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出处了,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那么淮阴侯就是指韩信,带领士兵背水一战的将军就是韩信,那场战争就是公元前220xx年十月的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中,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韩信的“背水一战”津津乐道——把士兵放在绝境,激发他们的斗志,就好像“让士兵进入绝境”是一种有效的作战方法。

但是三国时诸葛亮的下属马谡,也对这个案例津津乐道,觉得自己被围困在山上士兵反而有斗志。

结局你们知道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那么同样的“背水一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命运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
这一战是韩信精心掌控和经过计划、谋划的,因此并不是在无可奈何时做出的选择。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公元前220xx年,汉将韩信对魏王豹发动了安邑之战,灭掉了魏国。

10月他又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

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二十万重兵,严密防守。

韩信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

其实,赵国有一高人谋士叫李左车,他对陈余说:“韩信此次出兵可谓是一路顺风,披荆斩棘,他们是乘胜而来,战斗力锐
不可当。

兵法上有一个常识就是兵锋正劲的军队,不可与之强对。

于是李左车献计:军队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请求统帅陈余拨给三万兵马,袭其粮草,令韩信大军不战而退。


然而陈余并不这么想,他并没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他自以为是地说:“韩信兵力很少,长途跋涉将尽显疲态,如果不能决战将使国家颜面尽失”。

韩信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兴,所以后来去他下令军中不得杀李左车,生俘者赏千金。

打赢这场战争,不仅要靠摆开阵势的一万将士,更要靠关键的两千骑兵的全力配合。

是夜,韩信还派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

命令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

待大部队激战正酣,汉军的两千轻骑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

如此以来便让敌人处于前后夹击、腹背受敌的局势,令赵军四散溃败;而且韩信还在一开始主动出击并假装溃败,引起敌人的放松警惕。

没有退路,方能奋起反击,无暇他顾,为求生存就要拼命杀敌。

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

然而韩信确反其道而行之,背水布阵迎战。

这并不是说兵法上说的不对,这正体现了韩信的智勇。

因为韩信告诉他的下属们说,兵法上还有一句话叫“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正是绝境激发了韩信大军的生存本能和斗志。

一旦它有了士气,它就有了潜力和强大的潜力。

三国时马谡虽然也采用了同一套路,然而结果却招致大败而痛失街亭,命运就有点悲催了。

因为马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战术的。

而韩信当时则是“谋定而后动”。

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军令,舍弃水源,上山驻扎,却不据守战略要道上的城池。

《三国演义》上说他此举的目的是:“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这番话史书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马谡是将军队驻扎在绝地上。

马谡在死地驻军,似乎出于和韩信一样的动机:制造团队的危机感,然后激发战斗意志。

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家为求生而拼死作战的局面呢?为什么最终还被张颌截断取水路径,大败亏输,将士们溃散呢?
韩信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对战俘很残酷的年代。

秦国打仗,动不动就斩首数万,白起沉数万战俘于河中,又坑杀几十万赵兵,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

在那个时代,投降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想要活命,就要拼命,因此“背水一战”是可行的。

而在马谡的时代,除了董卓,罕有大批屠杀战俘的记录,投降是有活路的,例如曹操的几十万青州兵都是降兵。

而指挥官把部下放在死地就显得很不适宜了,在拼死求生和投降求生之间选择,后者更可行。

制造一定程度的危机感,激发斗志,固然是好战略,但也要看具体环境。

成韩信,不易;成马谡,却很容易。

所以说啊,背水一战也是有前提的,战胜是有条件的。

当我们有无数案例可以借鉴的时候,识别其背后的成立前提,就变得尤为重要,然后可以不失时机的创造条件,取得成功。

韩信简介
韩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
负。

因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

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开始的时候投奔项梁,后来又跟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

最后,韩信投奔汉王刘邦。

开始,刘邦看不起貌不惊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韩信,经丞相萧何力荐,才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公元前196年,吕后以谋反罪名杀死了韩信。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随后吕后下令诛杀了韩信三族。

韩信背水一战评价及借鉴
背水一战中,成安君陈余没有使用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利用有利地形,截断千里行军韩信的军队的辎重粮草,而自称义兵,御敌沙场不用奇计!匹夫也。

而韩信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有效制定了作战方针:
(1)谋定后动:侦查情报,判定了陈余没有用李左车计策,乃行军
(2)最后一战:韩的数万大军与二十万敌军作战,他的许多士卒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采用了最后一战的兵家禁忌战术,使将士无处可逃,拼死一战。

也可以嚣张跋扈,方便诱敌。

(3)改旗易帜:先让两千轻骑扛着两千面汉军旗帜,趁全军出动时,侵入敌营改汉军旗帜,以示汉军已深入赵军后方,在对方和我方死守不退的情况下,分散对方军队的注意力,然后一击毙命,斩,擒赵王偕。

这一计划还利用了张耳和陈郁之间的个人仇恨,以及陈郁的自立力量。

看到韩信和末世站低估敌人后,他们有信心活捉韩信和张耳,而低估敌人并对其恨之入骨的陈郁就中了圈套。

(4)广纳贤才:战后,女儿找到李左车,把她当老师。

体现了韩信对人才的尊重。

虽然他对战争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但他仍然保持谦虚,不断学习。

同时为汉王招贤纳士,打探招募燕齐的战略方法,为随后的战争做准备。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中的军事家,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充分体现了他惊人的才华。

谨慎行军,做好充分准备,运用独特战术,因势利导,不拘泥于传统战术,效果奇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