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一历史练习2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1949年,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

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

”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

鹰厦铁路的修建通车说明了
A.全国政协会议发挥了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积极作用
B.中央人民政府的积极支持促进了福建地方经济建设
C.铁路建设工期过短,犯了盲目求快的“左”倾错误
D.福建成为过渡时期我国铁路建设成就最大的省份
【答案】B
2.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答案】B
3.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A.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答案】D
4.苏俄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在1958年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者都造成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根本原因是
A.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生产关系落后于当时生产力水平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答案】B
5.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
【答案】C
6. 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一稿完成,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项目。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

该计划反映了()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体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
C.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工作重心是国家安全
D.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答案】D
7.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
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答案】D
8.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②三大改造的即将完成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B
9.“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答案】D
10.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B
11. 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12.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四民月令》所反映的是东汉晚期一个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

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经济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②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③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3)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主要经营农业;手工业活动包括纺织制衣、食品加工、建筑等;也涉及—些商业活动。

特征:自给自足。

(2)侵略活动: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
待遇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取得了内河航运和内
地通商等权利,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
③通过控制中国海关,发展外商在华企业,组织“洋行一经营对华贸
易等,扩大商品输出。

影响: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出现逆差,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促
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

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14.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叻,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26.6%,而且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发展很不平衡。

只有加速实现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第6页。

材料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剔除殖民掠夺),即遵从发展轻工业积累资金再转向发展重工业,逐渐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二是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发展模式,即为了在短时间里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御军事威胁和侵略,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即赶超发展战略。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二,新中国建国初期工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选择的工业化道路及其原因。

(3)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从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你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
(1)问题: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低;工业布局不合理;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落后于发达国家。

(2)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加强国防的需求;旧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尝试的失败;苏联的示范作用。

(3)变化:国家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启不:遵循客观规律;适时地调整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