

D.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子”喻为“乐器”,把“风”喻为“指挥家”,把风吹竹、雨打叶交织在一起的声音喻为“笛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声音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 “同时也说明作者是一个无福之人”无中生有。

2.风雨中的笛声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5分)
答:__示例:①在风雨中的竹林前听竹,笛音清晰、高扬、悠长,波涛汹涌,声威远大。

②这不是人力所为,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风、雨、竹合奏的交响乐。

__
[解析] 5分。

答出第一个要点给3分,答出第二个要点给2分。

3.文章结尾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并结合学过的诗文举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

(6分)
答:__示例:自然的变化无穷、博大精深能时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是人们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家园。

具体分析可结合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维的山水诗等诗歌来展开。

__ [解析] 6分,含意3分,举例分析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