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种角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种角色当父母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人天生虽具有一些母爱、父爱的本能,却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辈子的学习,而当孩子长大了
还愿意千里迢迢回来看你,想念你、爱你、尊敬你,那时你就会知道,身
为父母的你已经获得了最珍贵的回报,那就是子女永恒的爱。

不论时代怎么改变,父母的角色以及孩子成长需要的养分,却是不变的。

还记得你成为父母的那一天吗?
孩子带着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来到世上,他完全无助的、且没
有选择的,把生命交给了你,让你成为他的父亲、母亲。

他渴望你的爱、期待你的拥抱,他相信世上有人会用无条件的爱,孕
育他长大。

父母亲对孩子而言,就像是一个可以永远依靠的堡垒
“当父母亲陪着小孩的时候,孩子会因为有爸妈的存在而变得有信心,他会继续往前探索,当他感到不安时,他会回头看看,看到父母还在,他
会有信心继续往前,即使跌倒受伤了,他知道有人会关心他,会看看他受
伤的重不重,”
精神科医生王浩威说,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时,脑海中会浮现的画面父母的4种角色
当你成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开了一场学习爱的旅程。

而唯有透过
陪伴与参与,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便失去了主导孩子
成长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够给孩子源源不绝的温暖。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需要蜕变成不同角色,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父母亲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种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顾者;
规范者;战士兼保护者;以及精神导师。

这四种角色在孩子发展的阶段都扮演关键性的作用。

父母在一些时刻需要特别凸显一些角色。

从出生到六岁,父母是【照顾者的角色】
在孩子出生至六岁这个阶段最为重要,根据澳洲亲子专家毕德福指出,从出生到六岁进小学前,是孩子“学习爱的阶段”,他需要充分的关爱与
安全感。

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对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到安全与价值感。

六岁∼十二岁,父母扮演【规范者】的角色逐渐加重
这时候需要为孩子在各方面树立行为的规范,但父母应在规范者与其
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过于严厉而失去感情,这反而会让孩子长大后成
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决定的人。

到了十二∼十八岁这个阶段,【战士兼保护者】这个角色成为父母的
重点
尤其是父亲,在孩子经历青春期这个阶段,父亲对儿子而言相对重要,因为男孩会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透过父亲,男孩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男人。

在这个阶段,父母亲一方面要与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们面对那些让他们几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风暴,一方面要协助他们对抗外在许多引诱他们走上歧途的力量。

当孩子进入成年阶段,【精神导师】的角色便成为父母的重点。

这时候,父母亲可以坦诚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经验,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们可以从容倾听子女的挣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导师的身份给予子女“祝福”。

孩子最需要的6种养分
为人父母是一个重大的责任,但有些父母从小就给孩子最好的,却未必能栽培出一个他们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虽然贫穷、甚至没有受过太多教育,却可以教养出快乐又优秀的孩子。

根据许多研究,学历、财富、权位都与能不能成为好父母没有绝对的关系,重点在于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最需要的养分。

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过程来看,父母可以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包括︰
1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来闻到妈妈的味道、听到妈妈的声音、心跳,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延续到他长大,安全感可以说是生命的主旋律。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发现,婴儿出生至一岁半左右,是发展对人的基本信赖感的阶段。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应常常给他拥抱、亲吻,响应孩子的眼神、声音、和他说话,这是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开始。

也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的照顾者常常更换,一下换这个保姆、一下换成
阿公阿嬤、一下又放到托管所,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孩子就不容易发展出
与人基本的信赖感,没有信赖感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不容易产生
自信心。

人如果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将来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最严重的
三个问题是︰不安、哀伤、敌意。

如果我们从小就把孩子丢来丢去,这三种问题都可能产生。

如果一直持续到长大都没有把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处理好,也可能演变
成忧郁倾向或暴力倾向。

父母如果无法自己照顾孩子,至少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照顾者,可能
是阿公阿妈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2亲密的家庭气氛︰
为什么有的家庭能帮助孩子应付各种问题,有的却不能?
英国教育学者史宾赛认为家庭能否给孩子力量,取决于家人之间的感
情密切程度,因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总是他的加油站。

美国一九八九年的学业性向测验最高分落在南达柯塔州,引起许多人
的好奇。

若从教育资源来看,这是全美教师薪资最低、每个小孩分配到的资源
倒数第八的州,但却有最好的成绩表现。

他们做了一番研究发现,这个州的离婚率最低、家庭关系紧密、还保
持了传统的价值观。

“想想看,一个全家人盯着电视看的夜晚,跟一个全家一起看书、喝茶、说故事的夜晚,有多么不同”。

亲密的家庭气氛可以透过一些方法来营造,像是晚餐时间愉快的聊天,千万别在这个时候训孩子。

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游戏、和孩子谈谈家里的往事、与孩子合力完成
一件有趣的事情、建立家庭的传统和仪式等。

3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则是培养
孩子良好的品格。

在现在传统家庭结构瓦解、社会价值混乱、媒体的影响力快要凌驾老
师时,父母扮演传递正确价值观与进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来愈重要。

经常在各地演讲教育主题的大学教授洪兰,在她的言谈与文章里,随
时可见她父亲的智慧风范,从小她父亲便教导孩子用正面积极的态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费,“能走的就不要坐车、能坐公交车就不要坐出租车。


她当年出国念书,下飞机时只有口袋里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却一点也
不担心害怕,因为她父亲教过她“一身养一口”,只要学会过简单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对未来。

父亲当年是法官,收受“好处”的机会很多,但她的父亲却清廉自持,为了养活一家人需要多赚点钱,他辞去法官做律师。

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这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因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透过模仿从父母身上学会许多事情,不管你
愿不愿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也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他品格、
价值观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育学者会提醒父母,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就需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对自己。

4发现孩子的特长︰
做父母有时必须像个侦探,从与孩子互动中观察出孩子的特长,并引
导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长往往在许多地方展现出来,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在做哪些事
情时最投入、最能专心、并且感到最愉快,这往往就是兴趣所在。

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的兴趣一个发展的空间,并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
协助与环境,在他遇到学习瓶颈的时候陪伴他一起面对困难,孩子通常能
够培养出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因为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效
果会比父母师长外在勉强的学习效果好很多,也更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5培养孩子健康的习惯︰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我们的孩
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现了警讯。

在台湾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小一学童就已经
有近视眼,也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小学生体重过重,台湾儿童罹患忧郁、自
杀的数字,在各个不同的调查中都亮起了红灯。

缺乏健康概念、忽视培养孩子良好健康习惯的父母,让我们的下一代
正迈向健康弱化的危机中。

从孩子很小开始,就是培养健康习惯的重要时机,例如︰
从小就养成孩子均衡饮食的习惯,
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
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机会、
少喝含糖饮料,孩子过胖与蛀牙的机会就小很多。

现在许多家庭边吃饭边看电视,更是对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据许多医学研究显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的小孩容易成为小胖子,而且容易发生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父母也应该从小就陪孩子多运动,养成孩子运动的习惯,必定让孩子终身受益,运动不但有助体能发展,常运动的小孩也较开朗灵活,对身心甚至人际关系都有帮助。

一旦为人父母,关于照顾孩子的健康知识是一门必修的学分,因为孩子的健康是是一切的根基。

6当孩子情感的启蒙者︰
父母对孩子自然流露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情感启蒙。

教育学者史宾赛认为,在一个人的教育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理智告诉人们用什么方法做,而情感告诉人们,愿意怎么做。

孩子一生许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为,都来自于情感。

父母对他人所流露出来的温暖关怀、对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赏与尊重都深刻地启发着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应常常对孩子表达你的爱、让他感受你的关怀,也教导他能够感
恩并表达他的情感。

父母有时就像心理医生,有些话和感觉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让他感受
到“我什么事情都愿意为他耽搁,即使他失败了也爱他、也愿意扶他一把。


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活泉,使内在有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当父母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人天生虽具有一些母爱、父爱的本能,却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辈子的学习,而当孩子长大了还愿意千里迢迢回来看你,
想念你、爱你、尊敬你,那时你就会知道,身为父母的你已经获得了最珍
贵的回报,那就是子女永恒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