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试题答案1-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试题答案1-4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MR=MC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三、问答题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有何联系?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经济和金融的相互依存性,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外汇市场以及国际收支、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的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的原因和效果。

二者统称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因为它们把单个国家看成基本单位,并研究某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3.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国际经济问题是什么?
深度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迅速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汇率的过度波动和失衡以及全球危机;美国的结构失衡、欧洲和日本的缓慢经济增长,以及转型经济的重组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深度贫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气候变化下和不可持续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B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10.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C)。

A .B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
国生产Y产品,B国生产X产品
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
D. A 国同时生产X、Y产品,B国不生产
11.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
A.重商主义B.重农主义C.重金主义D.自由放任主义
1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提出者是( A)
A.斯密B.李嘉图C.奥林D.魁奈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不会出现(BC)。

A.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
B.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D.黄金储备将增加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B)。

A.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仅一小部分贸易可被解释)
B.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致
C.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供
了部分支持,但证明其劳动价值论具有局限性
D.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发现贸易模式并非李嘉图预测的那样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
3.若德国和英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分别生产10码毛呢,15码麻布和10码毛呢,20码麻布,那么,基于比较利益原则的分工格局为(BC)。

A.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
B.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C.德国生产并出口毛呢
D.德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三、判断改错题
1.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

(×)
重商主义鼓吹名族主义经济,认为出口应远大于进口。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
3.贸易收益表明各国只能通过消费比贸易前更少的出口商品换来消费更多的进口商品。

(×)。

根据比较优势确定专业化生产的商品,通过贸易后,将能够比以前消费更多的出口和进口商品。

4.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
5.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基础之上的。

(×)
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固定成本不变的基础之上的。

6.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分析中,每个国家都拥有一种最擅长生产的产品是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

(√)
四、名词解释
重商主义:国家富强的方法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鼓吹民族主义经济,一个国家的获利就是另一个国家的损失。

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劣势(相对于另一国有绝对的劣势),仍有可能产生互利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效率较高,则认为其具有绝对优势。

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
产的劳动量。

这意味着,劳动是唯一的投入量,商品生产中劳动投入均占固定比重;劳动是同质的。

※贸易模式:
五、计算题
1.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

两国各有8单位的可用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
(2)列举一个能够使两国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
解:(1)本国在食品和劳动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

但是,本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本国食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1/3,服装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1/2,因此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外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食品的绝对优势(1/2)比服装(1/4)的绝对优势大。

(2)可以用本国0.6单位服装,交换外国1单位食品。

对本国而言,交换出的0.6单位服装需耗费4.8劳动,这些劳动在本国能生产0.8食品,而得到的是1单位食
品,获利0.2单位食品。

对外国而言,交换出1单位食品的劳动量,可以生产0.5单位服装,而得到的是0.6单位服装,所以获利0.1单位服装。

因此,两国均获利。

2.假设A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4小时,生产1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3小时;B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1小时,生产1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2小时,则、
(1)以劳动衡量,A、B两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2)如果A国工资率为6美元/小时,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
(3)如果B国工资率为1欧元/小时,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
解:(1)A过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为4/3,生产布的机会成本为3/4;B国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为1/2,生产布的机会成本为2。

(2)在A国,小麦价格为24美元,布价格为18美元。

(3)在B国,小麦价格为1欧元,布价格为4欧元。

3.有A、B两国,分工前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1天,1单位Y产品用2天;B国正好相反,
生产1单位X产品用2天,1单位Y产品用1天。

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贸易和福利情况。

解、按照绝对利益原则,A国应专业生产具有高劳动生产率的X产品,B国应生产具有高劳动生产率的Y产品,进行专业分工后、A国将全部劳动用于生产3个单位的X产品,不生产Y产品,B国用全部劳动生产3个单位的Y产品,不生产X产品。

很清楚,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与分工前相比,总产量增加了1.5单位X和1.5单位Y。

各国的消费在保持1单位X 产品、l单位Y产品时,按照1X、1Y的比率进行交换,AB两国和全世界都因此而获得利益,即消费了更多的商品。

4.有AB两国,分工前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工6天,B国仅为1天;A国生产1单位Y产品用工3天,B国则为2天。

如进行专业分工,试分析双方的贸易利益。

解、由于A国生产X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低于B 国的劳动生产率,按照绝对利益学说则无法进行国际贸易.按照比较利益学说则能够进行贸易,并且都从中获得利益。

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A 国应集中全部劳动用于生产Y 产品,B 国则集中生产X 产品,产量为A 国生产3单位Y 产品,B 国生产3单位X 产品,比分工前A 、B 两国生产各1单位X 、Y 产品,每个国家多生产1单位产品,世界多生产2单位产品,但是耗费的劳动量却未变,这就是国际分工的利益。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 ,Y 两种产品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进口为2000个单位。

试确定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和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

解、(1)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400500X
Y
表示为:4Y+5X=20000,即为生产可能性方程
(2)由于在国内,X 商品的相对价格为5/4<2,则本国应出口X ,进口Y ,设出口量为X ,可得:
2X=2000,则X= 1000 出口X 为1000单位。

(3)由于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为X 商品,因此,该国完全生产X 商品进口Y 商品,因此贸易三角形在下图可以表示为三角形ABC 。

6.有A 、B 两个国家,生产X 、Y 两种产品,单位产C B A 3020400500X
Y
品的生产成本(劳动力一小时)如下表所示。

国家X产品成本Y产品成本
A 20 50
B 40 20
假设分工前后两国对产品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分工后各自集中生产绝对优势产品,按1:1的比例交换,其他条件符合绝对成本理论的假设条件。

请分析和计算、
(1)各国的绝对优势产品是什么?分工后各自生产哪种产品?
(2)计算两国分工前后的生产和贸易情况,并将计算结果填人表中。

解、(1)A国的绝对优势产品是X产品,B国绝对优势产品是Y产品。

分工后A国专门生产X产品;B 国专门生产Y产品。

(2)根据第二问可得,两国分工前后的生产量对比情况
国家
分工前产量分工后产量
X Y 总量X Y 总量
A 1 1 2 3 0 3
B 1 1 2 0 3.5 3.5
两国的贸易利益(分工后两国消费量)比较
国家产品X 产品Y 比分工前多
消费
A 1.5 1.5 0.5X和0.5Y
B 1.5 2 0.5X和1Y
7.本国生产球棒的单位劳动投人为6,生产网球拍的单位劳动投入为2;外国生产球棒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生产网球拍的单位劳动投人为4。

(1)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相对生产优势(即比较优势)?为什么?
(2)对本国和外国而言,用球棒表示的网球拍的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3)在贸易均衡状态下,网球拍的价格大致如何?(4)如果在世界市场上,网球拍的价格/球棒的价格=2,为什么两国会展开专业化分工?(本国专业生产网球拍,外国专业生产球棒)
(5)证明外国通过专业生产球棒可以从贸易中获益。

解、(1)本国在网球拍生产方面拥有比较优势。

因为本国生产一单位的网球拍只需要投入2单位的劳动,而外国则需要投入4单位的劳动;与此同时,在球棒的生产上,本国生产单位球棒需要投入6单位的劳动,而外国生产单位球棒只需要投入1单位,因此外国生
产球棒具有比较优势。

(2)本国用球棒表示的网球拍的机会成本是1/3;而外国用球棒表示的网球拍的机会成本是4。

(3)世界均衡价格处于两个国家自给自足价格之间、1/3<世界均衡相对价格<4。

(4)因为一个国家专业化生产何种产品取决于在两个产业中工人所获工资的比较。

本国工人生产网球拍的收人为2/2=1,生产球棒的收人为1/6,工人会追逐高工资进入网球拍产业,导致本国专业生产网球拍;因为同样的理由外国将专业生产球棒。

(5)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外国可用4单位劳动生产4个球棒或1个网球拍。

而通过专业生产球棒,然后用它去交换网球拍,可以用放弃2个球棒的代价获得1个网球拍,这是它自己生产的2倍,可见外国可从贸易中获益。

六、论述题
1.评述重商主义的积极作用及其缺陷。

2.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3.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4.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双赢的?
七、案例讨论题
中国的产业结构将因劳动力成本升级中新网11月16日电据香港文汇报发自上海的报道,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日前表示,10年后,随着国内“婴儿热”时代诞生的人口逐步进入老年,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将消失,中国的产业结构到时将被迫升级。

据介绍,中国的生育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育则开始下降。

这些“婴儿热”时代诞生的人口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进入老年期,因此中国的“人口学红利”(即人口负担较低、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也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终结。

届时,庞大的社会保障成本将由已经减少的在职工人支付,中国劳动力将不再“便宜”。

因此10年以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将逐步失去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将随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的产业结构到时将被迫升级。

问题、根据上述资料分析中国10年后比较优势及贸易模式的变化。

第3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者均衡点是(B)。

A.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价格点的交点
B.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价格线的切点
C.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任一点
D.生产可能性曲线左侧的某一点
2.一国的出口品的价格指数上升,( B )。

A.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B.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C.不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条件
D.表明该国出口同样数量的产品,可以换来比过去更少的进口品
3.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两国可以进行贸易的前提是( D )。

A.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和位置不同
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不同
C.两国的资源禀赋不同
D.两国封闭经济时的相对商品价格不同
4.根据提供曲线,两商品进行国际贸易的比价线(C)A.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间
D.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相同
5.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过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并不意味着在此点处的(D )
A .X的机会成本 B. X与Y的相对价格
C .X对Y的边际转换率 D. X对Y的边际替代率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内封闭经济的均衡点位于(ABC )。

A.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国内价格线的切点上
B.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
C.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国内价格线的切点上
D.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任一点上
E.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上
2.当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可能性曲线(BD )。

A.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的曲线
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
D.上面各点的斜率是不断变化的
E.上面各点的斜率是相同的
3.一国在国际贸易以前和以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如果(AD )。

A.国际贸易不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B.国际贸易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C.一国居民的偏好改变了
D.一国居民的偏好不变
4.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相对商品价格,(AC )。

A.使得一国的出口量等于另一国的进口量
B.不能保证一国的出口量等于另一国的进口量
C.一定是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D.不一定是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5.当一种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高于一国封闭经济时的均衡价格水平时,(AC )。

A.该国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
B.该国可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C.该产品是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D.该产品是该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6.贸易条件恶化是指(AC )。

A.出口价格指数不变,进口价格指数上升
B.进口价格指数不变,出口价格指数上升
C.出口价格指数下降,进口价格指数上升
D.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出口价格指数上升
E.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时上升
三、判断改错题
1.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有小国可以实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小国也不能实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2.运用提供曲线可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
3.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利益理论不适用。

(×)
四、名词解释
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贸易三角形贸易条件
五、计算题
1.假设A国和B国都生产服装和钢铁。

服装的相对价格(服装价格/钢铁价格)为P。

A国国内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分别为、Qs A= -8+P,Qd A=10-2P。

B国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函数分别为Qs B= -3+3P,Qd B=5-P。

问、在封闭经济状态,两国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分别为多少?当两国开始进行自由贸易以后,哪个国家将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将出口钢铁?国际市场上的均衡相对
价格为多少?
由Qs A= -8+P,Qd A=10-2P,可知Pa=6;由Qs B= -3+3P,Qd B=5-P,可知Pb=2。

此时,A国服装的相对价格要大于B国,因此自由贸易后,A国将出口钢铁,B国将出口服装。

国际市场上的均衡相对价格为Qs A+ Qs B= Qd A +Qd B,于是Pe=26/7。

2.假设某国出口品的价格指数由基期的100增加到现在的135,进口品价格指数由基期的100增加到现在的120,问、现在该国的贸易条件是多少?和基期相比,该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解:该国的贸易条件为135/120=1.125,基期的贸易条件为1,和基期相比,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

3.在一个坐标系内,画一条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a)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中点开始,用箭头表示该国在生产更多的X和更多Y时所发生的机会成本递增情况。

(b)当生产更多的X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如何变化?若是生产更多的Y呢?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
(b)当生产更多X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上升;生产更多Y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下降。

这种变化反映出机会成本递增的特性。

4.在另一个坐标系内,画三条无差异曲线,并令较高的两条相交
(a)为什么无差异曲线是向下,负斜率的?
(b)曲线的斜率代表什么?为什么每条无差异曲线在较低点斜率较小?
(c)考虑相交的两条无差异曲线,在交点的右边那一条曲线表示的满足程度较高吗?在交点左边呢?为什么和无差异曲线的定义不一致?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1)画图略。

无差异曲线表示,为获得相同效用所消费的不同商品组合,所以如果消费一种商品越多,则另一种商品消费必然减少。

因此,无差异曲线是向下的且斜率为负。

(2)曲线的斜率代表边际替代率MRS,即多消费一单位X所必须放弃Y的数量。

在无差异曲线的较低点,此时已经消费了很多的X,因此X的边际效用很小、Y 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再增加X的消费则愿意放弃Y 的消费越少。

所以,无差异曲线较低点的斜率较小。

5.在一个坐标系内,画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一条无差异曲线切于生产可能性曲线较平坦的地方。

在另一个坐标系内,画另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另一条无差异曲线切于生产可能性曲线较陡直的地方。

(a)画一条表示各国的孤立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直线。

(b)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分别是什么?
(c)在什么情况下,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
(b)国家1的比较优势商品是X,国家2是Y。

(c)当两国相对商品价格一致的时候,即两国的Px/Py
相同时,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此时处于贸易均衡。

6.(a)在第5题的图中,用箭头表示各国生产分工的方向,标出各国均衡的产量和消费。

(b)每一个国家的贸易相对其自给自足状态有什么额外所得?哪一个国家所得更多?为什么?
解:(a)国家1专业化生产X,在B点(130X,20Y)生产;国家2专业化生产Y,在B’点(40X,120Y)生产。

(b)通过贸易,国家1用60X与国家2的60Y交换(此时Px/Py=1)。

国家1在E点(70X,80Y)消费,较A点增加(20X,20Y);国家2在E’点(100X,60Y)消费,较A’点增加(20X,20Y)。

两国贸易所得相同,因为两国在均衡时按照Px/Py=1进行交换。

7.在一个坐标系内,作A国对于X的出口供给曲线。

P X/P Y=1/4时,X的供给量Q S=O。

P X/P Y=1/2时,QS X=40。

P X/P Y=1时,QS X=60。

P X/P Y=1.5时,QS X=70。

在同一坐标系内,作B国对于A国出口商品X的需求曲线。

P X/P Y=1.5时,对X的需求QD X=40。

P X/P Y=1,QD X=60。

P X/P Y=1/2,
QD X=120。

(a)确定出口X的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b)如果P X/P Y=1/2,又会发生什么?
(a)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为Px/Py=1。

此时,Qdx=Qsx=60.
(b)此时,需求量为120,供给量为40,供小于求,会导致Px/Py下降并朝着均衡点E回落。

8.在一坐标系内,画一条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一条同一的无差异曲线与其相切于平坦的部分。

标出该国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记为PA,假设该曲线表示一小国,其对外贸易并不影响世界市场的相对价格PW,在图上标出分工的过程,贸易量和贸易所得。

解:即使是小国,由于机会成本递增,也不能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一种商品。

其图示同一般情况下的两国均衡(图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