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淄博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淄博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泪水流成一条爱的河流
徐东
自从发生震灾以来,我几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感到自己有太多感受,而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

我天天关注着有关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泪水在我心里和眼中涌动。

我相信这几天,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了太多。

社会各界对震灾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国家、爱、人生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在苦难中认识到我们的脆弱与坚强,而这种脆弱之后的坚强又是何等的铿锵有力。

每个人,哪怕是平时淡漠世事人情的人都会被震撼,被感动,都会愿意为受灾的地区和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祝愿,一份力量。

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

而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他动情地说:我们要建最好的学校,震不塌的学校。

在这次震灾中,我们看到有太多正在上课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下,我们的心被揪痛了;我们将近七十岁的温总理在考察指导救灾时失声痛哭的时候,我们的心被揪痛了;在社会各团体与个人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的心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在我的感觉中,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么团结一致过,从来没有这样感动过,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

我相信有更多的人在这次灾难中会想到,我们的屋可塌、路可断,但人间的真情与爱心是震不坏的。

我们在这次灾难中对爱会有新的认识,对我们的国家和同胞,对我们自身也会有新的认识。

面对这样的灾难,举国同悲,面对这样的困境,一起承担。

当我看到那么多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但我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

我在反省自己,我想自己平时我为什么会对我们的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呢?而我自己又为我们的国家,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呢?我在想,我们对爱,对每个人,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需要普及一种爱的思想。

我们要相信爱,敢于付出爱,维护爱。

这次大地震,震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我们发现自己不再孤独,原来我们大家都是有爱的,我们都是愿意付出的,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的。

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我们几十个人,可以花上几十个钟头去营救一位受伤的,甚至可能不能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老人——因为他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同胞。

在灾难到来的时
候,我们更加清楚国家的力量与荣誉,我们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医护人员,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我们听从国家的号召,凝聚成国家的力量,我们团结在一起,共抗灾难,我们相信会最终会取得胜利,而这样的一次胜利,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荣誉。

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什么叫公民的责任,人生的意义。

当我们向捐款箱投放爱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这是做为一个国人应该做的一件事,在捐献爱心或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同时,我们会发觉我们活得特别有价值。

大爱无疆,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也会感到自己个人小情小调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病呻吟。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而所有的人,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心一次次被揪紧,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人,那些为了他人的生,付出自己的死的人,那些受伤甚至将要成为残疾人的人,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母,那些日夜不停地救人的人,为灾区捐献爱心的人。

我的心一次次掀动泪水的波浪,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成了一条爱的河流。

让我们祈祷与祝福灾区的人们从灾难中坚强地站起来,重建家园。

让我们通过这次灾难,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祖国。

1. 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这次灾难让我们认识到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们平时不应该对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

B. 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捐款捐物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于是我们总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C. 这次大地震,让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已不再孤独,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

D.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好久以来没有这么团结,没有这样感动,也没有如此相互关爱过了。

2. 下面不是说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的一项是()
A. 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

B. 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

C. 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

D. 将近七十岁的温总理在考察指导救灾工作时失声痛哭。

3. 针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同那些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进行了对比。

B. 将自己的抱怨与不满同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人进行了对比。

C.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人间真情与爱心的伟大,号召在全社会普及一种爱的思想,倡导一种大家都愿意为爱而付出的理念。

D. “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的。

”这句话是针对缺少爱的现实社会而发出的心灵的呼唤。

4. 在作者看来,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对哪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呢?试分条归纳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已经升上高空,满天的星星亮晶晶的。

夜很静,刮着小风,不时传来秋虫在草丛中唧唧啾啾的叫声。

老武①看了一阵,觉得浑身更加困乏,便又钻进小窑洞里,躺在草上,脑子里胡乱想着,就睡着了。

老武在小窑洞里不知过了多久,朦朦胧胧听见窑洞门开了。

顺草缝一看,只见门外进来三条黑影。

有个人低声喊:“武同志,武同志!”老武听清是张忠老汉的声音,赶快钻出来一看,原来另两个人影是雷石柱和孟二楞。

老武忙问村里的情形,张忠老汉便把伪军在村里清查的情形仔细说了一遍。

雷石柱接着说:“狗日的没有查出什么来,很生气,临走给维持会②下令,限三天,叫把护村自卫团闹好,赶快放哨,每天黑夜,还要向维持会作口头报告。

”孟二楞也插进来说“他要叫我放哨,我就不放,狗日的!”老武听着没说话;掏出烟袋连着抽了两袋,才说:“既是按年龄强迫编制,恐怕是谁也躲不下。

不过……”停了一刻,继续说:“不过咱们不能让自卫团成了敌人的,一定要想办法,叫自卫团不起作用,同时还要瞅机会搞敌人,把人都拉过来,变成我们的自卫团。


十月初的一天,正遇上孟二楞被维持会强迫放哨时,村外进来一个人。

那人整整齐齐,穿一身黑衣裳,背个小包被,一副商人打扮,大摇大摆地进来。

孟二楞一见,立时心上一阵火起:“哈!这还不是汉家山常见的那个大汉奸吗!”便上去挡住,大叫一声:“哪里来的?”那人吃一惊,站住脚把孟二楞斜瞟一眼,爱理不理地又要往前走。

孟二楞心上一气,火早已冒起来,跑上去没客气,举手就是一拳打去,那人踉跄倒退几步,脸色一变,也张牙舞爪地要打孟二楞。

刚举起手,叫孟二楞上前一把抓住,用力向后一扭,那人就地转了个圈,胳膊便朝了后。

孟二楞另一只手起来,把那人的脖子一卡,用力往地下一按,那人便“通”一声狗吃屎趴在地上。

孟二楞提起蒜钵似的拳头,照头照背,就是一顿饱打。

那人正在地上挣扎叫喊,忽然远远地跑来一人说道:“二楞,你干什么?”孟二楞停住一看,见是雷石柱跑来,便放脱那人,喘呼呼地说:“你问他吧!”两手把腰一扭,站到一边。

那人从地上爬了起来,浑身是土,又挣扎着去打孟二楞,被雷石柱拦住。

一看,原来被打的,正是在汉家山修碉堡时常见的那个汉奸。

雷石柱想起从前给鬼子修碉堡时,这家伙就是监工,每天打人,武老汉就是被他捆到树上让洋狗咬死的!想起这些,心里也说不来的愤恨,心想:“狗养的,今天可算落到老子手里了!”上去盘问了几句,便要在那人身上搜查。

那人叫道:“不要误会,自己人嘛!”雷石柱说:“看你这人!我们是奉了上边的命令的,谁都一样。

嘴是两张皮,说话没根据,你说你是自己人,没凭没据谁知道。

要是放走了八路军,我们可负不起责任来,非搜不行!”那人看看无法,只好伸起两臂叫搜。

先是脱了帽子,后又解开棉礼,脱了裤子,脱了鞋子,这时正是初冬天气,前两天又下了一场雪,天气冷了起来。

雷石柱们却故意里里外外搜了好儿遍,足有一顿饭工夫,才让那人把衣裳穿好,
又去搜包被。

突然从包被里按出一个皮包,打开一看,里边包一张假造的根据地路条,那人见搜出了路条,又上来说道:“不要误会。

是自己人。

我是汉家山警备队的!”可是雷石柱这阵,装出很认真的样子,猜定他又是到根据地作特务工作去,便吩咐孟二楞说:“有路条作证,还有什么可说的,捆起来送据点!”孟二楞也很机警,从腰里抽出条绳子要捆。

那人见要捆,有点着急,不住地说:“我找你们会长去,我是自己人呀!”孟二楞好像没听见。

三两下就把那家伙捆起来。

两个人押着,绕村边往汉家山送去。

雷石柱没有猜错。

原来这家伙正是汉家山敌人的密谍,专门调查情报,暗杀抗日军民。

这天。

他正是奉了日本人的命令,伪造了张假路条,到内地去搞情报工作去。

叫孟二楞们扣住,那家伙心里真是火透了,一路上话也不说,仿佛只等到据点见了日本人,再出这口气。

这时天色已快黑了。

走到石崖湾的时候,雷石柱心想:“狗汉奸,往哪里送?推下悬崖摔死算了!”见那家伙只顾悻悻地头前走,他便跑到孟二楞身边,悄悄指点并比划了一下。

孟二楞心领神会。

他们走到悬崖边的窄道上,孟二楞用力把那家伙一推,只听见“骨碌碌通”的一声,汉奸掉死在山涧中。

(摘编自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三回,有改动)[注]①老武:抗日区政府派出的武工队长,共产党员。

/②维持会: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内利用汉奸建立的一种临时性的地方傀儡伪政权,为日本侵略者实现“以华治华”“分而治之”服务。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伪军”“汉奸”“维持会”“抗日军民”等带有明显时代特点的词语,把故事中的生活指向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

B. 小说第一段的自然环境描写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时令,渲染了寂静单调的气氛,为老武的出场营造了典型氛围。

C. 小说通过雷石柱的回忆,补叙了汉奸在汉家山修碉堡时的身份和所犯罪行,既表现了对汉奸的仇恨,又突出了超强的记忆能力。

D. 小说抓住武工队长老武的典型行动和语言进行简要勾勒,虽然着墨不多,却突出了他沉着冷静、眼光敏锐、决策果断的特点。

6. 第二段不惜笔墨记叙三人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7. 关于雷、孟二人将汉奸推下悬崖的做法,人们看法不一,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选文探究。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C.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来证明礼与普通道德的不同,证明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过得安稳的就是那些了解传统成法、遵照经验价值的人;反之则会受挫。

C.“法治”与“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有时候所谓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

D.人们如果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那些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

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

进士及第,授知伊阙、任丘县。

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

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

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曰:“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

”乃改兼枢密使。

迁给事中。

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

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

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

”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

家居凡七上疏。

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

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

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

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

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 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

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 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

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改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

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

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 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

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入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2)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15. 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唐)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B.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

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C.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

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的风格特点,也暗寓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全诗写景写情,虚实结合,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17.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介绍了谪居之地的地理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突出了环境之恶劣,为在那里只听到杜鹃与哀猿作铺垫.
(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2020年国庆黄金周“懒人经济”再度成为消费亮点。

据“饿了么”外卖业务负责人介绍,国庆期间外卖消费整体增长平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外卖服务。

外卖服务的流行和扫地机器人、自动洗碗机等智能家居产品的畅销都在昭示一个道理:“未来将是得懒人者得天下”。

针对这一现象,《经济早晚报》拟刊登一组读者文章,就“懒人经济”的合理性展开讨论。

请你帮助编辑完成下列征稿启事。

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征稿启事
“懒人”,从来就是被抨击的对象。

热忱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1000字左右,图文并茂尤佳。

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20年11月11日。

《经济早晚报》编辑部
2020年10月10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

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

山和谷都是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