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屯溪第一中学2019高三上第三次抽考-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黄山屯溪第一中学2019高三上第三次抽考-历史
1、“〔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皇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注意检点自己言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3、《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
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
’”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
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5.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
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选项是
A、张扬民主意识
B、实现民族独立
C、结束专制独裁
D、确立民主宪政
7.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其中“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指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8.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曾例举以下内容:〔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这段材料论证了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
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
9、“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10、对导致表1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表11936-1947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
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
B、德、日的投降;国民党依靠美国发动内战
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D、德、日的投降;西欧的衰落
11、法新社曾这样评论某事件,说它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同时埃及开罗《金字塔报》也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这些评论针对的事件最可有能是
A.中苏建交
B.尼克松访华
C.中国出席亚非会议
D.中美正式建交
12、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既是新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也是外交工作的“晴雨表”。
周恩来总理在论及其创办的背景时说:“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
”据此判断,首届广交会应该开始于
A、1947年
B、1957年
C、1977年
D、1987年
13、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
这说明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那么
14、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都规定
A、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B、国家权力相互平等与制衡
C、国家元首可以解散议会
D、政府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
16、19世纪中期在欧洲兴起了一股进步的社会潮流。
该潮流的一份重要纲领于1906年被翻译成中文。
与原文相比,译文更赋诗意,少了些激烈的语气。
文中最后有“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之句。
此句原意最有可能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7.某同学在学习马克思诞生的内容时,曾有“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一目,与此相对应的事件分别是
A.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启蒙运动
D.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
18、1917年10月24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信:“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
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
我力劝同志们相信,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以下对该信件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列宁希望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B、该信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政权
C、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中央委员会不急于起义
D、列宁在中央委员会内具有绝对的权威
19、对右图〔战后柏林形势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①发生在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境内
②与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关
③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④表达了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从1951年至今,欧洲的一体化不断发展,它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
这里的“整体利益”是指
A.社会稳定、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高
B.共同的农业政策和稳定的货币体系
C.健全的共同市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D.稳定的货币体系与健全的共同市场
21、1984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面向21世纪,在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
”这不能说明
A、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日本企图摆脱雅尔塔体制的束缚
C、日本要求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D、日本政府将正视历史,勇担责任
22、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
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
”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其观点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计56分〕
23、〔20分〕政治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
〔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粱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7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7
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6分〕
24.〔19分〕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美日两国外交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声称每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作出选择,他说美国的政策就是“援助各国为争取自由而反抗企图通过外部压力或少数派武装实施奴役的人民”。
杜鲁门的这番话实质上等于开出了一张空白的外交政策支票,将来任何国家只要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迹象就可以拿着这张支票去兑现。
——〔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材料二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如同它对德国的占领,起初都是为了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而对邻国的安全造成威胁。
但是苏美对抗促使华盛顿尽快地重建日本经济,这样,日本就不致成为共产主义颠覆的一个诱人目标。
朝鲜战争把日本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敌人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盟友,从而使美国把它估价为在远东抗衡苏中两大国的一个重要珐码。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材料三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不仅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亚太地区的繁荣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民间交往日益频繁。
——中日韩合编《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材料四我们只有一个世界,因而也只能有一种世界政治。
它不应是对立的政治,它必须是相互依存的政治:它应是世界的内政。
尽管存在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新千年的世界社会所面临的任务应该是:使所有人都能够和平共存和共处在一个有生活价值的环境里。
——〔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杜鲁门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对二战后初期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例举美国为控制欧洲、遏制苏联采取的重大举措。
〔7分〕〔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因素和积极影响。
〔3分〕
〔4〕材料四的作者对世界政治发展有何期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其期望实现的假设干因素。
〔3分〕
2.〔17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苏联……领导集团正准备……就建立一支镇压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宪兵——“联合国部队”的问题,同帝国主义加紧进行交易。
……多年来,联合国一直被美国利用来推行它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美苏控制联合国,通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干涉和侵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决议。
——《人民日报》,1967年6月14日
材料二1981年11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一次会议上发言时明确表示,“出于对联合国组织、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责任感,中国政府准备对今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
——《我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1.7—12》材料三1992年,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建立。
2001年,中国正式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
2002年,中国政
府决定提升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待命安排的级别,更积极地参加维和行动。
----赵磊《建构和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态度的因素有哪些?〔6分〕
〔3〕材料三中中国的态度转变表达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思想?〔2分〕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客观上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变化?〔2分〕这种趋势对世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
响?〔4分〕屯溪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题卷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题2分,共计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计56分〕
23、〔1〕
〔2〕
〔3〕
24、〔1〕
〔2〕
〔3〕
〔4〕
25、〔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